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晨,张敏,朱艳,蒋玲,俞红五
1 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安徽合肥 230000
2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安徽合肥 230061
失眠是指持续的无法获取正常睡眠的一类病症,症状轻的表现为很难入睡或睡不深、时时惊醒,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重者整夜睡不着[1],对患者的精神状态社会功能乃至心里功能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镇静催眠类药物为西医治疗失眠主要药物,此类药物见效快、短期疗效好,但长期使用疗效一般,且易产生成瘾性和耐受性[2]。关于本病的中医疗法,多采用中药制剂口服及针灸[3],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失眠有确切疗效及较高的安全性[4],“挂针”疗法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它属于浅刺法范畴,具有一定的补虚作用。
1.1 诊断标准 失眠诊断标准以2012年《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5]作为参考。中医辨证标准则参考 2002年卫生部出版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关于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描述。心脾两虚型:症见失眠伴多梦,心中悸动,健忘,易疲劳,不思饮食,大便不成形,舌质淡,舌体胖,苔薄白,脉细弱。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为原发性失眠患者;②年龄18~65岁;③睡眠紊乱状况每周发生次数至少为3次,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④近2周内未使用过安眠、精神类药物;⑤所有纳入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本研究。
1.3 排除标准 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②合并恶性贫血、骨髓瘤、白血病等血液疾病者;③对本研究所使用药物过敏或无法接受针刺治疗者;④毒品或酒精依赖者;⑤有严重精神类疾病,无法配合治疗者;⑥合并有重要器官损害者(如心脏、脑、肝、肾等)。
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安徽省针灸医院老年病一科门诊及住院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60例,采用统计软件随机生成1组01~60的数字表,每只信封放入1个数字,患者就诊时随机抽取1只信封,抽到奇数(01,03,05……59)的患者进入治疗组,偶数(02,04,06……60)的则进入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1.85±8.07)岁;病程4~28个月,平均(16.50±5.62)月。对照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3.85±10.41)岁;病程6~28个月,平均(16.09±6.22)月。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3.1 对照组 西药内服:右佐匹克隆(商品名:文飞。江苏天力士帝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20070069),3.0mg/晚,1次 /d,睡前用药,14d为1个用药周期,共服用2个周期。
3.2 治疗组 在服用与对照组相同药物的同时予以挂针治疗,穴位:大陵、神门、内关、公孙、三阴交。具体操作如下:针刺时将选取腧穴所在的局部皮肤充分暴露,按照常规操作,先用75%酒精对局部皮肤进行消毒处理,后使用直径0.25mm×长25mm的无菌针具进行治疗,施针者先将两手消毒,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持针,快速针刺入穴,手法宜轻灵,使针具稍刺入穴位所在皮肤上而不掉落为宜,刺入的深度可贯穿表皮而不刺穿真皮层为宜,双手取穴。30min/d,接连针刺6d后休息1d,1个针刺周期为14d,共2个针刺周期。
4.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定量表(Pitts-burgh sleePQuality Index,PSQI) 该量表的项目有睡眠质量、时间及睡眠效率等18个条目,得分范围为0~21分,所得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睡眠越不好。分别于治疗前后患者自我评价。
4.2 中医证候积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本证型的相关证候表现,依严重程度划分等级,制定评分标准,累计得分记为总值,总值越高者病情越重,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
4.3 血象指标WBC、RBC、HGB 分别于治疗前后,早晨空腹时采集肘静脉血液,用血液分析仪测定全血RBC、WBC、HGB值。
本研究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方面的分析,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如年龄、病程等,用()表示,同时符合方差齐性数据,组内比较采用单样本t检验,2组间数据比较则应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如性别、治疗效果的评价,应使用Pearson卡方(χ2)检验。α定为 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照2002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6]中关于失眠的疗效判定标准,并结合PSQI量表评分的改善情况来评价诊疗效果。痊愈:减分率>75%,晚间睡眠时间超过6h,可以进入深睡眠状态,醒后精力充分恢复;显效:50%<减分率≤75%,睡眠时长增加3h以上,深度增加;有效:25%≤减分率≤50%,晚间睡觉状态好转,但时长较前增加少于3h;无效:减分率<25%,睡眠状态基本无改善或反加重。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各组评分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经组内比较中医证候积分、PSQ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PSQ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不明显(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组别 例数 PSQI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14.11±2.559.32±2.94 21.37±4.67 20.03±4.05治疗组 30 14.81±2.646.92±2.05 21.65±3.68 13.95±3.06 t 0.966 -3.665 0.215 -6.428 p 0.338 0.001 0.830 0.000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WBC、RBC、HGB比较 试验开始前,2组 WBC、RBC、HGB 水平比较P>0.05,有可比性;疗程结束后,治疗组WBC、RBC、HGB水平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的升高,但升高不明显(P>0.05);对照组WBC、RBC、HGB水平基本无变化 (P>0.05);各指标2组之间比较P>0.05。见表2。
2.3 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86.67%,高于对照组有效率56.67%(χ2=6.6484,P=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失眠,中医又名“不寐”“不得眠”等,其理论体系约形成于《黄帝内经》时期[7],《内经》中认为神和营卫共同主宰睡眠,其以神的活动为纲纪,营气和卫气的出入运动为枢机。神主宰包括营卫运行在内的人体各项生命活动。《内经》中说:“心者……精神之所舍也”,心能够藏神而主宰神志,同时心神的濡养得益于脾精的布散,因此失眠与心脾的关系密切[8]。据研究[9],在失眠众多分型中,以心脾两虚型最常见。当代人们生活节奏快,不能规律饮食,又因长期疲劳困倦,使脾脏受到损害,脾位中焦,能生气血,脾虚不运,则气血的生化受到阻碍,导致气血不足,心神不能得到濡养,使神不安终可发不寐[10]。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WBC、RBC、HGB水平比较()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WBC、RBC、HGB水平比较()
组别 例数 WBC/×109·L-1 RBC/×1012·L-1 HGB/g·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4.70±1.51 4.65±1.19 3.72±0.61 3.68±0.67 117±8.55 118±7.28治疗组 30 4.51±1.50 5.14±1.41 3.62±0.65 3.97±0.76 116±8.30 120±7.80 t-0.489 1.379 -0.620 0.538 -0.676 0.725 P 0.627 0.173 0.537 0.593 0.562 0.471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挂针当属针刺治疗方法中浅刺法的范畴,其刺激部位是皮部,祖国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牵一发而动全身,针刺时经气通过“皮部-络脉-经脉-脏腑”由表入里进行沟通,使阴阳达到平和状态,从而精神充沛、身体健康。《素问·皮部论》言:“……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络脉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血管,有良好的血液循环机制,针刺该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病变组织的营养状况,从而促进疾病康复。现代医学理论提出[11],皮部刺激疗法发挥作用的核心是皮-脑轴,在皮肤细胞分泌的神经活性物质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分泌的神经活性物质中存在多种相似物质,当针具作用于皮肤时,HPA轴的效应被明显触发,从而引起一连串的生化反应,调节机体生物功能,这与中医基本思想中人是一个整体的观念很是类似。临床上,导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得出,针刺皮部对机体能够起到补益的作用,对虚性病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因此本研究观察挂针用于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以期寻找一个更有效、安全性高的失眠治疗方法。
治疗组针刺处方源于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12]。针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方中所用神门穴是心经原穴,针刺该穴能改善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的作用,发挥其养心安神的功能。大陵位于腕部,是心包经的原穴,又有人将其称为“心主”,有安定神志之功。《灵枢·邪客》中:“……诸邪在心者,皆在心包络。”选用大陵穴可用治失眠等和心相关的神志疾病。内关亦为心包经穴,与上穴相伍,从而发挥镇静安神的作用。三阴交位于脾经之上,脾经一分支注入心中,因此针刺该穴能健脾养心。公孙为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能疏调脾胃、心胸的经络气血,起到补脾气养心血之功。上述穴位联用能够健脾气、养心神、益气血。患者针刺治疗后,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降低,表明针刺能够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及中医证候。
中医学认为,脾能生气血,心亦主血生血,心脾两虚可致气血两虚。现代研究表明,气虚与WBC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WBC对气虚诊断及疗效观察有一定临床意义[13]。血虚症状重者,血RBC、HGB水平相应的较低[14]。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血WBC、RBC、HGB在治疗后有一定升高趋势,而对照组血象相关指标基本无改善,说明研究方法对心脾两虚所致的气血两亏有一定改善效果。
综上所述,挂针治疗能明显降低PSQ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并且对WBC、RBC、HGB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表明挂针疗法不仅能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而且也能健脾养心、补益气血,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了针对失眠的可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