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兰
[摘 要]汉语历史悠久、寓意丰富、用法精妙,在很多时候,读者所见却并非作者所想,读者所悟也并非作者所思,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并非易事。在汉语的诸多精妙用法中,“意象”就是其中一种。在古诗词学习中,很多学生在“意象”的理解与鉴赏中存在较大困难。笔者立足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探讨在诗词赏析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寻找意象、感受意境、品味境界,从而理解诗词内涵,感知诗词魅力。
[关键词]意象;意境;境界;语文诗词;赏析
意象,源于内心,却表于形象,是古诗词中常见的写作技巧。通过对意象的寻找与解读,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感受古诗词的“境”、品味古诗词的“界”,从而提高读者对古诗词的理解力与鉴赏力。基于此,本文以《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为例,探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以“意象”为突破口,使学生学会“赏”古诗词之美,“析”古诗词之意,从而构建探索古诗词赏析教学的新思路与新格局。
一、以“象”知“意”,增加理解
意象,被喻为是古诗词之魂,绝大部分古诗词都会利用意象来表达志向、传递情感。可见,在古诗词学习中,如果学生不知其“象”则很难知其“意”。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帮助学生掌握找出意象和理解意象的方法:1.培养意识,掌握意象的基本特征。对很多学生来说,他们在古诗词学习中缺乏“意象意识”,也就是说,他们并不习惯于从意象的角度来理解古诗词中的景和物,在他们看来,看松就是松,根本看不出青松背后的刚毅与高洁,看柳就是柳,也看不出杨柳背后的相思与哀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理念入手,让学生理解意象的概念及特征,使他们养成寻找意象、分析意象和品读意象的习惯,从而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2.日常积累,掌握常见意象的意义。汉语的“意象”文化博大精深。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储备有关“意象”的知识,积累有关“意象”的经验,使他们能够掌握常见意象的意义,这对他们的古诗词学习与赏析会有很大帮助。3.合理联想,理解具体意象的内涵。意象在古诗词中的应用十分灵活、构思也十分精巧,这在突显了古诗词的魅力与韵味的同时,也给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带来了难度。因此,学生永远无法通过常识积累将所有意象“一网打尽”。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合理联想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语境的分析与品读,理解具体意象的内涵,从而把握全诗的主旨大意及情感基调。
例如,在《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中,出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十个意象,可谓“集意象之大成”。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以下途径寻找并理解这些意象:1.“唤醒”意象意识。在初读这首小令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首小令中描写的景物分别代表了作者的情感,通过观察,学生会有意识地体会这些景物体现出来的意境,从而尝试从意象的视角来理解古诗词。2.“提取”知识储备。在以往的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对“乌鸦”“流水”和“夕阳”三个意象已经有所了解。那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取”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分析这三个意象所代表的内涵,进而分析整首小令的情感基调。3.“放飞”合理想象。结合前两个环节的学习与思考成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放飞”联想的翅膀,展开合理而大胆的想象,分析剩余几个意象的内涵。通过上述方式,教师能够使学生以“象”知“意”,增加对古诗词的理解。
二、以“象”入“境”,加深体验
在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错误地将“意象”与“意境”混为一谈,认为只要学生理解了意象,就体会了意境。事实上,二者并不能完全等同,相对而言,意象是单一的,而意境是整体的,有的时候,很多个意象结合到一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同时,意象是浅显的,而意境是悠远的,学生理解了意象,并不代表他们就能够体会到意境。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通过以下途径,将意象整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意境:1.意象的对比。在有些古诗词中,作者将相对的意象放到一起,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从而增强作品的冲击力。遇到这样的意象,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对这些意象进行对比,并在对比中突显意境。2.意象的联系。在有些古诗词中,作者将相似的意象放到一起,形成一种叠加的效果,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遇到这样的意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这些意象加以联系,并在联系中突显意境。3.意象的对比与联系。在有些古诗词中,作者会同时将相对与相似的意象放到一起,在对比中烘托氛围,在叠加中强化情感,从而使作品的意境更加深远。遇到这样的意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同时体会意象的对比与叠加效果,体会意象背后的意境。
例如,在《天净沙·秋思》中,以下意象是相互联系的:第一组——“枯藤”“老树”和“昏鸦”,这三个意象都传递出凄清孤寂的感觉,三者叠加到一起,营造一种孤独与漂泊的意境;第二组——“小桥“流水”和“人家”,这三個意象都传递出来静谧安稳的感觉,三者叠加到一起,营造一种温馨而闲适的意境。同时,在《天净沙·秋思》中,以下意象是相互对比的:以“小桥”对比“枯藤”,更突显“枯藤”的干枯凋零,以“流水”对比“老树”,更突显“老树”的年老衰败,以“人家”对比“昏鸦”,更突显“昏鸦”的孤单无依。在学习这篇诗词时,如果学生单纯地将意象进行联想或单纯地将意象进行对比,都容易陷入自我矛盾中,无法真正理解整首小令的意境。相反,如果学生能够将这些意象先联系,再对比,就会发现作者看见“枯藤”“老树”“昏鸦”的时候内心固然凄苦,但是,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时候更映衬出他的孤单与落寞,可谓苦上加苦。于是,一副“游子思乡图”跃然于脑海,整首小令的意境不言自明。可见,以“象”入“境”,能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意境。
三、以“象”品“界”,催生感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语文课程在弘扬传统文化和实施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古诗词内容,体会古诗词意境,还应该让学生尝试品读古诗词背后更高的精神境界与思想境界,催生学生的个人感悟、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那么,教师应从意象入手,将意象分析与以下信息相联系,使学生体会意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与意义:1.与作者生平相联系。为人称颂的古诗词的作者往往经历丰富,而初中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的作者更多为文采盖世且品质高洁之人。那么,教师可以将意象分析与作者生平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了解作者的生平之后,能够体会到古诗词更高的境界。2.与写作背景相联系。文学创作与时代背景之间通常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将意象分析与写作背景相结合,使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来感知古诗词的境界,催生学生更多、更深的感悟。
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藤”和“树”均为植物,荣与枯、嫩与老都是自然规律;“鸦”的习性就是昼伏夜出,在“夕阳西下”时分昏昏欲睡也完全符合常理。为什么在马致远的作品中,上述景和物就成了孤寂的代表?相信很多学生在听到这个问题之后,并不能第一时间想到答案。此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天净沙·秋思》的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满腔抱负、热衷功名的人。他想要在官场一展宏图,实现自己的理想,施展自己的才能,却因为元朝统治者奉行民族高压政策,导致仕途失利,潦倒一生。而《天净沙·秋思》正是他在羁旅途中的作品。学生在了解了马致远的生平经历之后,不仅对小令中为什么出现这些意象,以及这些意象所承载的情感与思绪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不自觉地展开了关于生活与理想、个人价值与社会环境、人生目标与人生际遇等“宏大主题”的思考。如此一来,教师达到了催生学生感悟的目的,使古诗词赏析教学上升到更高的境界。
综上所述,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意象”为突破口,使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寻找与解读,从“意”“境”“界”三个层面,“赏”古诗词之美,“析”古诗词之意,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感知古诗词的独特韵味与魅力。
参考文献:
[1]郑莹.意象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D].苏州大学,2016.
[2]戴银燕.从意境到意象——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审美引导[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06).
[3]孙健.浅析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意象分析法——以苏轼词中的“梦”意象分析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
[4]朱庆国.厚植意象之根 实现教学衔接——谈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古诗词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20).
(责任编辑 陈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