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莱明珠 威海软枣林金元墓葬群

2021-06-09 16:24周晓惠
大众考古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文登基座石材

周晓惠

軟枣林墓葬群位于威海文登区界石镇软枣林村东北100米处。据《文登县志》《东莱宫氏族谱》等记载,此墓葬群为宫氏祖茔,当地老百姓俗称“老葬茔”或“石坟子”。地表现在可见残存石墓27座,均已残损严重。

类别

墓葬群现存墓葬全为石筑,分地上、地下两个部分,地上部分建成“半圆形”,地下部分则是“立方形”,可能是“天圆地方”信仰的体现。

地下部分是由五块大石板构成的墓室,平面有的呈方形,有的呈梯形。地上部分形制大体相似,均有基座,多数为三至四层石材砌筑的圆形或方形的石塔。基座底部石材多为素面,有八边形、圆形两种。其上各角立体雕刻有狮子、人物等石雕,石雕之间多有石碣,其上或为素面,或浮雕花草、动物纹饰,或阴刻墓主信息。再往上有一层束腰,有的束腰上阴刻的莲瓣纹装饰尚清晰可见。基座之上多由五层弧形墓石围砌成圆锥状,内部填充碎石、三合土,顶端是凸形或冠形墓顶。根据目前山东地区已考古发掘的墓葬判断,软枣林墓葬群应为金、元时期的墓葬。

根据地上部分基座的形状、是否有阴刻纹饰及保存状况,大致可将软枣林墓葬群分为四类。

第一,基座底层呈八边形,顶层为束腰,阴刻莲花瓣。这类石墓包括M1、M3、M4、M8、M10、M11、M12、M16、M17、M21,基座大多为三层,残存高度0.8—1.02米,主体直径1.6—2.12米。八边形基座底层表面刻有凹形纹饰,其上为高2.6—3.1米的石碣及角兽,顶层束腰直径大多为1.6米,顶端是凸形或冠形墓顶。大部分这类石墓已坍塌,约60%的砌石已不存在,墓身石材散乱分布。

第二,基座底层为方形,顶层为束腰,纹饰风化模糊。这类石墓包括M2、M20、M23、M24。墓室由不规则石材构成,呈方形,可测深度为1.2—1.45米。大部分基座砌石已坍塌,约60%的砌石已不存在,墓身石刻风化。

第三,基座底层为圆形,顶层为束腰,部分有纹饰,墓顶石有覆莲纹饰。此类石墓包括M5、M7、M13、M14、M15,大多已坍塌,基座残存高度0.52—1.39米,主体直径0.72—1.5米。墓室未外露,内部形态不可见。底层基座为三层,表面无纹饰,其上为2.3—2.8米高的环形石材。

第四,石墓已坍塌,保存现状较差,石材散乱,基本形制暂不可知。这类石墓包括M6、M9、M18、M19、M22、M25、M26、M27,多数基座石材掩埋于墓身石材之下,部分墓室被泥土填满。

价值

软枣林墓葬群这类石结构的墓葬是胶东地区的一种特殊埋葬方式,在烟台、威海等地多有发现,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结合文登界石镇米山水库西岸崮头集村南清理的40余座晚唐至明代墓葬可知,这类墓葬通常是二次迁葬或火葬墓,由地下、地上两部分组成。地下墓室四壁为侧立石板,其中南侧由两块石板相对形成墓门;墓室顶部为稍经加工的厚石板,大约与地面相平。地上部分是用外缘加工规则的较大石块砌成卵圆形或方形塔基,内部空隙用碎石、三合土填充,向上逐层内收,形成或圆或方的地上石塔。这种结构特殊的墓葬,地域特色明显,葬俗较为罕见,可能与金元时期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的影响有关。

软枣林墓葬群是宫氏祖坟,也是宫氏人口迁徙的物证。现存族谱记载东莱宫氏始祖宫熙儒,在宋初从中原徙居胶东文登。宫熙儒,字得先,号四知,后周时期授为元州防御使。在后周禅位于宋朝时,解除印绶,偕妻带子,远离京师,隐居于今文登界石镇柳林庄村。据宫氏族谱记载,今天胶东的宫姓都是其后裔。宫熙儒隐居后潜心钻研《易经》,得其精髓,后遇道教大师谭真人并拜他为师,道号昆前。宋乾德二年( 964 年),宫熙儒坐化,相传宋太祖得知消息后,下旨在南原建祠庙塑肖像,以供子孙后人祭祀。祠庙、蛟龙碑、茔碑等遗迹,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仍存。

软枣林墓葬群保存较好的10座石墓造型饱满,技艺精湛,反映出元代文登高超的石作工艺。石墓与当地海草房在石料选取、砌筑方式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可见这种工艺一直延续至今,在当地仍十分普遍。

(作者为威海市文登区博物馆文博馆员)

猜你喜欢
文登基座石材
赴文登,静享“陌上花开”
猴子优先
猴子优先
猴子优先
猴子优先
一起极端迷信致死事件背后
一种石材种沙湿贴工艺
文登:给我三天,还你千年
石材展会“新格局”
花生播种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