曾和兰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如何提升学校德育实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是值得一所学校、一个值得深思及探究的问题。现就这个问题,结合我多年的工作实践,浅谈三点见解:
一、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活动
课堂资源是教育内容的核心资源。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也是对课堂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形式和主要目标。一方面要将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融入课堂,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其他学科丰富的德育资源。如语文课,品德和社会课程,历史课程,实践课程等学科,在不改变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充分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课堂上进行科学的学习方式和顽强拼搏精神的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科学的逻辑思考,还能促进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感,磨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不同学科的德育教育渗透中,不仅要依靠传统的黑板粉笔对教育进行形象化,更要有效地利用现代社会多媒体技术将多媒体资料快速而有效地传达给学生。教师应该灵活而多样化 进行教学,如使用Flash动画,PPT课件等简单易懂的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科学灌输。如今各类教育网站充斥着许多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资料,教师都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下来,为德育课堂增添更多的学习资料。通过这些多样化的资料,教师可以快速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多感官认知能力,使用多样的德育资源来避免死板的教条主义。
除此之外,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能力,结合教育实际可精心选择、精心安排“起点阅读”和“朝读经典”内容,把朝读经典教育活动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把朝读经典教育活动与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有机融合,通过经典诵读教育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广大中小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广大中小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育
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单纯地依靠外界的说服教育,教师要不断进行创新,对好的教育方式进行考究和探討,努力寻找德育教育事业的新的出路,不仅能够让学生们真正领会到品德教育对其思想带来的有益影响,还能够满足孩子们的意愿,参与一些美好而温暖的活动。比如,学校可以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乡村少年宫、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等资源开展校外日常活动。学校也可以在体育课或春游的时候带领学生参与自然环境观察记录活动,让师生共同参与,让同学们切身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持续性发展观念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农田劳动,能够让他们认识到粮食和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从而让他们养成节约的意识。诸如此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身临其境的切身体验,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注重校园文化氛围建设
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向来是学校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学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展报橱窗、班级黑板报以及学习园地等宣传途径,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展示国徽国旗、名人名言、科学楷模、先进教育工作者等体现民族精神的人物事迹。建设心理咨询室,重视德育室、美育室的开办,通过班级主题班会、课堂互动等途径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学生文明礼仪》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相关的德育资源。结合传统节日,在“清明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端午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中秋节”、“十一国庆节”等我国重要的节日中充分发挥节日本身蕴含的德育教育内容,结合班会、升旗仪式、国旗下的演讲活动、班级黑板报评比等活动形式,组织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历史和内涵,通过组织学生学习观看相关电影和书籍资料,对学生进相关方面的德育教育。组织开展传统文化诗词朗诵竞赛,举办传统文化节日文艺演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共产主义教育以及遵纪守法相关的教育内容。
总之,学校德育不是一项由专门人员负责的工作,而是关涉到学校里每一个教师的育人课题;德育不仅仅通过思想政治课和团队活动进行,更与教学和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息息相关。让我们教师带着对“教育的热爱、对班级的喜爱、对学生的关爱 ”的三爱之心,多途径、多渠道地努力提升学校德育实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潘口乡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