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进明
[摘 要]初中化學教学中,教师需要实行多元化的有效的实验教学。使化学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由复杂到简单,使学生的认知由感性到理性,都离不开化学实验教学。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强化演示实验教学、优化实验预设方案、强调小组合作探究和重视化学理论知识的巩固是提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2-0080-02
化学学科内容较为抽象,很多学生在初三接触化学学科时,觉得课程难,无从下手,摸不透学习要领。教学实践表明,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演示实验相配合,才能促进学生掌握有关的化学规律。只要合理运用化学实验,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就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能力会得到增强,教师的教学也会变得轻松。由此可见,初中化学教学效果的好坏,有赖于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高低。只有优化实验,拓展知识,才能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
一、化学实验要坚持以生为本
学习状况是由学生自身的各种因素决定的,具体包括知识水平、经验、行为、思想、爱好、心理特点、情感渴望等因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还原为一句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知识状况教学。”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配以灵活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施有效的教学,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发展。
例如,在学习“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时,学生已对常见酸和碱的性质有所掌握。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可设计如下实验:①提供玫瑰花花瓣让学生自制指示剂,并对自制指示剂在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颜色变化进行观察;②用pH试纸对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的pH值进行检测;③将几滴自制指示剂滴入少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其颜色的变化,继而逐渐滴入稀硫酸,一旦颜色有变化,即对溶液的pH值进行检测,并对pH值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以上三个实验都具有探究性,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起来,教师在课堂中适时引入讨论机制,让学生总结归纳后获得实验结论。如此,学生加深了对酸碱反应的理解,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探究和讨论又使课堂气氛热烈,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1]。教学实践表明,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会使得化学课堂活力四射,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快乐的情绪充满课堂。
二、化学实验要强化操作演示
演示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核心部分。学生对具体的实验操作流程的了解可以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过程来获得,进而为学生的实验操作做好准备。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演示实验的作用不容小觑。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加强互动,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仍重理论、轻实践,课堂上只讲理论,对实验操作内容常常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为了使化学实验教学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采取科学的方法开展实验教学。开展一对一实验教学目前来说是不太现实的,而演示实验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硫酸铁、硫酸铜反应实验的教学中,可先让几个学生到台上完成实验演示,再由教师进行示范,确保实验技巧和实验细节能更直观和清楚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对教师的演示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和比较。学生的实验技巧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会逐渐地得到提高,最终达到初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的观察进行引导:要学会观察实验之现象、实验之目的和实验之结果。同时,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还应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化,正确使用和放置实验所需的药物和仪器。
三、化学实验要优化实验预设方案
纵观教科书,化学实验的数量和类型比较多。倘若设计的实验教学方案被不合理地执行,实验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对此,教师可以在化学实验教学前进行预实验的设计,这一环节包含教师的演示、理论知识的点拨和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演示,学生由此获得实验操作过程的直观体会,形象直观的实验流程也会深深刻在学生的大脑中。
例如,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变浑浊”的实验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除水干燥步骤、实验设备的密封性、设备的安装顺序等。实验教学中,为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师的预实验方案必不可少。首先,讲授CO2的性质,传授给学生CO2的简易制取方法;接着教给学生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的流程及实验所需设备,使学生对实验的原理和步骤了然于胸[2];然后操作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整个实验的具体操作进行观察,并对实验方法的改进进行思考;最后让全体学生参与实验,按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操作,并获得实验结论。实验结论与预期结论相同,则说明实验正确有效;反之,则需要进行讨论,找出原因,加以改进。
四、化学实验要强调小组合作探究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受到了诸多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一方面既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小组成员的优势和劣势,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或塑造学生的个性,助推学生的健康成长[3]。因此,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实验模式,通过小组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分析交流。
例如,教学“溶液”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当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会升高或下降吗?”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来验证猜想。通过合作探究,学生获知硝酸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会下降。教师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向学生提问:“本实验是否说明溶于水的所有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都会导致溶液温度下降?”对此,有小组提出将NaOH固体倒入水中,得出NaOH固体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会上升。在两组实验的对比中,教师提出:“观察了上面的溶解现象后,你还能提出其他有关溶解现象的问题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懂得了对物质溶解结果和现象进行了解是离不开对比实验的。如此教学,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五、化学实验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巩固
化学实验教学是教学化学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媒介和手段,能为学生形成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础理论提供感性认识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整个化学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4]。同时,化学实验又离不开化学理论知识。学生只有扎实地掌握课本上的理论基础知识,才能使实验的开展更有效,而有效的化学实验教学又可以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
例如,仍然以CO2与澄清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实验为例,实验之前,教师可设计“CO2如何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问题,并追问“持续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碳最终是什么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探究离不开理论知识,教师要对学生更深层的思考进行引导。因而,教师安排实验之前,一定要设法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以便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总之,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而且对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并深入研究大有裨益。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实验教学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有效措施的实际应用,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学習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金新宇.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创新的案例分析[J].化学教与学,2020(3):87-88+39.
[2] 黄婷.运用化学学科思想培养初中生实验能力的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2):92.
[3] 姚亮发,郑柳萍,杨振忠.基于可操作性的初中化学实验改进研究[J].名师在线,2020(3):6-7.
[4] 王海亮.试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20(4):167-168.
(责任编辑 张 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