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食品产业需求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1-06-09 02:10岳晓月栗俊广刘延奇白艳红
农产品加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学分导师研究生

岳晓月,栗俊广,李 波,刘 骁,刘延奇,白艳红

(郑州轻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0 引言

我国食品工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对于食品专业研究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食品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相关技术和管理人才,这就对食品学科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食品流通格局被逐步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食品产业有效供给能力显著增强,食品种类大为丰富。在此背景下,高校食品学科也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开设食品类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有300多所[1]。其中,大约30%的高校具有食品学科研究生培养资格。食品专业研究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食品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但是,随着食品学科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逐渐大众化,使得高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目前,食品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食品行业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求[2-3]。

1 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从食品产业需求角度来看,随着我国食品行业的迅速发展,食品学科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同以往研究生流向学校和科研院所的情况不同,食品企业已成为研究生就业的主战场[4]。很大一部分研究生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力军,其综合能力将对企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目前,我国食品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在不断扩大,在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5]。

1.1 培养方案与产业需求脱轨

人才的评价、双一流学科的评价、高校科研能力评估及其他方面的评估,无一例外都需要大量科研论文作为支撑。此外,一般高校通常将学分、论文的发表数量与质量、论文答辩等作为学位授予条件。其中,修完课程学分需要耗费学生0.5~1.0年时间,而发表及完成学位论文通常需要1.0~1.5年的时间。如此,培养方案致使硕士研究生过多的精力花在课程及学术研究上。该培养方式导致了多数高校过于注重对硕士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而导致研究生培养环节与产业需求脱轨。

1.2 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轨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当前的部分课程安排不合理、实用性不强,如学校全日制工程硕士,要求所在校期间所修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8学分、英语类课程5学分。专业课难以体现学科前沿性,难以涵盖当前学科的热点及难点问题。教学形式相对单一,主要是教师讲授式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1.3 实习实践活动偏少

目前,国内多所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虽然,我国在校企协同培养研究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校企双方合作模式较为单一,合作层次及深度不够。多数企业仅能满足研究生实习的基本需求,不能为研究生真正解决切实问题,也不注重与学校研究生培养方案相结合。此外,校企协同培养方面的还存在制度保障、组织保障不健全等问题[6]。

1.4 导师制度不健全

针对研究生培养,大多数高校采用单一导师制模式,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目前,部分高校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采用双导师制。然而,一些学校的双导师制也存在种种问题。一些学校缺乏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导致学校在该方面师资力量薄弱。相反,师资好的学校,由于存在校内外导师之间沟通不够、无具体的操作办法等原因,也导致双导师制度仅仅停留在形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5 评价方式相对单一

目前,很多高校将论文发表的质量与数量情况作为研究生毕业的唯一指标。这种现象导致研究生花费大量时间去达到所谓的毕业要求而忽视对自身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更无暇顾及行业的实际需求。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导致高校研究生人才的供给不能完全准确地对应社会人才需求,是我国当前高校关于硕士生培养的重要问题,也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对研究生协同培养扶持力度不够等因素导致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质量评价单一化、平面化的状况。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是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难题之一。

对国内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高校中研究生在培养方式上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从培养方案、导师制度、课程设计、育人机制、研究生评价方式5个角度加强对食品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研究与实践。

2 构建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食品学科研究生是我国食品行业高素质人才的中坚力量,以食品产业需求为驱动、从培养方案、导师制度、课程设计、育人机制、评价方式角度建立“五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实现个人价值、推动食品行业发展和实现国家富强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基于食品产业需求导向的食品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见图1。

图1 基于食品产业需求导向的食品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

以食品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从培养方案、导师制度、课程设计、育人机制、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

2.1 修订培养方案

通过对食品行业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者调查,结合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学校定位,制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分类培养。制定采用多样化的培养方案及目标,使培养的研究生在社会中各行各业中能够发挥多方面专项技能并且更加注重培养交叉学科、跨文化和跨领域等各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适应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要求,在研究生培养中划分出不同层次,针对不同培养层次的研究生制定出不同的培养目标。针对有意向读博的研究生着重培养其学术能力,提高论文质量。针对意向企业工作的研究生,侧重培养其实践能力,可适当降低毕业论文要求,增加企业实践时间。

2.2 课程设计

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平台优势。结合前沿技术和最新的实验方法,配套设计相应的实验内容。使学生操作并了解前沿科学研究的研究课题,提高仪器使用效率。同时,帮助学生熟悉先进仪器设备,为今后的科研和实践创造良好条件。实验室工作人员不仅要担负起提供技术平台的任务,更应该担负起使用仪器的研究生的培训任务,以便研究生能主动、及时有效地解决仪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3 导师制度建设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按照扩张总量、提升质量的工作思路,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引进,补充高水平师资,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和教学和培育新的创新团队。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并培育和引进高水平师资团队。

2.4 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研究生的协同培养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紧盯产业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搭建专业基础、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学科知识结构平台,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的差距[7]。

2.5 改革研究生评价方式

通过对用人单位、毕业校友、研究生导师、在校生和家长进行调查研究,采用多种方式来评价研究生科研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分类评价。对毕业研究生实行跟踪评价,从研究生学业表现、科研产出、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潜力、职业适应性、创业能力等方面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3 结语

提出从培养方案、导师制度、课程设计、育人机制、研究生评价方式5个角度加强对食品学科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进行研究与实践,以动态适应培养需求,实现复合型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构建“五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的构建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科、地方及企业各方面的优势,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学分导师研究生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V eraW an g
学分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