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全球化时代中国原创抗疫绘本的译介与启示
——以“全球抗疫童书互译共读”项目为例

2021-06-09 06:50徐庆莉
昆明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译介童书抗疫

师 莹,徐庆莉

(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外语系,广东 湛江 524084)

一、引言

长期以来,引进版绘本主导我国绘本市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虽然在出版人、作者、译者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优秀原创绘本不断涌现、绘本外译进程不断推进,但要真正实现中国原创绘本“走出去”甚至“走进去”,仍任重而道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原创抗疫绘本对外译介活动较为活跃。例如,新世界出版社与蒲蒲兰绘本馆合作推出了多语种的抗疫主题系列图书;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童心战‘疫’·大眼睛暖心绘本”(6册)已实现5国版权输出。特别是由中国童书出版界参与发起的“全球抗疫童书互译共读”项目,自2020年2月29日发出倡议以来,4月2日即通过“生命树童书网”在线展示了11本中国原创抗疫童书的十几种语言版本,为数以亿计的世界儿童提供免费阅读。[1]抗疫绘本译介速度之快、渠道之广、语种之丰,在中国儿童文学对外译介历程中实为罕见。由于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儿童的阅读习惯正在发生改变,并加速了绘本译介和出版的步伐,疫情又进一步推进了数字全球化进程,使儿童文学译介模式呈现新特征。本文以“全球抗疫童书互译共读”项目为例,在数字全球化语境下分析中国原创抗疫绘本的译介特点,力求为中国原创绘本更快、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一定启示与借鉴。

二、“全球抗疫童书互译共读”项目译介情况综述

2020年2月底,为帮助世界儿童缓解焦虑情绪、传递抗疫知识、增进国际理解和友谊,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主席张明舟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出了“全球抗疫童书互译共读”项目的倡议,呼吁出版社和个人捐赠抗疫童书的国际版权,号召志愿者免费将获赠童书译成外文。该倡议得到各界人士积极响应,短短一个月时间便收到捐赠作品60部,专家组挑选出11部重点推荐作品后,由200余名志愿者(大多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师生、知名儿童文学译者)译为英、日、法、德、俄、西、韩、意等十几种语言,后经重新排版设计,最终于4月2日在“生命树童书网”上线,免费供全球儿童阅读。得到译介的图书是兼具“民族特色”和“国际视野”的优质原创绘本,体裁涵盖抗疫科普类和抗疫故事类两种,译介语种各不相同(详见表1)。

表1 “全球抗疫童书互译共读”项目译介情况

在疫情暴发的特殊时期,传统出版业发展受阻,数字出版使及时、大量的译介活动成为可能,数字化技术在译介的各个环节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宏观上,从译介内容的遴选、到译介产品的排版设计、电子读物的上线、推广都离不开网络平台的技术支持;微观上,初译、术语管理、审校、清稿、通读检查格式等翻译环节都可通过微信群等社交媒体有序推进。[2]

该项目已产生较大的影响力,被国内外主流媒体争相报道。目前,韩国、泰国、日本、蒙古国、柬埔寨等国已开始在各自国家向儿童读者推介该网站。[2]自上线一个月,已有来自53个国家近20 000次访问量。不仅如此,全球最大的图书馆内容提供商赛阅(Over Drive)将把该项目的童书放在他们78个国家的4.5万个图书馆里。[1]可见,此次译介活动已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对中国原创绘本的创作、出版和译介必将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三、“全球抗疫童书互译共读”项目译介特点剖析

文学作品通过翻译走向海外,能否成功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障碍,受到海外读者的欢迎,其结果受多元因素影响。译介内容、译介主体和译介渠道的选择共同决定了作品的译介效果。下文从以上几个方面剖析“全球抗疫童书互译共读”项目的译介特点。

(一)精选译介内容

译介内容解决的是“译什么”的问题,其本质包括对作品、文体、作家等方面的选择。[3]精选译介内容是保证翻译质量、提升译介效果的前提。根据专家组拟定的《“全球抗疫童书互译共读项目”图书遴选办法》中可以看出,项目组从获赠的60部图书中遴选出11部进行翻译,作品质量是专家们考虑的第一要素。遴选专家指出:“这11种书在知识上具有科学性和普及性,在文化上具有普适性,在情感上具有共鸣性,在审美上具有儿童性。”[1]例如《写给孩子的病毒简史》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虽是科普类绘本,但它们将知识性和儿童性有机结合,读起来并不枯燥。《九千毫米之外》和《阿干必胜》虽是故事类绘本,但它们将科学知识与文学故事相融合,使孩子们在阅读故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习科学知识。除了内容具有融合性外,这些绘本的绘画艺术高超、装帧设计精美,能符合儿童读者的审美需求。

影响译介内容选择的另一因素是作品的可译性。并非所有的优秀原创作品翻译过来都能取得良好的译介效果。正如谢天振所述:“在对外译介中国文学作品、文化典籍时,应挑选具有可译性的,也就是在译入语环境里容易接受的作品首先进行译介。”[4]遴选作品时,专家们考虑到“中国孩子能读的,外国孩子不一定能读。再比如儿歌、海报、挂图等不好翻译,因此我们进行综合考虑,选出适合在国外传播的童书作品。”[1]在专家选出的11部作品中,只有《战病菌》是连环画,其余均是绘本,虽然大大降低了翻译难度,提高了翻译效率,但不可避免地使译介图书的体裁趋向单一。待今后中国儿童文学在西方国家的受众和接受环境得以改善,可考虑将儿歌、海报、挂图等形式更为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译介出去。

(二)管理译介主体

译介主体指译者。译者的翻译能力和职业素养对译介作品是否成功产生重要作用。“全球抗疫童书互译共读”项目的译介主体比较特殊,它包含200余人的翻译团队,其中八成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核心译者还有儿童文学翻译家马爱农、吴刚等。[1]这种具人数优势的学生译者与经验丰富的翻译家相结合的主体结构,既能保证多语种翻译任务高效推进,又能保证翻译产品的质量,是较为理想的组合模式。从2020年3月7日接到翻译任务开始到4月2日电子图书上线,一个月内翻译团队完成了十多种语言的翻译任务,共完成88本译作,这得益于译者团队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半夜三更,志愿者们常常在微信里互相切磋,最终每本书10天就能翻译完成。”[1]团队组长吴刚教授感叹道:“这么大的一个项目有报酬都未必能撑下来,大家全靠一股爱心撑着,最后居然做成了!”[2]

要管理人数众多的译者团队实属不易。加之抗疫时期译员居家隔离,如何保证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译员通力合作、如何进行质量管理和时间控制,也是项目组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全球抗疫童书互译共读”项目采用了翻译职业化时代流行的项目管理方式,将翻译流程分为初译、术语管理、审校、清稿、通读检查格式等环节,[2]分工明确、流程清晰,实现了翻译质量的严格把控。对比阅读绘本的英汉版本不难发现,译文准确地再现了原文的主要内容,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行文风格。译者在直译的同时也恰如其分地“对原作信息进行艺术‘开采’和艺术‘加工’”[5]。例如《等爸爸回家》的汉语原文“这种病毒很厉害吗?”译为“Is the virus scary? ”,“我问妈妈”译为“Worried,I asked mom”,灵活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更加生动。除此之外,多本科普类绘本涉及的专有名词都采用统一译名,如“飞沫”(droplet)、“隔离”(quarantine)、“隐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等。这些细节不仅反映了译者的职业素养,也体现出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势。

(三)创新译介途径

一般来说,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译介途径主要有两种:中国官方机构主导下的“主动译出”和国外主流出版社主导的“海外出版”。[6]而“全球抗疫童书互译共读”项目通过捐赠国际版权的创新途径译介中国原创抗疫绘本,其原因有二:首先,疫情当前,与世界儿童无偿分享中国的抗疫经验体现了中国出版人的大爱精神。捐赠国际版权“让国外看到中国童书、中国出版的真实样貌,更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1]这对扩大中国童书的世界影响力意义深远。其次,“图书版权输出过程较慢,干脆将版权捐出来”[7]。捐赠国际版权省去了寻找国际图书代理公司、寻找海外出版社、拟定版权转让合同等复杂环节,大大提高了译介效率。

网络出版是此次译介的另一创新。数字全球化时代,“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已成为主要特征。特别是疫情期间,出版社传统业务加快向数字化转型,电子书、有声书、直播讲书等数字出版形式成为主流。在此背景下,“全球抗疫童书互译共读”项目顺势而为,将十多种译本在网络平台同时发布,这种多语种的网络出版模式能及时、快速地产生较大规模影响,在儿童文学译介中还不多见。

正由于此次译介独辟蹊径,在特殊时期摒弃传统的海外输出版权+纸质出版的渠道,采用捐赠国际版权+网络出版的途径,实现了翻译传播的及时和高效,展示了中国出版人的责任与担当,为中国童书界起到积极的宣传效果。马来西亚同行计划将入选图书翻译成马来文出版,巴基斯坦同行计划制作这些抗疫童书的音频视频资料。[7]可以预料,将来会有更多优秀原创绘本“走出去”,中国童书在国际童书市场的影响力也会逐步彰显。

(四)关注译介效果

谢天振指出:“在讨论中国文学、文化外译问题时,不仅要关注如何翻译的问题,还要关注译作的传播与接受等问题。”[4]重语言转换之“译”而轻作品传播之“介”,是导致中国文化外译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对译作进行积极推广和营销,有助于译作被目标语读者接受和认可,真正实现作品的有效传播。“全球抗疫童书互译共读”项目自4月2日正式上线以来,非常注重海外推广。项目组邀请安徒生插画奖获得者、巴西插画家罗杰·米罗为生命树童书网设计了海报和标识。[2]图书上线当天,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主席与秘书长向全球80个国家分会发信推介该网站和项目图书。目前,韩国、泰国、日本、蒙古国、柬埔寨等国分会已开始在各自国家向儿童读者推介,其他国家分会的推介也将陆续展开。国内外多家主流媒体对项目进行了报道,如瑞典南部地区最大报纸《瑞典南方日报》撰写专题文章介绍该项目;加拿大、英国、马来西亚、黎巴嫩等国出版人、作家都对项目给予高度认可和期待。该项目已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力,各国同行纷纷表示将继续推进此项目,为真正实现全球抗疫童书共读贡献自己的力量,如已上线的绘本将被接力译为马来文、蒙古语等;外国作家创作的《谁偷走了王冠》《我们的小英雄汉娜》《合作吧,图画书!》等绘本陆续在生命树童书网上线。[1]可见,该项目得到了儿童文学从业人员的高度认同和积极反响,而有关此次译介的受众——世界儿童读者对此次译介的评价,还有待时日做更为细致的研究。

四、启示

“全球抗疫童书互译共读”项目是数字全球化时代儿童文学“走出去”进程的成功案例。正由于项目组对译介内容、译介主体、译介途径的准确把握,才达到较好的译介效果,传播了中国抗疫的成功经验、扩大了中国绘本的国际影响力,也为今后中国原创绘本对外译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一)把握时机推进绘本译介和出版

近年来,国内各少儿出版社开始与国外出版社积极合作,推进原创绘本版权输出,但原创绘本海外译介和出版总量仍不容乐观。原因之一在于版权输出的时机问题。不可否认,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实际上是一种由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的‘逆势’译介行为”[4]。这种“逆势”译介实属不易,选择恰当的输出时机显得尤为重要,“一般应结合国外图书市场的热点和当地文化、生活的需要来进行”[8]。“全球抗疫童书互译共读”项目正是在抗疫特殊时期瞄准国际图书市场的需求,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抗疫图书资源,实现抗疫图书的译介和推广,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欢迎和好评。因而文学作品译介之前,要充分了解目标国图书市场的热点和需求,有的放矢、把握时机,才能避免由于盲目译介导致的效果不佳问题。

(二)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多模态、多维度的文学传播

“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技术使得文字、 影像以及声音三大符号媒介得到有效的融合。”[9]文学传播也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多模态、多维度的传播。“全球抗疫童书互译共读”项目采用数字出版的渠道,不仅提高了译介的效率和规模,也满足了抗疫期间小读者居家隔离开展云阅读的需求。除数字出版外,后期推广还可以配备有声书、抗疫绘本APP等更为多元的阅读介质,甚至借鉴中国科幻小说海外推广的经验,将抗疫绘本改编为网络视频、儿童音乐剧、儿童电影等,采用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相结合的多模态、多维度的传播路径,进一步扩大中国抗疫绘本的海外影响力。

(三)多种推广方式并用,提升译介作品的海外传播效果

文学作品翻译完成只是作品迈向海外市场的第一步。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不仅需要作者、译者、版权输出方、版权引进方通力合作,还需要通过新书发布活动、知名人士撰写书评、主流媒体积极报道等多种推广方式吸引海外市场关注。“全球抗疫童书互译共读”项目自上线以来,通过多种推广渠道扩大国际影响,如邀约知名插画家参与网站设计、儿童文学界和出版界知名人士推介项目、海外主流媒体积极报道等。多种推广方式并用,提升了译介作品的海外传播效果。抗疫绘本的成功翻译不仅传播了中国抗疫的成功经验,还传播了中国出版人的大爱精神,为今后更好地推动中国童书走出去提供新的机遇。

猜你喜欢
译介童书抗疫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新东方童书
重视新时期中国图书情报学的译介事业
童书2020:新内容,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