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方 高静
【摘 要】 中医药类课程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精华,历代志士先贤的哲学思想、家国情怀、治学精神等理念贯穿其中。文章分别论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涵、课程思政的特点及注意事项。并且以中医药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各家学说等学科为例,探讨不同中医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及其融入方式。
【关键词】 课程思政;中医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Abstract:Chinese medicine courses carry the profound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and the philosophy,family and country sentiments,and scholarly spirit of the patriarchs of the past dynasties run through it.This article separately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oints of attention. And take basic cours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cluding ancient medicine,basic theor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various theor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examples,to explore the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differ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urses and their integration methods.
Keywords:Curriculum Ideology; Basic Courses of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Reform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对中医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1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涵
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首先要区分清楚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差异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只有“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才能提升“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他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教育格局,才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可见中医院校的教学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和责任。
思政课程是显性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和形势政治课,其中系统的囊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内容。但是课程思政是隐形教育,而中医药基础课程作为专业教育课程,着重凸显中医药文化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和中医药知识的专业知识素养[2]。就具体内容而言,中医药基础课程包括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各家学说等学科,通过深刻挖掘这些学科中的思政元素,不断探讨将思政元素融入各个课堂教学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医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中医药基础教学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于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的具体途径和载体。
但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照搬思政必修课和形式政治课的内容,并非仅仅开设一门课或是增设一些活动。课程思政并不是专业课程的思政化,专业课的课程性质并未改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本来就有,但是它们是零散的、不系统的,需要去挖掘、发挥。以前的专业课程授课教师也未必没有在做专业课育人工作,只是以前是无意识的,现在课程思政要求我们是自觉地、持续地去做。这个过程要跟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切忌牵强附会、生硬说教。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就像中医药基础课程一样,不能光吃盐,不应该仅仅生硬的搬弄思政课程的内容。最好的方式是將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最好的方式就是将思政课程融入进中医药基础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1]。在中医药基础课程教学中,专业的中医药知识和中医药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应当为受教育者提供科学的知识文化基础和指出正确的前进方向。
2 中医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
2.1 以中医专业基础课程《医古文》为例 《医古文》作为中医学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研究古医籍文献,旨在培养学生阅读中医经典、运用专业术语和查检中医古籍的能力,从而为后续专业课程起到打底铺垫的作用。鉴于此医古文常常被视为是教授古汉语语言文字的工具性课程。事实上医古文课程所讲授的古医籍文献在语言层次之上,还承载着丰富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如儒医风范、经世济民、大医精诚、仁爱慈悲等中医人文价值观,其内涵与课堂思政需要大力挖掘的元素完全契合。
在备课与授课过程中,我们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医古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积极思考寻找与思政知识体系可以融合的结合点,以此为抓手,用心设计既有专业探究价值又具思政融入价值的有温度的教学设计,提升医古文课程的育人水平,让古文自然而然透发出“思政味道”,实现以点带面,将胸怀社稷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勤勉严谨的治学态度(如何治学)、儒雅谦卑的个人品格(如何做人)等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医古文的教学中来。
《医古文》中涉及名家传记、医籍序言、医学思想、名家医案等具体内容都有诸多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如《皇甫谧传》中开篇讲“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段落,可让学生们结合实际探讨学习之于人生的意义,同时加入《孝经》经典语句的学习,让同学们懂得我们礼仪之邦孝道文化的精髓及如何传承。又如《丹溪翁传》中谈及朱丹溪高尚的品格时说:“好论古今得失,慨然有天下之忧。世之名公卿多折节下之,翁为直陈治道,无所顾忌。然但语及荣利事,则拂衣而起……苟见枝叶之辞,去本而末是务,辄怒溢颜面,若将浼焉”。可借此告知学生做人做事的底线和原则,善恶美丑要有自己的坚守,德行修养才是做人最重要的底牌。再如《伤寒论序》中名句“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医圣张仲景胸怀社稷、心系黎民的家国情怀,尽忠尽孝充满仁爱的儒医风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孝道思想等,总之从这一经典名句中可以挖掘的责任担当、做人做事的道理等思政元素确实很多。经典名篇《大医精诚》的思政元素自不必多言。
2.2 以中医专业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为例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的基础性学科,是中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基础入门课程,也是探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必修课程[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不仅包括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防治原则与养生等内容,还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气候、传统哲学和传统文化知识。该课程旨在为中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坚实的理论框架,培养正确的中医思维,为后续经典课程的学习打好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基础课程,只有把基础的中医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更好的建立学习中医的自信。从中医基础理论中仔细挖掘中医文化的元素,将其与中国传统的自然观、人文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相联系,就能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之中,无论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还是医家的家国情怀和救死扶伤的人格魅力都能够感化中医药学生,提升中医药学生的学习热情,端正其立志为医的态度[5]。
例如在讲授阴阳五行、精气神等内容时,可以引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对中华传统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讲授治则治法等内容时,强调仁心仁术济世救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将养生防病原则与日常行为准则相联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另外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爱护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意识。在讲授天人合一和谐的整体观和三因制宜的辩证论治的中医基础特点时,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树立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观念[5]。
2.3 以中医专业课程《中医各家学说》为例 《中医各家学说》是阐明和研究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医学流派和历代著名医家学术思想、学术成就的一门学科,具有传承古训,昭示未来的作用,其中心思想及核心任务就是总结与归纳历代中医学派及医家的学术思想[7]。在讲述历代著名医家的学习历程和时代背景,讲述其学术思想和特色经验过程中,学生们就可以体会到医家在研究医术的辛勤,体会到医家们在中医领域不断继承传统文化及赋予新的中医文化和医理理念。每个学派的中医学术思想都不是偶然形成的,不同中医学派的背后都受到医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及特殊的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的中医学派还受到较为复杂的学术知识结构偏好、师承授受关系等因素影响。无论是中医学派,还是医家的学术思想,都在学术争鸣与学术创新中,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充实与进步[8]。
各家学说中关于医家的生平经历和轶事,特别是勤奋治学最终颇有造诣的医家,结合他们的成长成才之路从而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鼓励教育,这是一个可以很自然结合的点。而传统哲学也是深刻渗透进中医的元素之一,其表现不仅在《内经》《难经》等先秦两汉的早期医学典籍中,历代医家将古代哲学思想与医学的再结合也是重要体现之一[7]。古代道家思想对医学的渗透影响在医籍中可见。如葛洪、陶弘景的道家医学、孙思邈养生思想以及金元医家刘河间等皆受道家影响极深。刘河间名完素,字守真,其名字已蕴含着浓厚的道家风味。而其对火热病及“泻心火、益肾水”治法的阐发,则实有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道德经》中有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来表扬水的特性,并宣扬道家推崇的品德。通过《道德经》背景知识的介绍讲解,学生可以体会到医学中所蕴含的道家思想,并感悟医学大家是如何在哲学思想的启迪之下进行创新思维的。这也可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兴趣。在讲授朱丹溪、张景岳的医学思想时也需要适当穿插宋明理学的知识,这对学生了解医家医学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延伸作用。
历代医家的诗词歌赋也是各家学说可以挖掘的传统文化要素。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医家同时也是文学家,其涉及医学方面的文章歌赋不一而足,足供选讲。如张从正早年曾经担任金朝的御医,因不屑“迎送长吏,马前唱诺”而归乡。后隐居东州,与麻知几、常仲明等人泛舟汾水之上[7]。常常研讨医理,赋诗相答。张氏有诗数首至今存世,其中一句“耽嗜医经五十年,野芹曾献紫宸前”记录了自己曾为御医的经历片段。再如医古文中讲到嵇康的《养生论》等名篇,更可介入嵇康的诗词和千古绝唱《广陵散》,让学生体味医学与人文的共同作用。
再如《中医各家学说》可以通过让学生梳理总结名家的成长之路、学术思想的形成、学术流派的源流发展,进而激励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心态,在研究现当代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提供典范的研究思路。
3 小结
从《医古文》、《中医各家学说》和《医古文》等中医药基础课程可以看出,中医药的思政元素尚有诸多资源值得我们深入挖掘整理。中医药类课程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精华,历代志士先贤的哲学思想、家国情怀、治学精神等理念贯穿其中。当前中医药教育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人才培养上要尤其注重教育引领中医学生培养高尚情怀,坚守中医信仰,恪守大医准则,夯實专业技能,提正中医信心,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中医药后备人才。
中医药的思政元素的挖掘不仅需要老师的提高专业文化素养和中医药文化的知识储备,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增强中医药学生的参与度。只有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医药基础教学改革,挖掘中医药中的思政元素,才能提升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张冬冬,李如占.医学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分析.高教论坛,2018(10):112-114.
[4]陈贵海,姜建萍,祁文.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体会 [J].2013,28(4):848-849.
[5]马淑然,张保春,王彤,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8):17-20.
[6]叶瑜.以思政类教育助力《中医各家学说》课程优势的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6):202-203.
[7]严世芸,姚洁敏,郎卿.历代医家学说中的传统文化[J].中医教育,2011,30(2):59-62
[8]张明锐,李林.学派及医家学术思想是构建《中医各家学说》的基本范畴[J].2008,23(11):1663-1664.
[9]徐澍,刘浩.道德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