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外国人进长沙有多难

2021-06-08 22:33杨锡贵
文萃报·周五版 2021年14期
关键词:铁门传教士城门

今日长沙,日新月异,被誉为网红城市。但在晚清时期,外国人进长沙有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长沙曾是外国人眼中的“铁门之城”

如果要选用一个词语来给19世纪晚期的长沙进行定性描述,特别是由外国人来选的话,非“铁门之城”莫属!

“铁门之城”最初是指在太平军攻打长沙时,长沙人表现出最勇敢和最有效率的抵抗,长沙城成为太平军入湘征战以来唯一一座没有被攻破的城池,因而赢得了“铁门之城”的称号,意为这是一座军事上牢不可破的坚固城堡。但是,外国传教士在借用“铁门之城”时,则成了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贬义词,是拒绝文明洗礼、守旧排外、封闭孤立、与外界隔绝的代名词。

在外国传教士的记载中可以看到,不管别的省份采取什么态度,湖南仍然毫不容情,出现了对洋人的仇视。

感到十分恼火却又无可奈何的传教士们将长沙比作“铁门之城”,以表达其强烈的不满情绪。

面对近代西方文明的强势,面对“西力东侵”“西学东渐”大潮的冲击,大清王朝根本就无力抵抗。随着《南京条约》及以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以前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闭关自守政策防线轰然倒塌,外国人包括传教士到中国内地自由游历、通商、传教,成为受不平等条约保护的合法行为。但“在中国其他各省向传教士和商人开放很久以后,湖南人继续吹嘘没有一个外国人胆敢进入他们的省境”,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因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的国门早已洞开,但在1863年,当英国循道会牧师郭修理(乔塞亚·考克斯)圆满完成汉口开辟新区任务后,从武汉去湘潭,在距长沙10公里处被发现后即告知其不许在长沙城边停留。郭修理到湘潭后由原路返回,长沙市民闻讯,上万人聚集江边观望,大声吆喝威吓,吓得郭修理只得经津市灰溜溜地沿长江返回汉口。据学者研究,直到1875年才有第一个传教士进入湖南,但很快就被愤怒的民众驱逐出去。直到1880年没有一个外国人访问过长沙。因此,洋人包括传教士进入长沙的道路漫长且充满险阻。

晚清时期第一个进入长沙城的外国人

在晚清时期,第一个进入长沙城的外国人是德国人谔尔福(Eujcm Wolf,或译作谔乃福、吴礼福),时为1897年3月。谔尔福虽然最终进了长沙城,但过程充满着惊险,而且是在深更半夜的时候偷偷摸摸进的城。

当谔尔福游历到长沙时,适逢湖南巡抚陈宝箴去永州阅兵而不在长沙。他派人投名刺给时任湖南布政使何枢,提出了拜谒何氏并进入长沙城的请求。何藩台不仅严辞拒绝,还大骂信使,牌示驱逐。“于是湘官群哄于上,湘士民群哄于下”,迅速聚集了数万人。谔尔福誓死必欲入城,官民誓死相阻,顽强对峙的双方互不相让,形势顿时紧张。此时,长沙一些清醒明白的官绅迅速指派专人搭乘轮船赶赴湖北,向湖广总督张之洞请示。

在等待总督指示过程中,岳麓、城南、求忠三书院的诸生已经群情激昂,纷纷表示要打死谔尔福,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出面也无法压制诸生们的怒火。

眼见事态有失控之势,熊希龄、邹代钧立即拜见湖南学政江标,请求江标出面邀请谔尔福入衙。江标表示同意,约定三更时分即子时派人前往城门迎接。谁知城门早已落锁,看守城门的官员表现出很强的原则性,坚称没有藩台命令,不敢私自打开城门,谔尔福只得在城外干等了一夜。

3月18日,张之洞手谕送达长沙,明令诸官不得借口陈抚出巡在外,推卸责任,激成意外,否则严惩不贷。经熊希龄等人调停,最后商定仍在三更时邀请谔尔福入城,并在抚署东侧的又一村为其设宴压惊,除何枢外的留守各官均出席陪坐。賓主前嫌冰释,尽欢而散。坚持多日的谔尔福,终于如愿以偿地进了长沙城。

(摘自《文史博览》 2021年第3期 杨锡贵/文)

猜你喜欢
铁门传教士城门
黑夜过桥
一个举动,一份温暖
“晨钟暮鼓”怎么敲
坐地铁出门
惩罚
“失踪”的南纪门重现
美国传教士镜头下的宁夏
舔铁门的男孩
传教士进驻以军鼓士气
上帝派来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