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播至今4年,关于《国家宝藏》的诞生,总导演于蕾提到过很多次。2015年,央视为节目创新人才提供海外培训的机会,于蕾交了一份8000字的节目方案并入选。
在英国培训40天,于蕾常去大英博物馆闲逛。在瓷器馆里,她认识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一位在读博士。当时这位博士正给一群中国留学生当讲解员,从宋元青花瓷聊到晚清景德镇,侃侃而谈,生动有趣。等这拨听众散开,于蕾凑上前找他聊天,问他“为什么要学历史”。对方的回答很简单——“你不觉得历史特别浪漫吗?”
这句话,成了于蕾在伦敦的收获之一。当时,国内拍博物馆的纪录片不少,普通观众对这个题材仍有很大的距离感。该如何拍出历史和文物的浪漫?于蕾决定将《国家宝藏》做成一档“能打动普通观众的文博类综艺”,希望节目既能带着“纪录片的特质”,也要有“綜艺节目的亲切感”。
回国后,于蕾带着团队跑遍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查阅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摸索两年,她又有了新发现:“只有将文物拉下神坛,拉到你身边,让你看到自己的生活真的受到文物影响时,它们才能真正浪漫起来。”
于是,团队敲定了节目形式:一半篇幅描绘国宝的“前世传奇”——通过舞台戏剧的方式演绎历史,告诉观众是谁赋予了它们生命,而它又改变了谁的命运,背后蕴藏多少豪壮与悲情;另一半时间则用来讲述国宝的“今生故事”——文物不是尘封的历史,它们承载了民族的过往,也影响这当下与未来。
2017年12月,一幅关于全国九大博物馆、27件镇馆之宝的恢弘“画卷”,在《国家宝藏》的舞台上拉开帷幕。
节目最先收获的是一批老年粉丝。真正“出圈”则是通过年轻人聚集的视频网站哔哩哔哩(B站)。B站工作人员曾给于蕾善意的提醒:“主流平台的节目都不太敢往我们这放,因为年轻的孩子们没有什么忌讳,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批评。”
听了这话,于蕾坚持,“如果只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讨论,年轻人完全不看,那就白干这个事了。”经过沟通,节目组与B站以版权购买的方式达成合作,开播后大获成功。第一集开播,弹幕“欢迎央视降临B站”刷了屏。一整季下来,节目积累了2500万的点击量和130万条弹幕。“随便更新点什么花絮,视频里都会蹦出满屏的‘日常催更”。
2020年12月,在B站粉丝的“催更”下,《国家宝藏》终于迎来了第三季。
在于蕾看来,节目组所做的一切也许都只是一次抛砖。她说:“伟大的文明、灿烂的智慧,不仅可以在节目中点燃热血,还能以一种更为温润持久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的生活。”节目上的文物不过沧海一粟,上下五千年文明,一档节目仅仅揭开了小小一角。
(摘自《环球人物》 2021年第5期 毛予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