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北梅,王嘉贤,陈佩仪
(东莞市大朗医院妇科,广东 东莞 523770)
盆腔炎的发病机制在于细菌通过子宫以及输卵管对盆腔产生逆行感染并诱发如月经异常、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加、白带增加等症状[1]。急性盆腔炎患者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不完整有发展为慢性盆腔炎的风险,对女性身体健康及家庭稳定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奥硝唑是临床常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一线药物,但随着其在临床应用的广泛,相关实践数据[2]提出单纯奥硝唑治疗有抗菌谱窄的缺陷,患者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我院积极寻求在有效前提下保障安全的治疗方案,自2018年3月始对妇科收治盆腔炎患者应用奥硝唑联合头孢类抗菌药物方案干预。
研究时间2018年3月-2020年3月,研究对象在我院妇科诊疗盆腔炎患者80例,用随机双盲法完成分组设计,n=40。纳入标准:症状、体征与中华医学会颁布《盆腔炎症性疾病规范(修订版)》相关诊断内容依据相符合;有性生活史;病程时间在2年以上。排除标准:对本次研究所用药物有过敏反应;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查出盆腔结核;处于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基线数据:对照组平均年龄(35.74±5.86)岁;平均病程(5.59±2.36)年。观察组平均年龄(36.26±6.91)岁;平均病程(5.83±2.75)年。两组患者上述数据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做对比。
所有患者均接受全身营养支持、超短波物理干预方案。对照组应用奥硝唑药物治疗(产自南京圣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277,规格0.5g/片),每次服用1片,每天服用2次。观察组患者联合头孢地尼药物治疗(产自天津中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1194,规格0.1g/片),每次服用1片,每天3次。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0天。
①临床疗效[6]。疗程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接受影像学扫面后未发现盆腔内存在炎症病灶,为显效;疗程后患者症状得到改善,影像学检查提示盆腔炎症病灶有所吸收,为有效;疗程后患者症状、影像学扫描均无改善,为无效。②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IL-1)指标。③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药物引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0%,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因子-1(IL-1)指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CRP、IL-1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其发生率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盆腔炎属于妇科发病率较高疾病,是指女性机体生殖器官、盆腔腹膜以及周围结缔组织发生炎症并诱发系列临床症状的情况,在中青年女性群体中较为常见,该病迁延难治是女性不孕症的一个典型诱发因素[3]。
以往妇科对收治盆腔炎患者主要采取抗生素药物治疗,杀灭厌氧细菌从而达到控制病情效果。奥硝唑属于第三代硝基咪唑类衍生药物,有突出的抗厌氧菌活性,对细菌的杀灭机制在于在无氧环境下将微生物分子当中的硝基还原为氨基,和细胞成分之间产生相互影响来阻断细菌DNA复制,是对盆腔炎治疗的首选药物,但单纯应用该药物还是存在局限性[4]。在表1数据中相对于单纯应用奥硝唑治疗患者,联合头孢地尼治疗患者病情控制效果更为突出,在炎症因子改善方面也有明显优越性。头孢地尼为第三代头孢菌类抗菌药物,抗菌谱广且灭菌效果突出,很好地弥补了奥硝唑存在的缺陷,头孢地尼杀菌的机制在于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药物效果,因此联合奥硝唑药物后依然不会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产生过于明显的波动。
综上所述,为妇科收治盆腔炎患者应用奥硝唑联合头孢地尼治疗方案疗效显著,可更好地控制相关症状对于患者身体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