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科研团队培养高水平博士生的要素
——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科技奖励获得者为例

2021-06-09 03:31秦安安赵世奎
关键词:博士生高水平受访者

秦安安, 赵世奎, 王 悦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83; 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 100083)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迈入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2017年,中国共招收博士生8.39万人,拥有在读博士生36.2万人,毕业博士生5.8万人[1]。把博士生教育和有组织的科研联系起来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科教融合已成为教育界、科技界、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共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寓教于研、激励创新作为根本要求,健全完善博士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强化问题导向的学术训练。

科研团队是高校中最为广泛的微型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常态的组织建制,已成为中国高校培养高层次学术人才的摇篮[2]。近年来,中国一些高水平大学主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高水平学术团队推进科研组织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复旦大学将博士生招生名额和政策资源优先向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倾斜,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完善“大师+团队”的集体指导制度,天津大学以高水平学术团队为支撑推进博士生学科交叉培养[3]等。但是,和大量针对科研团队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发挥作用等方面的研究相比,依托科研团队培养博士生的一些基础性、规律性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奖作为中国科技领域的最高奖励,是对科研团队科研能力的高度认可,也是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过程。近年来,高校在中国授奖项目中连续保持高比例[4]。为此,笔者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为案例样本,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科研团队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团队中博士生的成长,以期为有针对性地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及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遵循扎根理论(Ground Theory)路径,对获奖科研团队中博士生的培养要素进行分析。质性描述非常重视当事人看问题的视角[5],而扎根理论是由格拉斯和斯特劳斯1967年提出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建构理论的方法,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而是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上升到理论[6]327。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行动中产生理论,从行动者的角度建构理论,理论必须来自资料,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

笔者对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要求其总结描述博士阶段成长的整个过程,在悬置“前见”前提下挖掘他们在科研团队的培养下取得科研成果并获奖的原因。访谈材料借助分析工具NVivo11进行原始资料编辑、归纳和分析。NVivo11是一款强大而灵活的计算机辅助质性数据分析软件,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编码功能,可对广泛的研究主题进行整合,使研究者能够快速捕捉文本中的信息。

(二)样本基本信息

2000—2018年,北航共获得14项国家科技一等奖,54项国家科技二等奖,为推动相关科技领域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奖人员名单中博士生①署名达百余人。研究选取18个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科研团队为样本,并从中挑选出44名国家科技奖励的博士生完成人作为访谈对象,这18个科研团队共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5项、国家科技二等奖20项。

(三)研究过程

研究遵循质性研究方法,自2018年9月—12月对44名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访谈活动主要以个人访谈形式展开,每次访谈时间控制在45~60分钟。个别人员因出差、出国等原因,访谈采取电话、微信的方式进行。访谈内容主要集中在“您认为在博士培养过程中,科研团队的作用如何”“您所在的科研团队是如何培养博士生的”“您认为您所在的科研团队对您取得国家创新成果的帮助和支持”等问题上。每一次访谈结束后,及时整理访谈资料,获得有效访谈文本3万余字。此外,访谈过程中还系统收集了多篇关于获奖科研团队的新闻报道及采访资料,用来充实、验证访谈资料的有效性。

将访谈文本按照“访谈时间—姓名代码—访谈序号”进行编号后,导入NVivo11“内部材料”中,借助NVivo11软件对原始访谈资料进行分析。遵循扎根理论对提取出的码号自下而上地按照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的顺序,完成归因分析、理论建构。在开放式登录中,悬置个人的“倾见”和研究界的“定见”[6]332,将所有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登录,这是一个将资料打散,赋予概念,然后再以新的方式组合起来的操作化过程。对原始访谈资料中出现的“本土概念”进行初步筛选和分类后,发现概念类属,对类属加以命名,形成13个码号。关联式登录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以表现资料中各个码号之间的有机关联。通过对13个码号进行归类,在关联式登录中形成四个概念类属。最后,进行核心式登录,即在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分析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核心类属是将大部分研究成果涵盖在一个比较宽泛的理论范围之中,具有统领性、核心性。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依托科研团队培养高水平博士生要素编码

二、研究结果

基于访谈结果和扎根理论,研究发现依托科研团队培养高水平博士生的要素主要包括科研的“硬”实践、团队的“软”文化、卓越的领军人才和以学术为业的个人追求四个方面。其中,科研的“硬”实践、团队的“软”文化、卓越的领军人才是影响高水平博士生成长的外部驱动因素,以学术为业的个人追求是促进高水平博士生成长的内部驱动因素。

(一)科研的“硬”实践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支撑

团队瞄准制约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前瞻性问题与颠覆性技术,将科研攻关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以科研任务带动人才培养,在真刀真枪的大课题、大项目中锻炼博士生的科研能力。科研的“硬”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大需求牵引

受访者普遍表示,自己所在团队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航空企业的重点需求”“解决国家关键技术问题”“国家需要什么、团队就研制什么”“国家重任就是冲锋号”等。因此,团队对博士生的培养站位高、要求高、目标高,使博士生的自身价值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

2. 大学科支撑

获奖团队全部来自北航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团队成员也反复强调“学科对团队的支撑作用”。团队立足自身优势,针对航天、航空特色,深化学科的引领地位。以学科带动团队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支撑了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在相关研究领域形成学科优势突出的科研团队。

3. 大课题锻炼

团队在课题实战中为未来培养人才,受访者称“团队课题多,使每个人都能得到锻炼”。博士生均从进入团队时起就分配到不同的课题组,“围绕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开展研究”“在国家重大课题支持下开始做研究”“项目组都是瞄准型号任务”“能够接触到前沿关键研究”等。这些锻炼对个人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及在科研道路上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大项目收获

获奖博士生基本全程参与了团队申报国家奖的全过程,该过程对于博士生来说是宝贵的经历,提高了参与者科研的高度、思想的层次、眼界的宽度,并有助于对下一阶段科研方向重新思考与定位。多位受访者指出,“通过报奖清晰地知道国家科技建设重视哪些方面、亟需解决哪些问题”“之前做课题时没有很深的体会,经过报奖,知道要瞄准应用,和国家急需的问题结合”等。

(二)团队的“软”文化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保障

受访者普遍感受到,项目开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正是因为有团队作坚强后盾,大家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互相鼓励、不言放弃。“单兵作战式”的“散兵游勇”能力有限,有组织、有纪律的“花样游泳”才能展现出最强的战斗力和生命力。多年来,“空天报国、敢为人先”已内化为北航科研人的血脉基因,将国家利益至上、服务国家需要的科研价值观植根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引领团队师生咬定核心关键技术难题不放松,烽火传承、持续攻关,成为最鲜明的精神坐标、强大战斗力的有力保障。具体而言,团队“软”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团队氛围

良好的团队氛围是科研团队培养人才的关键驱动因素。“团队紧密合作”“强调友谊和协作”“氛围很和谐,非常融洽”“团队凝聚力强”“团队成员齐心协力”等是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及到的。获奖博士生中有一半人毕业后选择留校,谈及原因,母校“纯净”的科研氛围是影响最多的因素。

2. 团队精神

受访者表示,从进入团队开始,“爱国、创新、发展”“进取、创新、合作”的团队精神就深深地烙在了脑子里。还有受访者表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的航天精神是永恒的传承,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争光是团队和个人发展不竭的动力。

3.团队关系

团队成员之间保持着融洽的“合作”关系,是“志同道合的合作者”;成员相互信任、理解和支持;“课题组的每一个人也都是自己的老师,只要有问题就相互讨论”“师生之间无障碍交流”;有受访者称,“团队成员之间像战友一样,有着深厚的战友情”。这种情谊不仅体现在学术研讨中,也贯穿在生活中,使团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代代绵延。

(三)卓越的领军人才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关键

团队负责人在团队科研发展道路上运筹帷幄、深谋远虑,是团队的核心支柱和精神领袖,能够结合学生特征帮助其选择前沿性的研究方向,并根据每一名团队成员个性和能力上的差异有效分工,有组织地培养人才。北航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奖人G教授强调指出:“我认为团队中每一个人的工作都像一颗漂亮的珍珠,我只是把每一颗珍珠串在了一起。”卓越领军人才在高水平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学术指导

有受访者指出,“导师的启蒙很重要,入门时导师的指引奠定了我的科研信心”“导师为我指明了科研方向,之后就触类旁通了”;还有受访者对导师指导的过程记忆犹新,“第一篇文章是导师一字一字改出来的”“有导师在就像吃了定心丸”;更有人称导师就是自己的“学术偶像”。

2. 人文关怀

除了在科学研究上,团队老师也非常关心每一名学生的生活和身体。读博“焦虑时期导师的开导”,生病时“导师温暖的关心”,节假日“导师家中可口的饭菜”等也是受访者历历在目的细节。这些人文情怀使博士生们更加有力量投入到科学研究中,也对其拥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人格的健康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 精神引领

获奖团队的负责人均具备优秀的师德与特质、高水平的教学与指导、卓越的学术与科研、高效的管理与合作[7]。正是因为导师的影响力与引领力,有受访者表示,“完全受导师人格魅力的感召”,毕业后“自己身上有导师的影子”。还有受访者表示,做了老师后,用“导师的方法现在又来指导自己的学生”“成为了自己导师那样的导师”。

(四)以学术为业的个人追求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前提

个人的成才成长是个体努力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博士生的勤奋刻苦程度和主观能动性高低与其培养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8]。一个能够取得成功的人一定是个勤奋刻苦的人,博士生只有确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拥有专注的科研品质、付出汗水与辛劳,真正把学术当成志业、把科研当成一种生活态度,机遇与成功才会降临。否则,再好的外部环境也无法培养出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以学术为业的个人追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科研兴趣和报国理想

作为北航学子,将空天报国的使命铭记心中并保持对所研究方向的极大兴趣是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兴趣是科研的第一源动力”“有兴趣才愿意为其付出”,团队中大部分博士生的毕业选择是继续做一名科研人员;“志当存高远,路自脚下行”“航空精神常驻心间,科研报国任重道远”,正是人人“胸中要有大爱”,科研团队才能实现人才的积累和队伍的衔接,不断地发展壮大。

2. 意志和努力

获奖博士生大多有着超乎常人的意志品质,有的人在“第一篇论文被拒了17次”,仍“不轻言放弃”;“不怕失败,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唯有三倍乃至十倍于常人的努力方可有所成就”;有人举出“挖井的道理”,面对困难,“要有突破难点的决心”“不要有畏难情绪”;面对项目要求,“要有钻研劲”,要具备“工匠精神”“按照高于要求的标准提前完成”;“坚持”“熬夜”“没有节假日”等更是出现频率较多的词语。

3. 把握机遇

受访者表示,“非常幸运成为所在团队中的一员”,在“读博期间有幸参与到国家课题与项目中”“原创性的东西,可遇而不可求”;也有人谦虚地表示,“找到学科交叉点有运气成分在”“获奖是自然而然的,付出就会有收获”。但其实更为重要的是,机遇青睐于有准备的人,正是因为有前期的努力与勤奋,才能在机会到来时准确地把握住。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9]。中国高校科研团队拥有高水平的学科群、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层次的科研平台,在高质量博士生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衡量高校科研团队成功的依据,不仅在于其创造性研究成果的产出,还在于卓越人才培养上的贡献[2]。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国家科技奖励署名的44名博士生为样本,对依托科研团队培养高水平博士生的要素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表明,博士生的培养与成长是科研的“硬”实践、团队的“软”文化、卓越的领军人才和学术为业的个人追求四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有一定的路径可循。同时也说明,“尽管研究生教育从一开始就和科学研究有着天然的联系,把研究生教育和有组织的科研联系起来,不论对研究生教育还是对科研都带来卓越,已经成为教授、行政人员和科研赞助人内化的一个普遍信念”[10],但研究生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并不是“自然的匹配”。依托高水平科研团队培养博士生,关键是不断创新机制,把科教融合引向深入。

第一,将实际应用问题与博士生学术生产相融合。科学始于问题,技术始于需求,纸上谈兵是把不准国家科技发展的脉搏的,学术生产应更多地置身于解决社会的应用问题,博士生的培养应在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进行,在解决技术难题的科研实践中寻求理论突破。

第二,将团队发展规划与博士生个人发展相融合。把博士生的培养计划纳入到团队的发展规划中,结合每个成员的优势帮助其设计与团队长远发展相匹配的个人规划[11],实行个性化、定制化培养,使团队整体绩效和成员自我成长有效融合。以前沿问题或重大科学、重大工程问题为导向,为博士生创造更多条件参加高水平科学研究,鼓励扶持优秀的青年人,及早将他们推到国际学术研究前沿,使博士生在项目中激发科研活力,在合作中建立科研自信。

第三,将国家责任与博士生个人价值相融合。注重培养博士生的爱国情怀,增强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将个人价值的体现与国家科技进步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国梦”的引领下,调动博士生攻克国家核心技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来自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成为科学研究的精神源泉,为国家的科技进步作出贡献。

注释:

① 获得国家三大奖(即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博士(仅指署名单位为北航的人员)基本分为两类:一是获奖时仍为在校博士生,二是获奖时已经毕业的博士。后者进一步筛查后又分为两类:一是署名单位为北航而现工作单位非北航的人员,其获奖成果认定是其在北航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二是博士毕业后留校的,获奖成果全部或部分为博士在读期间研究的人员。

猜你喜欢
博士生高水平受访者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今天,你休闲了吗?
赋权增能与边界拓展:博士生培养模式变革的逻辑建构与路径选择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理想与现实之间: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张力及其消解
以“四精四度”推进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认识亚健康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