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翔 李雅凤 朱玉珍
摘 要: 为预防并减少中小学体育伤害事故,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对105份裁判文书进行内容分析。结果发现,案例中伤害事故呈现出一定的学段特征、项目特征和损伤特征,这是由事故责任承担主体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基于对文书中责任承担主体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风险规矩策略:学校要强化场地器材检查制度,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加强安全教育管理,完善校内医疗救助体系和体育保险制度;教师要时刻紧绷安全弦,提升敬业精神和紧急救助能力;学生要增强安全意识,遵守学校安全规则,规范体育参与行为;家长要增强安全运动和家校共育意识。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体育伤害事故;事故特征;风险规避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尤其是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改进体育中考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逐步提高分值。2020年10月16日,教育部舉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指出,体育中考要逐年增加分值,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2020年12月3日,云南省教育厅正式向社会发布《云南省初中学生体育音乐美术考试方案》,确定中考体育100分。
国家对学校体育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运动与风险并存,大量体育伤害事故给学校带来很大的挑战。2019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 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提出:突出“预防为先”,加强学校安全事故预防,从源头上减少安全风险。但运动损伤的不可预测性,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主要隐患。尤其是致残的体育伤害事故,引发了学生家长和学校、体育教师之间的法律纠纷,不仅给学校、学生和家长带来伤害,更给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以2017—2019年的105例中小学体育伤害事故案件为研究对象,对裁判文书内容进行分析,明晰中小学体育伤害事故的整体特征,并基于此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规避策略,旨在预防或减少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促进我国中小学体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中小学体育伤害事故的已有研究
中小学体育伤害事故是近年来学校治理领域的热点主题之一。1 重庆市18所中小学生体育事故调查结果显示,事故发生率逐年增加,数量从多到少分别为初中、高中、小学,体育课最易发生事故,其次是课外体育活动和比赛,损伤类型有骨折、扭伤、出血等2;新疆地区民族中小学体育风险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体育训练与竞赛、体育设施与环境、体育教学;年龄与发生率呈正态分布,四至九年级易发生事故;男生比女生易发生事故,易导致事故的项目为篮球和足球。3 学校体育伤害裁判文书显示,事故集中在初中阶段,同场对抗类项目最易导致运动伤害。4 研究结果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和时空特征。
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运动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险,场地设施存在隐患,医务监督不力5;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体育教师出现严重错误和过失,学生不遵守纪律6;体育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缺乏运动知识,教材、场地安排不合理7;学校未能尽到教育、保护、维护和管理等职责8;与运动项目和意外有关9;校方安全管理存在明显缺陷,体育教师有主观过错,场馆存在安全隐患,学生卫生保健制度不健全10。上述研究从不同方面分析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并给出一定的预防措施。
也有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司法实践进行了研究,指出此类案件属于高发案件,学校无过错则依法不应承担法律责任,专门保险值得推广11;明确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该由谁负责是问题解决的关键,结合我国侵权责任的法律,对事故责任构成和归责原则等进行了分析12;建议以法律保障和构建保险体系等方式对此类事故进行保障13;基于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法律法规的系统研究,确定了归责原则,明晰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法律责任,提出预防对策14;通过对校园体育伤害个案裁判书适用法律的分析,发现自甘风险原则不能阻却侵权责任的违法性,只能证明侵害方不具有过错15;司法诉讼中,学校与学生是教育管理关系,学校担责数量多,在事故过错认定中适用“中等”客观标准,法律适用主要援引《侵权责任法》,但也有争议和错误16;校方责任追究中存在如下问题:校方权利与责任失衡,注重有无责任考量,缺乏责任大小标定,超限保障学生权益,忽视校方权益维护等。基于此提出追究限度17;但对30部相关地方性法规研究发现,各地方彰显特色,归责原则殊异,据此建议确定学校6个方面过错认定标准,坚持政府负责、家校共建原则细化各方责任及类型等。1
综上所述,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研究或聚焦于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给出事故原因和预防措施,或侧重于司法实践和法律归责。为减少甚至避免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深入探索如何规避风险、进行安全运动是研究的关键。
二、研究方法
1.样本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裁判文书网为平台,运用高级检索功能,案件理由为“学校”“运动”“伤害”“体育”,时间段为“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最后检索日期为2019年3月7日,共检索到138份裁判文书。依据研究目的,剔除无关文书,最终以余下的105份文书作为样本来源。
2.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以体育伤害事故案件为研究对象,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检索并下载体育伤害事故案件的司法裁判文书,人工筛选与研究目的无关的文书,确定最终纳入分析的文书。然后采用案例分析法,对裁判文书进行内容分析,析取各学段、各年级、各性别及体育课、课外活动、课间活动的事故发生数量,以获得学段特征;提取不同年级引发事故的运动项目、事故原因、主体责任等内容,以获得项目特征;梳理不同年级的损伤类型、损伤部位等,以获取损伤特征;综合分析引发事故的责任主体及其具体行为,筛选各案例的风险来源和主体责任。利用EXCEL 2016软件,将案例内容分条录入软件,转换为表格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分别探寻事故的学段、项目及损伤特征,通过计算、统计出数据表格。最后采用对比、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对结果进行逻辑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中小学体育伤害事故的整体特征
(1)学段特征
初中阶段的案例数为61起,占58.10%,是事故高发阶段。其中,九年级事故发生率最高,而小学和高中的事故发生比例较低。另外,男生发生事故的比例达68.57%,且各学段男生比例均高于女生。
105份案例中,98.10%发生在学校内。其中,体育课上发生事故51.43%,是事故高发时段,尤其是小学和初中阶段。课外活动和课间休息期间,学生之间打闹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
(2)项目特征
为详细呈现事故的项目特征,对引发事故的运动项目进行梳理,发现小学阶段事故项目最分散,高中最集中,初中阶段数量最多。小学阶段,足球是造成事故最多的项目;初、高中阶段,篮球导致事故最多。三个学段中,篮球是第一高危项目,足球、跑步次之。
结果显示,被撞、被推、被绊等身体接触引发的损伤比例高。小学阶段的28份案例中,身体接触导致的损伤13例,约占总数的46%;跑步摔倒、跳高摔倒等非身体接触损伤7例,约占25%;与器具接触损伤5例,约占18%;平行梯等高处掉落3例,约占11%。初中的61份案例中,身体接触导致的损伤32例,约占总数的52%;跑步和跳高摔倒等非身体接触损伤14例,约占23%;与器具接触损伤7例,约占11%;从双杠摔下等高处掉落4例,约占7%;猝死3例,约占5%;场地器材不合理1例,约占2%;高中的16份案例中,身体接触导致的损伤14例,占总数的87.5%;跳远摔倒、足球救球摔倒2例,占12.5%。
(3)损伤特征
骨折是各学段最常见的损伤类型,高达59.05%。初中阶段骨折数量最多,且低年级为高发学段。头部、面部是最易受伤的部位,占27.62%。从不同学段看,小学和高中头易发生头部、面部受伤事故,初中学生下肢骨折事故发生率较高。
损伤程度可反映事故后果的严重性,分为一级到十级。除死亡外,一级伤残伤害程度最高,依次类推,十级伤残程度伤害最低。105例事故中,十级及以上伤残占71.43%,此外,30例案件未做伤残等级鉴定,虽然损伤程度相对较低,但也会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需引起学校和教师注意。从学段来看,小学和初中伤残比例较高。其中,初中有3例猝死事故,其中两例由于学生对自身疾病的具体情况不了解,由篮球运动导致猝死;另一例是由于学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在跑步中倒地猝死。
2.中小学体育伤害的事故责任
结果显示,案例中伤害事故呈现出一定的学段特征、运动项目特征和损伤特征,这是由事故责任承担主体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对文书中责任承担主体的具体行为进行深入分析,能够一定程度上为各相关主体规避运动风险提供借鉴,也为安全教育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105份样本案例中,80.95%的事故是由多责任主体导致的,各方的主体责任见表1。样本中的事故责任承担主体主要为学生、学校、教师和运动风险,其中学生分为受伤学生和第三方学生,学校又分为学校管理和场地器材两方面。运动自身风险是事故发生的最大诱因。体育活动是通过身体实践来实现的过程,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其次是学生风险。受伤学生和第三方学生未尽到安全注意义务引发事故的数量较大。再次是学校管理风险,其中学校未尽到安全教育与组织管理职责的概率最高,尤其是保險公司作为第三方责任人的案例。因校方责任险的赔偿前提是事故必须由学校因素导致,即使校方无主观过错,法院也会判定学校承担过错责任。教师风险中,教师未尽到职责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四、中小学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规避策略
风险规避是防范风险的根本手段。1 为便于学校、教师、学生等获取风险规避的侧重点,基于主体责任,追溯体育伤害事故中责任行为的因果关系,形成学生体育活动安全行为策略。
1.学校方面
学校是中小学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主要场所,也是事故责任的主要承担者,主要体现在场地器材存在隐患、未尽到安全教育与组织管理职责、安全保障制度不健全、医疗救助体系不完善等。
(1)强化场地器材检查制度
表1显示,运动的器材存在安全隐患存在于各个学段,这是学校承担责任的直接原因。学校要配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器材设施,安排专人检查与维修。案例中有学生从单杠上跌落,因涉案单杠下未使用特定材料设置着陆缓冲层,造成八级伤残;另一案例中,因平行梯的高度超过国家安全标准,一名小学生从平行梯上跌落,造成十级伤残。学校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场地器材的安全问题,定期对场地器材进行全面检查,及时消除隐患。
(2)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加强安全教育管理
为从源头上减少事故,要做好学生入学健康档案,建立健全健康检查制度。积极跟家长沟通,签署健康运动协议;加强隐性疾病的筛查,并为此类学生建立特殊档案,以便学校和教师在日常学习中尽到注意义务,避免事故的发生。
表1表明,学校未尽到安全教育与组织管理职责,未尽到安全提醒和安全保护义务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要加强各学段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完善应急机制。初中是事故高发期,尤其是九年级有体育中考的压力,参与运动的频率高,强度大。2 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对自己身体情况不了解,多数学生活泼好动,易在打闹中受伤。中小学体育伤害事故的诸多案例,警示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安全教育管理,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
(3)完善校内医疗救助体系和体育保险制度
案例显示,学校送医延误和未积极救助是学生猝死的原因之一。因此,学校要完善医疗救助系统,教师定期参加运动损伤急救技能培训,医务人员不断提升医疗水平,以便事故发生后,学校能在第一时间积极实施救助,并及时送医,从而避免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105份案例中,18份案例有保险公司参与赔偿。由于运动自身风险很高且不可预测,法院基于体育运动“人为不可控”的特点,不认定学校、受伤害学生或第三方存在过错,但会依据“公平责任原则”判定学校或第三方分担受伤害学生的经济损失。3 因此,应尽快建立健全学校体育保险机制,以有效降低学校及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充分发挥保险缓解家校矛盾的中介作用。
2.教师方面
体育课是事故发生的主要时段,体育教师需要加强责任心,紧绷“安全”弦,提升敬业精神,及时发现学生行为的潜在风险。此外,教师还要不断提升突发事故的紧急救助能力。
(1)树立安全意识
表1显示,教师未尽到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职责是主要的主体责任。教师要时刻紧绷“安全”弦,在确保场地设施安全的前提下,教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初中阶段最易发生体育伤害,教师针对其“青春叛逆”年龄段的个性心理特征,积极引导,加强安全监控和运动中的保护与帮助;小学生易在打闹中受伤,教师要反复强调课堂纪律,不断进行安全教育,时刻做好风险防控;高中生对自己身体的掌控更强,但不可忽视运动自身风险,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
(2)提升敬业精神
主体责任结果显示,教师未尽到注意安全、注意提醒和注意保护的义务有9个案例,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教师要增强责任心,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组织与管理,强调课堂常规,监控体育活动全过程,做好风险防控。对于高风险运动项目,不同学段的体育教师应特别注意,尤其是足球、篮球激烈对抗导致的严重的骨折、头面部损伤等。教师要综合考虑学段和项目之间的关联,设计合理的运动方式与组织形式,科学运动。
(3)提升紧急救助能力
案例显示,因学校和教师未能及时救助,延误送医,导致学生死亡。虽然延误送医并非是导致不幸发生的直接因素,但学校和教师均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体育运动中的伤害事故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体育教师作为事故第一现场的安全责任人,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紧急救助的能力。事故发生后,体育教师首先要迅速对伤情做出大致的判断,快速决定是否需要打电话叫救护车,并在第一时间让其他学生去向学校医务人员求助,自己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帮伤者争取最佳治疗时间。同时,体育教师要定期参加急救培训,不断提升紧急救助的能力。
3.学生与家长方面
(1)增强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学校安全规则
表1显示,受伤学生和第三方学生安全意识薄弱,未尽到安全注意义务是学生的主体责任。学生上课要穿着适合运动的鞋服,遵守课堂纪律,禁止相互打闹,听从教师的教学安排,加强运动技能的练习和掌握;课间和课外活动减少打闹和剧烈活动,并时刻遵守学校安全规则;课后或放学后服从教师和学校的安排,勿私自运动。另外,对自身身体状况要有清晰的认识,尤其是有特异体质或者身体有疾病的学生,要充分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清楚运动禁忌,并提前告知教师和学校,还要学习运动安全常识,提高风险防控意识。
(2)学生规范体育参与行为
直接参与运动的学生,必须穿运动鞋服,运动前进行充分热身,听从教师安排,集中注意力。依据运动项目特征,在进行有劇烈对抗的同场竞技运动项目时,人与人之间要保持合理的间距,正确进行身体接触,推搡、撞击时控制用力,追跑中注意急停和转弯。例如,篮球运动中要注意腾空上篮、争抢篮板球等空中动作和落地动作,防止摔伤和扭伤;足球运动注意铲球动作规范,传接球到位,防止被球砸伤、绊倒等;跑步类项目防止撞伤、摔倒、被绊倒和串道等;跳高、跳远等项目防止摔倒受伤或扭伤;单双杠、云梯项目要防止从高空跌落受伤。在运动过程中,要规范运动行为,增强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间接参加运动的学生,要严格遵守纪律,听清楚注意事项,记住安全要领,不得擅自进行教师未布置的活动项目。
(3)家长增强安全运动和家校共育的意识
体育运动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尤其是有激烈身体对抗的项目,发生伤害事故的概率更高。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可控性,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运动风险意识。除了学校和教师自觉加强教育外,家长亦应形成关于运动风险的理性认识,充分认识到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自觉加强对孩子运动风险防控的教育,提升其识别运动风险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对于患有疾病的孩子,家长有义务也有必要如实跟孩子说明病情及运动禁忌,同时,告知学校和体育教师,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此外,家长有必要配合学校和教师,经常与孩子讨论运动风险及有效的防控措施,培养孩子的运动风险规避意识,主动按照学校、教师的要求,进行安全锻炼。
五、研究结论
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取决于参与主体的风险意识与风险应对能力、运动项目特点、场地器材的安全性、校内安全保障体系等。因此,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场地器材的安全性,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医疗救助体系和体育保险制度。体育教师要紧绷安全弦,研究相应学段学生体育风险意识和风险应对能力,提升敬业精神和紧急救助能力。学生应增强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规范体育参与行为。教师和家长需重视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培养其识别运动风险的意识和应对的能力,使其了解自身身体状况,明确不同项目的风险特征、体育活动的保护与帮助、运动中同学间的互动规则等。
综上所述,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规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牵扯到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众多主体,也涉及场地器材、运动项目等诸多因素。在保证学生锻炼效果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风险,这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协同配合,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以降低甚至避免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从而营造安全、有序的学校体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