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丽
摘 要:壮族是一个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有着形式多样的传统节庆文化,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对这些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于各民族团结友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来加强对壮族传统节庆的活态保护,并结合文旅融合的特点在壮族地区加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开发工作。
关键词:文旅融合;传统节庆文化;活态保护;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在时代的感召下,文化繁荣是国家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保证。文化繁荣代表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基本满足,开始追求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这是人的高层次需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而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播中也凸显出其独特的价值所在,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在文化形态呈现过程中非常有韵味;另一方面,加强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保护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也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让更多人了解到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文化在当今时代具有非凡的意义。而充分保证少数民族传统节庆的活态保护,就要利用其节庆特色加强旅游文化开发,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此文结合文旅融合的背景,以壮族传统节庆为例,对其活态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了多方面研究。
文旅融合综合解读就是从整体角度看待文化和旅游的发展,通过文化升华旅游体验内容深度,通过将旅游体验作为文化传播衍生发展的载体,从而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1]。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来看,文旅融合发展其实很早就有,不是一个崭新的命题,自从有了旅游,就有文旅融合,如景区层面的主题文化包装、文化活动和节庆等,又如红色旅游,这些都是文旅融合的典型方式。2018年3月,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之后,文旅融合这个命题就受到了加倍关注。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们看待文旅融合既不能过于狭窄,局限于传统的景区主题文化包装;也不能过于放大,文旅融合只是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亮点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商旅、农旅、文化创意、文化娱乐等众多其他亮点[2]。而关于文旅融合的融合方法就是在旅游產业中融入文化传统元素,其中比较新颖的文旅融合项目就是沉浸式体验类项目,这类文旅融合项目实际上就是在旅游景区开发文化创意活动,让旅客能够沉浸在融入当地文化的喜悦当中,并结合创业产品的展览(如主题插画展览)来实现对当地传统文化的活态保护。
壮族的历史比较悠久,在发展过程中诞生了非常丰富的传统节庆文化,这些传统节庆文化都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璀璨夺目的宝珠,具有非常宝贵的民族文化传承价值,加强对这些壮族传统节庆的保护成为现阶段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现阶段的壮族传统节庆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法律保护意识淡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相关法律的颁布时间还不是很长,在开展工作时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一方面,对于壮族传统节庆文化的宣传工作还没能得到有效开展,很多人对壮族传统节庆文化内容的认识模糊不清,甚至很多当地学校的教师都对壮族传统节庆文化缺乏充分的认识,因而对于法律中规定的对壮族传统节庆文化的传承工作缺乏有效认识,也就导致壮族传统节庆文化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外在部门的管控上,对于自身应该对人们进行的相关教育和后续的传承工作,相关部门显得不够重视。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教师平时对于壮族传统节庆文化的宣传工作不到位,使得很多当地学生对其的法律保护意识非常淡薄,这也是对壮族传统节庆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够的一个体现。同时,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文化管理部门自身对壮族传统节庆文化项目的管理非常不到位,导致了一部分壮族传统节庆文化的流失[3]。
(二)传承保护后继乏人
对于壮族传统节庆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学校文化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壮族传统节庆文化绝大部分都是以节庆娱乐活动、戏曲、舞蹈、传统工艺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不是具体的实物传承,这就需要有人继承这些文化技艺,从而使壮族传统节庆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传播,不至于流失[4]。但现实问题是,当今基础教育中壮族传统节庆文化传承工作显得后继乏人。首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今学校的绝大部分家长都想自己的孩子在文化成绩方面表现突出,学生自己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而学习和传承这些壮族传统节庆文化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就导致很多家长是不愿意孩子将时间用在对于壮族传统节庆文化的学校上。其次,现阶段很多壮族传统节庆文化相关技艺的掌握者年龄都比较大,如能够掌握壮族传统节庆文化中的传统制作技艺的人基本上都已经年过花甲,而小学生往往会因为这些传统手艺比较难学而情趣不大,加上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能够使一些制作过程变得更加高效,觉得学这些传统手艺意义并不大,这就导致一些传统制作技艺濒临失传的问题产生,最终使得这些传统技艺的传承后继乏人。
(三)经费投入不足
对于壮族传统节庆文化传承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也是现在各个小学传承工作中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一方面,很多壮族传统节庆文化传承的专项经费投入明显不够,导致对于壮族传统节庆文化的宣传工作不能够得到全方位、深层次开展;另一方面,在壮族传统节庆文化传承工作中,由于缺少经费投入,使得很多传承项目并不能得到科学化实施,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展和课后活动中有关壮族传统节庆文化宣传场所的建设缺乏经费支持,导致在学校内虽然能够跟随相关政府部门一些组织比较大型的文化宣传活动,但在学校内和课堂上的文化宣传并没有开展到位。
(一)落实政策措施,保护项目传承
认真落实相关政策能够保证壮族传统节庆文化传承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而使壮族传统节庆文化项目的传承后继有人。首先,学校要切实落实对于壮族传统节庆文化的保护政策,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到位,积极做好对壮族传统节庆文化的保护工作。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在基础教育中心做好壮族传统节庆文化传承工作的措施,例如,通过奖励政策,来褒奖那些在壮族传统节庆文化项目保护工作上作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并让这些人成为壮族传统节庆文化传承工作宣传的模范和人才力量;同时,还要采取相关措施来鼓励那些掌握传统手艺的“老人”能够“开门授艺”,让他们进入校园,保证壮族传统节庆文化的传承能够后继有人。
(二)提供工作保障,增强保护力量
壮族传统节庆文化保护工作需要人才的保障才能使工作有效开展,因此,要注重学校对于壮族传统节庆文化传承工作岗位地提供,保证壮族传统节庆文化传承工作“有人可用”。首先,可以在学校成立专门的壮族传统节庆文化传承部门,并在部门内设置更多的工作岗位,确保部门的壮族传统节庆文化传承工作能够分工明确,每一项工作都有专业化的人员配备。其次,要加强对于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壮族传统节庆文化传承人员的专业素质,并加大对于壮族传统节庆文化传承工作的经费投入,使保护工作能够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条件”来顺利开展下去,这对于学校开展壮族传统节庆文化传承具有实际意义。
(三)发展文化产业,重视生产性保护
要通过文化产业的建设来强化对传统非遗文化的宣传和传承,通过基层文化中心的激励,拓展延伸非遗文化产业的产业链,重视对非遗文化的生产性保护。首先,可以通过商业化的形式来强化对那些传统工艺的传承和保护,例如,可以鼓励手工艺人将相关工艺品进行售卖,增强这些传统非遗文化的商业价值,但是,也一定要注重产品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体现,让人们深刻认识到非遗文化传承和传播的精神价值。其次,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要注重对于非遗文化和传统技艺的真实性宣传,注重传统工艺流程的应用,而不是用机械设备代替传统制作方式,以真实体现出这些传统技艺的真正意义。
(四)尊重生命主体,强化动态传承
尊重生命主体指的是基层文化中心的非遗保护工作要重视传承的重要性,确保非遗文化能够“有人可继,有人可传”,也就是说,要做好对于非遗传承人员的服务工作。首先,要加大对非遗文化传承人士的培养力度,用政策去呵护和关爱他们;其次,要重视对于非遗文化继承人的宣传工作,让他们明白将非遗文化传承下去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寻找技艺的继承人,鼓励他们做好对于相关非遗文化的教学工作,实现非遗文化的动态传承。另外,基层文化中心还要为非遗文化的学习提供场所,鼓励继承人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工作。
为突出沉浸式体验项目在壮族文化旅游开发中的特点,笔者设计了以音乐小镇为主题的旅游开发项目,在音乐小镇旅游开发项目中让游客感受壮族的特色文化,并融入相关的文娱活动,深刻体悟壮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笔者结合壮族音乐小镇的实际情况,对音乐小镇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在实地走访中了解到音乐小镇带给人的体验感就像走进了“人间仙境”里面一样,走入音乐小镇以后,能够给人带来极大的听觉体验和视觉享受,使整个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在音乐小镇里面充满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作为一个乐器制造产地,这里的每一个人基本上都曾经参与过一些音乐乐器的制造过程,而且基本上都精通一种或多种乐器演奏,因此一旦走入音乐小镇以后,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够听见人们在演奏音乐,这样浓厚的音乐演奏氛围让音乐小镇孕育出多姿多彩的音乐文化。另外,在小镇的各种建筑物上,都能够发现充斥着多种形式的音乐主题雕塑、插画和墙绘,这些音乐主题插画作品詮释了人们对于音乐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也体现出了对于音乐艺术的精致追求和美好向往,在追求和表达这些独特的音乐艺术文化的过程中,更体现出人们的取之不竭的创新创造精神以及源源不断的劳动智慧。小镇人们勇于创新、持续实践的精神力量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里面的艰苦卓绝、奋发图强的核心内涵。
因此,笔者基于实地走访后的感受进行了更深层的总结,提出对于富有“生活乐趣”的壮族音乐小镇主题插画进行更合理的设计,希望通过蕴含音乐小镇生活乐趣的设计理念,来建设充满生活幸福感的壮族音乐小镇,通过主题插画的设计来表达音乐小镇对于生活乐趣的极致追求。另外,在设计壮族音乐小镇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延伸,设计出了一系列与音乐小镇主题有关的衍生品,让游客在参观音乐小镇以后能够对小镇的生活有所感悟,把音乐小镇的“幸福感”通过寄寓了小镇精神内涵的衍生纪念品“带回家”,使得充满幸福感的音乐小镇被更多人所了解。同时,激发人们更加热爱生活,用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从而达到对参观游客进行生活教育的目的。在作品设计的核心思想上,以“乐”为设计主题,通过融入壮族传统节庆中具有特色的歌舞音乐来诠释壮族传统节庆文化的内涵,比如,在壮族传统的“三月三”歌节中设计音乐主题,通过音乐表达形式来在旅游项目中增加游客的体验,让游客感悟到壮族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乐”的含义,这个乐既包含音乐的“乐”,更深层次上体现的是快乐、乐趣中的“乐”的主题,通过这一主题来表达壮族音乐小镇对于美好生活的高层次追求,代表的也是对于音乐小镇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有效实现了壮族传统节气文化与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5]。
[1] 张怀鹏,侯媛媛,李树良.文旅融合背景下胶东红色旅游开发与红色文化传播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2):10-12.
[2] 陈斌,刘明,龙隆,董燕,等.全域旅游视角下文旅融合路径与实践探讨——以四川南江县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与开发为例[J].科技和产业,2021,21(2):92-98.
[3] 方洁,吴小亮,王轩,等.2019-2020年中国文旅产业发展总报告(节选)[J].中国广告,2021(3):42-45.
[4] 朱雪,李娟梅,梁峰.文旅融合背景下无锡市工业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2(1):93-95.
[5] 张红梅,魏娅丽,陶雨芳,等.文旅融合视域下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J].中国酿造,2021,40(3):216-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