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文,周念清*,代朝猛,段艳平,涂耀仁
(1.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上海 200092;2.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上海 200234)
纳米零价铁(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nZVI)是一种粒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零价铁颗粒,同时也是一种绿色原位降解污染物的新兴环境友好型纳米材料[1-3],用它可去除水体中有机氯化物、无机阴离子、重金属和药物[4-5]等。nZVI通常是通过吸附、离子交换、氧化还原、共沉淀、络合作用等方式去除污染物质[6]。近年来,通过对nZVI的不断研究发现,在O2、H2O2、低分子量有机酸等存在的条件下,nZVI可构成类芬顿体系,产生羟基自由基[7-8],可高效降解有机污染物[9],将其转化为CO2等无机小分子[10]。
双氯芬酸(diclofenac,DCF)作为一种治疗慢性炎症的非甾体药物,具有镇痛、消炎、解热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抗风湿领域[11]。双氯芬酸在水体中浓度虽然较低[12],但具有生物富集作用[13-14],如长期作用于生态系统,对动物和人类的生命安全均存在潜在威胁[15],且会引发一定的癌变风险[16]。常规饮用水和污水处理工艺对双氯芬酸的去除效果并不理想[17-18]。鉴于其分布的广泛性和潜在的生态危害性,开展对双氯芬酸的处理技术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Song等[19]采用nZVI降解双氯芬酸,结果表明其去除率较低,仅为20%左右。另有研究[20-21]表明,nZVI/H2O2形成的类芬顿体系可高效降解卡马西平、土霉素等药物,其去除率均可达到90%以上。但目前基于nZVI对双氯芬酸的高效削减技术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通过自制nZVI等材料,构建了基于nZVI的类芬顿体系,考察了nZVI、nZVI/H2O2、nZVI/nCaO2不同组合工艺对双氯芬酸的去除效果,并分析了组合工艺去除双氯芬酸的协同效应,以为基于nZVI类芬顿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双氯芬酸钠、三氯化铁、硼氢化钠、过氧化氢(30%)、氯化钙、氨水、叔丁醇等试验材料与试剂均为分析纯;甲醇、乙腈和乙酸为色谱纯。
采用液相还原法[22]和钙盐法分别制备nZVI和纳米过氧化钙(nCaO2),其化学反应式如下:
(1)
CaCl2+H2O2+2NH3·H2O→CaO2+2NH4Cl+2H2O
(2)
采用X射线衍射(XRD,Bruker)分析nZVI和nCaO2的结构,测试电压设定为40 kV,扫描衍射角度从10°到90°,扫描速度为8.0°/min。
双氯芬酸初始浓度为1.0 mg/L,样品反应时间为120 min,无特殊说明时采用1 mol/L的HCl调节样品的pH值,以确保样品的初始pH值为5。
1.3.1 nCaO2释放H2O2试验
nCaO2释放H2O2的动力学研究相关试验在1 L烧杯中进行。称取1.0 g nCaO2放入烧杯中,然后将调节好pH值的适量超纯水放入烧杯中,采用磁力搅拌器连续搅拌,48 h持续取样,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H2O2的含量[23]。初始pH值分别为3、5、7、9,采用1 mol/L的HCl和1 mol/L的NaOH溶液调节样品的初始pH值。
1.3.2 降解效果试验
在3只烧瓶中各加入500 mL双氯芬酸水样,分别投加nZVI、nZVI/H2O2、nZVI/nCaO2后进行搅拌,保证好氧条件,到达取样时间时抽取水样后立即用0.45 μm微孔滤膜进行过滤,过滤后在样品中加入叔丁醇以防止反应继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的双氯芬酸浓度。
1.3.3 协同效应分析试验
依据降解效果试验结果,同时考虑3种组合工艺的对比性,选择固定投加量进行协同效应分析试验。nZVI投加量为0.1 g/L,nZVI/H2O2组合工艺投加量为0.1 g/L nZVI和2.0 mmol/L H2O2,nZVI/nCaO2组合工艺投加量为0.1 g/L nZVI和0.2 g/L nCaO2。
1.3.4 双氯芬酸浓度测定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Agilent 1260)配紫外检测器对样品中双氯芬酸的浓度进行测定。样品分析的初始流动相为30%超纯水(含0.1%乙酸)和70%乙腈的混合物,最终流动相比例为25%∶75%,流动相随时间匀速逐渐变化。样品检测波长设定为275 nm,进样速率为1.0 mL/min。
2.1.1 nZVI和nCaO2结构的XRD图谱分析
利用XRD对自制备的nZVI和nCaO2样品进行结构表征,其图谱见图1。将其分别与铁的标准PDF卡片(卡片号:65-4899)和过氧化钙(CaO2)的标准PDF卡片(卡片号:03-0865)进行对照可知,本次制备所得的nZVI主要为单质铁,颗粒杂质少、纯度高;制备所得的nCaO2的主要成分为CaO2,但存在其他杂质。
图1 自制备的nZVI和nCaO2样品结构的XRD 图谱Fig.1 XRD spectrum of fresh nZVI and nCaO2
2.1.2 nCaO2纯度分析
通过多次称量自制nCaO2粉末,并结合高锰酸钾滴定法[24]明确实际的nCaO2产量。根据反应式(2)计算得出,若3 g CaCl2完全反应可制备1.948 g nCaO2固体,反应后实测得到nCaO2的平均质量为1.749 g,这说明CaCl2并未完全转化为nCaO2。通过高锰酸钾滴定法实测得到nCaO2的平均质量为1.492 g,这说明制备粉末中不完全是nCaO2,还含有其他杂质,与前述XRD图谱分析结果一致。由此可知,CaCl2制备nCaO2的产率为76.6%,nCaO2的纯度为85.3%。
不同初始pH值条件下1.0 g nCaO2对H2O2的释放量,见图2。
图2 不同初始pH条件下1.0 g nCaO2对H2O2的 释放量Fig.2 H2O2 release of 1.0 g nCaO2 at different initial pH values
由图2可见,随着pH值的升高,nCaO2对H2O2的释放速率逐渐降低,转化率也逐渐下降。在酸性条件下,nCaO2对H2O2的释放量在30 min内基本稳定;在中性条件下,nCaO2的分解持续时间约8 h,其后nCaO2对H2O2的释放量基本稳定;在碱性条件下,nCaO2的分解十分缓慢,36 h后nCaO2对H2O2的释放量基本稳定。理论上,1 g nCaO2完全转化成H2O2的释放量为13.87 mmol。根据H2O2的实际释放量可推算出自制nCaO2对H2O2的转化率。经计算,在初始pH值为3、5、7、9时,nCaO2对H2O2的转化率分别为76.3%、70.1%、63.3%、40.3%。nCaO2不能完全转化为H2O2的原因为:①自制nCaO2含有杂质;②nCaO2直接转化为O2,这与O2是由nCaO2直接生成而不是由nCaO2生成H2O2后再次分解而成的研究结论[25]一致。
2.3.1 单独投加nZVI对双氯芬酸的降解效果
单独投加nZVI对双氯芬酸降解效果的影响,见图3。
图3 单独投加nZVI对双氯芬酸的降解效果Fig.3 Removal efficiency of DCF by nZVI
由图3可见,当nZVI投加量小于0.5 g/L时,其对双氯芬酸的去除率随投加量的增加而上升;当nZVI投加量大于0.5 g/L时,其对双氯芬酸的降解效果并未明显增加;当nZVI的投加量为0.5 g/L时,其对双氯芬酸的去除率为33.5%,nZVI的投加量为1.0 g/L时,其对双氯芬酸的去除率为34.2%。反应过程中pH值始终维持在6.5左右,即nZVI对双氯芬酸的降解过程在酸性条件下完成。
nZVI利用还原脱氯作用去除有机氯化合物已得到了充分的证实[26]。Zhou等[27]在研究nZVI对双氯芬酸的去除作用时发现,还原脱氯作用是双氯芬酸的降解途径之一。类似的研究表明[28-29],在酸性有氧情况下,nZVI可通过酸腐蚀作用生成Fe2+和H2O2,从而形成类芬顿体系[参见反应式(3)和(4)],并利用芬顿氧化作用降解双氯芬酸[30]。其反应式如下:
Fe2++H2O2→Fe3++·OH+OH-
(3)
Fe3++H2O2→Fe2++HO2·+H+
(4)
因此,还原脱氯和芬顿氧化可能都是nZVI降解双氯芬酸的有效途径,但nZVI在酸腐蚀作用下直接生成H2O2的产量有限[31],故利用nZVI对双氯芬酸的降解效果有限,且会消耗较多的nZVI。
2.3.2 nZVI/H2O2组合工艺对双氯芬酸的降解效果
nZVI/H2O2组合工艺对双氯芬酸的降解效果,见图4。
图4 nZVI/H2O2组合工艺对双氯芬酸的降解效果Fig.4 Degradation efficiency of DCF by nZVI/H2O2
由图4可见,在相同nZVI投加量情况下,随着H2O2投加量的增加,nZVI/H2O2组合工艺对双氯芬酸的去除率上升,但nZVI/H2O2组合工艺对双氯芬酸的去除率并不是随着nZVI投加量的增加而上升,在相同H2O2投加量情况下,nZVI投加量越高,nZVI/H2O2组合工艺对双氯芬酸的去除率反而越低;当H2O2投加量为1 mmol/L时,投加量为0.1 g/L、0.2 g/L、0.5 g/L的nZVI对双氯芬酸的去除率分别为98.5%、93.5%、85.2%,因此nZVI作为类芬顿反应的固相铁源,0.1g/L的投加量即可满足nZVI/H2O2组合工艺中类芬顿体系的要求。反应过程中pH值由弱酸性逐渐上升至中性,120 min后反应体系的pH值为7.2。
综上分析可知,nZVI对双氯芬酸的降解主要通过还原脱氯作用和芬顿氧化作用实现,而在nZVI/H2O2体系中,通过额外投加H2O2强化类芬顿体系,可实现对双氯芬酸的高效去除。在nZVI/H2O2体系中,过量的nZVI反而会降低nZVI/H2O2组合工艺对双氯芬酸的降解效果,这说明此时还原脱氯作用已经不是体系中的主要降解途径,过量nZVI产生的电子不能被双氯芬酸有效利用,反而会进一步消耗体系中的H2O2,降低H2O2的利用率,从而降低了nZVI/H2O2组合工艺对双氯芬酸的去除效率。
2.3.3 nZVI/nCaO2组合工艺对双氯芬酸的降解效果
Liang等[32]的研究发现,nZVI/H2O2组合工艺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高效而迅速,但对H2O2的利用率有限,使该组合工艺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与持续性受到一定的影响。CaO2在分解过程中可同时释放H2O2和O2[25],利用CaO2作为H2O2的缓释剂,可有效提高反应过程中H2O2的利用率。
nZVI/nCaO2组合工艺对双氯芬酸的降解效果,见图5。
图5 nZVI/nCaO2组合工艺对双氯芬酸的降解效果Fig.5 Degradation efficiency of DCF by nZVI/nCaO2
由图5可见,当nZVI投加量为0.1 g/L时,随着nCaO2投加量的增加,nZVI/nCaO2组合工艺对双氯芬酸的去除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这说明过量的nCaO2会抑制nZVI/nCaO2体系对双氯芬酸的降解效果,且在0.1 g/L的nZVI与0.2 g/L的nCaO2投加量情况下,nZVI/nCaO2组合工艺对双氯芬酸的去除率为60.5%[见图5(a)];当nCaO2投加量为0.2 g/L时,随着nZVI投加量的增加,nZVI/nCaO2组合工艺对双氯芬酸的去除率同样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这说明过量的nZVI也会抑制nZVI/nCaO2组合工艺对双氯芬酸的降解效果,且在投加0.05 g/L的nZVI和0.2 g/L的nCaO2的情况下,nZVI/nCaO2组合工艺对双氯芬酸的去除率达到了94.7%[见图5(b)]。反应过程中pH值的变化趋势与nZVI/H2O2组合工艺相似,由弱酸性逐渐上升至中性,120 min后反应体系的pH值为7.1。
2.4.1 氧化还原电位(ORP)
nZVI、nZVI/H2O2、nZVI/nCaO23种组合工艺实现对双氯芬酸的有效降解均与nZVI形成的类芬顿体系相关。nZVI作为铁源无论是向体系中提供Fe2+还是H2O2,均是形成类芬顿体系的必要条件。为了进一步探讨nZVI的还原性和氧化性对双氯芬酸降解的协同作用,测定了基于nZVI类芬顿体系降解双氯芬酸过程中的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ORP),其测定前根据标准氢电极电位进行校准。nZVI协同技术对双氯芬酸的降解效果和ORP值的变化,见图6。
图6 nZVI协同技术对双氯芬酸的降解效果和ORP 值的变化Fig.6 Removal of DCF and change of ORP by nZVI combined processes
由图6可见,在相同nZVI投加量(0.1 g/L)下,nZVI、nZVI/nCaO2、nZVI/H2O23种组合工艺对1 mg/L双氯芬酸的降解率排序为nZVI 将nCaO2转化成H2O2后进一步对比不同组合工艺的投加量情况,见表1。 表1 不同nZVI组合工艺投加量质量比的对比Table 1 Mass ratio of nZVI combined processes 由表1可知,3种组合工艺体系中有相同含量的nZVI,nZVI/H2O2和nZVI/nCaO2组合工艺体系中有相同含量的H2O2,即说明nZVI/H2O2和nZVI/nCaO2组合工艺这两种体系中,最终可提供的H2O2投加量基本一致。 在nZVI组合工艺体系中,反应初始ORP值非常低(-750 mV),这说明反应体系以还原作用为主,此时nZVI对双氯芬酸的降解通过还原脱氯作用实现;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体系中逐渐产生了H2O2,nZVI也在逐步腐蚀后形成了核-壳结构,使体系中ORP值不断上升,反应体系也逐渐从还原态转化成为氧化态。 在nZVI/H2O2组合工艺体系中,反应初始ORP值为-270 mV,体系呈现还原态,但该体系中ORP值远高于nZVI组合工艺体系中ORP初始值,且反应5 min时nZVI/H2O2组合工艺对双氯芬酸的去除率已经达到了81.6%,这说明体系中Fe2+与H2O2形成的类芬顿体系有效地降解了双氯芬酸,但nZVI的存在仍然消耗了一部分H2O2;反应20 min后,体系中ORP值已经由负转正,反应体系以氧化态为主,这是因为nZVI逐渐形成了核-壳结构,减少了电子的释放量。 在nZVI/nCaO2组合工艺体系中,反应初始ORP值为-223 mV,体系呈现还原态,该体系中ORP值与nZVI/H2O2组合工艺体系中ORP初始值接近,此时nZVI/nCaO2组合工艺对双氯芬酸的去除率为50.2%,这是因为nCaO2对H2O2逐步释放,另外nCaO2释放H2O2的同时会生成Ca(OH)2,使体系pH值上升,加速了nZVI核-壳结构的产生,并使一部分Fe2+发生沉降,从而抑制了Fe2+的释放,而H2O2与Fe2+双重缓释作用减少了类芬顿体系中羟基自由基的生成量,体系中的H2O2在中和还原态的同时降解双氯芬酸,故nZVI/nCaO2组合工艺对双氯芬酸的去除率低于nZVI/H2O2组合工艺。由此进一步说明,基于nZVI的类芬顿体系对双氯芬酸的降解不是简单的还原或氧化作用,nZVI形态的变化也影响着体系对双氯芬酸的降解效果。nZVI/nCaO2组合工艺体系中的ORP值始终略高于nZVI/H2O2组合工艺体系中的ORP值,且反应120 min后nZVI/nCaO2组合工艺体系中的ORP值略有上升趋势,而nZVI/H2O2组合工艺体系中的ORP值已趋于平缓,这可能是由于nCaO2对H2O2的缓释作用,提高了H2O2的利用效率;在nZVI/nCaO2组合工艺体系中,逐步释放的H2O2一方面会迅速降解双氯芬酸,另一方面会中和体系的还原态,反应15 min后体系已经转变为氧化态,体系中ORP值也在逐步上升,此时nZVI/nCaO2组合工艺对双氯芬酸的去除效基本稳定在60%左右,这可能是由于nZVI/nCaO2组合工艺中nCaO2对H2O2的缓释效应,使得对铁源nZVI的需求有所降低,过量的Fe2+转化为Fe3+后抑制了芬顿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从而影响了对双氯芬酸的降解。 2.4.2 TOC和Cl-浓度 为了进一步研究3种组合工艺对双氯芬酸的降解机理,测定了降解过程中反应体系中TOC和Cl-的浓度。nZVI、nZVI/H2O2、nZVI/nCaO23种组合工艺降解双氯芬酸过程中TOC和Cl-浓度的变化曲线,见图7。 图7 nZVI协同技术降解双氯芬酸过程中TOC和Cl- 浓度的变化曲线Fig.7 Change curves of concentration of TOC and Cl- during degradation of DCF by nZVI combined processes 由图7可见,随着双氯芬酸浓度的减少,TOC浓度也同步降低,Cl-浓度逐渐上升。在nZVI组合工艺体系中,双氯芬酸的去除率为17.2%,TOC的去除率为7.3%,而Cl-的浓度与反应时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反应120 min后体系中Cl-的浓度为0.031 mg/L。根据双氯芬酸的结构,1 mg/L双氯芬酸完全降解时可生成0.223 mg/L的Cl-,故在nZVI组合工艺体系中双氯芬酸的Cl-的释放率约为13.8%。在nZVI/H2O2组合工艺体系中,双氯芬酸的去除率为99.5%,TOC的去除率为83.2%,Cl-的释放率为87.2%,较高的TOC去除率说明大部分双氯芬酸完全降解。在双氯芬酸降解过程中,nZVI/H2O2组合工艺体系中Cl-的释放率一直略高于TOC的去除率,这可能是因为在反应过程中仍然存在nZVI的还原脱氯作用,在H2O2快速消耗后,nZVI通过还原脱氯作用去除一小部分双氯芬酸。在nZVI/nCaO2组合工艺体系中,双氯芬酸的去除率为60.5%,TOC的去除率为45.1%,Cl-的释放率为51.3%,这与nZVI/H2O2组合工艺体系中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上述试验结果表明:双氯芬酸的降解过程主要通过芬顿氧化实现,同时还原脱氯也对双氯芬酸的去除有一定的贡献。 (1) nZVI、nZVI/H2O2、nZVI/nCaO2组合工艺均可实现对双氯芬酸的有效降解,其中利用nZVI组合工艺对双氯芬酸的降解效果有限,且会消耗较多的nZVI。 (2) 相同的nZVI投加量(0.1 g/L)下,nZVI、nZVI/H2O2、nZVI/nCaO23种组合工艺对1 mg/L双氯芬酸的降解效果表现为nZVI (3) 基于nZVI的类芬顿体系对双氯芬酸的降解不是简单的还原或氧化作用,反应体系中ORP值由负变为正,nZVI形态的变化影响着体系对双氯芬酸的降解效果。3 结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