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能汉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之际,一大批文学艺术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再一次警醒人们,让人民世世代代永远铭记那段历史和人民战争壮举。这一题材的作品,也随着不同时期文艺创作高度的形成,各部作品采撷内容的不同,展现出抗战题材作品的广阔与丰富。近读马旷源先生以家族历史为背景的抗战题材长篇小说《地火民魂》,从地方底层民众角度,抒写出腾冲抗战绚丽画卷,令人耳目一新。
长篇小说《地火民魂》以著名流浪作家艾芜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南行过腾冲、盈江,住金弟家的马店为引子。讲述金弟一家在多灾多难的时代,入缅甸谋生,后因日本鬼子占领缅甸和入侵滇西腾冲,随流亡归国难民回国,并与民众一道参与抗战,直到滇西远征军收复腾冲,取得抗战胜利后,建立国殇墓园。这一历史阶段中,从腾冲抗战的方方面面,展现各方人物的人性与本真,凸显民族脊梁与骨气。
1942年5月10日,292名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腾冲城,腾冲沦陷,相持两年多,历经42天“焦土”之战,于1944年9月14日光复腾冲城,全歼日军守敌,让沦陷两年零四个月又四天的腾冲,重新回到腾冲人民手中。在这两年多抗战中,除了官方远征军参与作战外,各族民众保卫家园、奋起抵抗,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与日本侵略者血肉搏斗,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有汉奸投机害民,更有日军无恶不作的罪惡,展现各类人物趋利与生存、良知与罪恶的状态,呈现多样结果,更是人性实录。却有如作者在《跋》中所言“这部小说是高昂战斗的民魂,是腾冲人的抗战。”
一
小说生活厚实。作者是腾冲人,生于斯,长于斯,家乡情结深重。腾冲又是文化和人才荟萃重地,不但出了许多重臣、将军、文人,而且各时代都有著名人物为国家效力,声名远播。怀着对家乡的浓重情结,一直以其浑厚功力,抒写家乡之美,之灵,之秀。《地火民魂》就是这类作品中的重要著作。他把那些闻名遐迩的人物,按照史实,和着必要的艺术加工,连缀在一起,形成这样一部喜读,亲切,向上,而又充满浓郁乡情味的带有纪实性的长篇小说,必定会受到读者喜爱的。作为读者,读后受之若饴。喜读,好读,爱读,更向往腾冲那灵秀之地,不但寓意了热气腾腾的热海之地,更感觉到那样地火旺盛的宝地,是不容外来倭寇侵犯的,也预示了腾冲人民抗日必胜,并在各个时代都会以其独特魅力,展现出热火风情。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明公一家的命运也与国家兴衰连在一起。早年因田产被占,被迫逃往缅甸谋生。但远征军出国抗战,明公出任翻译,为远征军效劳。而且在战场上受难,为远征军排长所救,结下不解之缘。明公撤退回国后,巧遇那排长,又有了若干亲情与友情的交结,成为小说中的重要人物。虽然各自生活与经历中,有过诸多不幸与诘难,却在一些机缘和巧遇下,化难解围,更显露人心向善的发展主题。
许多抗战小说是围绕一个事件,或者一条主线,让许多素材服务于主题,使作品荡气回肠,吸引读者的。有的不惜以夸张手法,过度放大人的本能抑或技能,使得被冠以“抗日神剧”之名,那些英雄人物表现出来的飞檐走壁之功,身轻如燕之力,以一当十之本领,让观众和读者大呼过瘾,却冷静一想又觉得奇怪,惊叹太虚假了。如果都如那些情节和场景,都像那些大力士一样杀敌,用得了十四年抗战吗?事实是在强大的日军面前,最终走的是持久战之路,付出巨大牺牲取得胜利。全国战场如此,腾冲抗战亦然,游览过腾冲国殇墓园,这种感觉会更为庄重,更有感触。即使没有游览过腾冲国殇墓园,读完《地火民魂》最后一章“腾冲国殇墓园”,也会在作者笔下,感受到国家乃至腾冲人民在抗战中的付出与牺牲,以腾冲国殇墓园的形式告慰先烈,警醒人们“勿忘国耻,牢记使命”的现实意义。
就如取材于许多史料中的数据,“292名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腾冲城”,如若时任县长及边防官员等怕死鬼不是弃城逃跑,而是组织抵抗的话,可以把早先侵入的日寇消灭干净。这类推理和演绎,在许多论述和回忆腾冲抗战的文章中都出现过,但毕竟只是想象,也许事实比想象复杂得多,也精彩得多。惧怕于强敌而退缩,也是一些人的做派。否则,抗日战争中也就不会有投降派,不会有那么多汉奸卖国贼,不会有那么多伪军了。
改革开放后,滇西抗战等历史事件,也不在忌讳莫深了,大家都非常理性地对待历史,对待历史上发生的那些事件,乃至诸如抗日战争问题,也才有了百花齐放的学术和文化春天,并呈现出姹紫嫣红的文艺百花园。只是素材有了,得有作家去挖掘,去发现,去创作,也才会有诸多各具特色的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地火民魂》正是这样一些史实与生活体验下,作者从民众抗日角度,发掘出来的一部精品力作。
二
小说融入丰富史料。读完《地火民魂》,感觉到除了长篇小说的故事欣赏外,还经历了浓郁的地方历史与腾冲抗战和近代史学习,增加了对腾冲这一边地热海的认识。
长篇小说《地火民魂》书末所列主要参考书目明白告诉读者,其创作中主要书目就有五十七部之多,足见作者著《地火民魂》是在充分占有大量地方史料的基础上著述的。也难怪小说中各色人物,无论曾代理国务总理的李根源,抑或参议员刘楚湘,抗日县长张问德,还有著名哲学家艾思奇,民主人士李明德,率军血战中条山的寸性奇,指挥收复腾冲战役的霍揆彰,汉奸钟镜秋、李曰琪,日本鬼子头目田岛寿嗣,有帮会性质的副师长洪行,等等人物,都是真正历史人物。这些人物,是从其史料中挖掘出来的,当地人或者许多关注腾冲抗战者都了解的人物,抒写入《地火民魂》这部长篇小说中,使得小说更具有生活真实性。小说人物中敢于用他们的真姓名,至少告诉读者,这些人物的情节和故事,都是有迹可考,有史可据,有事可说,是真实的。
在未读《地火民魂》之前,多次听过作者讲述家乡腾冲抗战故事,每每讲起来都能讲得头头是道,活灵活现,都是有着族人传说,乡人讲述,书籍史料记载的。有了这些资料,作者在创作《地火民魂》中,不但有丰富的故事和情节构想,更有实实在在的人物活动与担当,把《地火民魂》著述得更有可读性和史料性,却又不是眼盯高层或者军队运筹帷幄的战争场面。
小说以明公一家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又不失爱国热情、家过情怀和积极拥护抗战,参与抗战,并以其擅长技能为抗战做出努力。如金弟在危难时刻机智救夫,彰显强势女性及其本领,甘当女马哥头带着马帮为抗战驭运物资,刻画出抗战时期卓越女性的远见卓识。在处理明公与金弟的夫妻关系上,也刻画得较为细腻和真情,各有性格和能力,各行其是而都是有着特长之行,显得温情中又不失心心相印的和睦家性。保護和危难中救过明公一家的王排长,因和巧巧恋爱、结婚,变成马标,成了马氏家族的成员,而且在抗日中仍然不失军人本色,通过策动民工逃跑、破坏公路而积极参与抗日,显现出小人物的伟大和人性光辉。即使嫁给田岛寿嗣的刘兰,也不失显现出白皮红心的抗日情愫。据作者在《跋》中介绍,刘兰是有原型的,确实有其人其事,只是《地火民魂》中没有用真名而已。
长篇小说《地火民魂》一路读来,腾冲抗战的历史线索会清晰明朗地映入脑际,展现出腾冲抗战气壮山河般的史诗气魄,让读者感受到这部历史性长篇小说的功力。
三
小说凸现积极向上的抗日主题。即使是讲述高层抗战决策,战役方略,抑或民众支持和参与抗战,涉及远征军,总有胜败和转机的记述,总是会体现出对于主题的抒写。毕竟腾冲抗战,乃至中国远征军出国抗战,都是国民政府军所为,在主题表面上有其相对难把握之处,作者却谋篇布局较为精当,开掘主题比较深邃。
“延安”一章,以谈论艾思奇哲学名著《大众哲学》,艾思奇给家乡和顺图书馆的一封信,还有朱德《上李印泉(根源)师书》,等等,实现时空切换,把延安和腾冲抗战连在一起,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心与威力。坚决反对投降派,心系腾冲抗战,支持腾冲抗战,为收复国土尽力。
“楚雄雁塔山”章则讲述远征军司令部在楚雄成立,李根源、张问德、尹明德、赵诚伯四位腾冲籍人士在楚雄雁塔山吟诗论政,谈论腾冲抗战。引出作者长期生活地楚雄州,曾经是远征军司令部所在地的史迹,让读者更有亲切感,更觉得贴近历史事实,不但突出了腾冲抗战的主线,更记述了后方心系前方,人民齐心抗战的史迹。
综观长篇小说《地火民魂》全书五十一章,正如马子龙将军在《序言》中所述,《地火民魂》“充分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时代精神。”
《序言》还说,“小说以写民众为主,以写民魂作为主题,但也写了大的战略决策。如写怒江江防之争:蒋介石与‘军委会主张放弃怒江,退守澜沧江。李根源据理力争,终于保住了怒江防线,从而保住了整个云南。朱德未雨绸缪,事先给他的老师李根源写信,请他提前布置滇缅边境的防卫。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也讴歌了中国共产)党。”
作者还写了负面的日本侵略者、汉奸特务,写了试图包庇汉奸的‘国军高级将领。前者如逃跑县长邱天培、汉奸维持会副会长李家昌、日军驻腾冲行政班本部长田岛寿、特务队队长杨吉品……后者如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为绝杀汉奸,抗日县长张问德不惜掷掉乌纱帽,挂冠而去。”
这些论述,足以说明长篇小说《地火民魂》的主题开掘和灵魂指向。
四
小说讴歌英雄也记述日军的残暴。读罢长篇小说《地火民魂》,令人震撼的是那些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会记忆在心中难于忘怀。金弟作为一女性,奋不顾身地孤身一人闯入日军临时集中营,救出明公。瓦甸乡抗击日寇伏击战中,“伏击队伍中,阵亡已达46人,其中包括瓦甸乡乡长孙成孝、县自卫队队长纳其中和三个护路营的排长。”
猛连伏击战中,“杨绍贵……一扣扳机,扳机卡壳,打不出去。刚一愣神的工夫,对面一排子弹打来,射中数弹,倒了下去”,杨绍贵牺牲。
在东方医院,宪兵队队长“斋腾手一挥,上来5个日本兵,龇牙咧嘴包围了杨毓华,将5把雪亮的刺刀,成麻花状,一齐扎进了杨毓华的心窝。”李根源女婿杨毓华牺牲。“明子像大姐姐似的,把活着的宣传队员往身边拢了拢,拿出最后一颗手榴弹:让我们像漫山的松明子一样燃烧,照亮中华大地吧!手榴弹拉响以后,明子和剩余的宣传队员全部牺牲了。这一战,宣传队和警卫班40多人,全军覆灭。”日军占领莲山,直奔“国军”第八军副军长李弥的老家家宅而去,抓了守家的老七李全仁,折磨到最后,以“绷杆”之技残害致死。“绷杆,即用活的金竹,有鸡蛋粗细,拉弯下来;再将李全仁的肛门沿周边割开,用棕索一头拴在大肠头上,一头拴在金竹尖上。拴紧以后‘嗖的一声放开。李全仁的肠肚内脏,瞬间被全部拉出,高高挂在金竹尖上。李全仁闷哼一声,尸体仅剩下一个躯壳。李全仁被活活折磨死了。”
蒲川乡乡长杨炳云因为了处理和转运抗战物资,未来得及逃走而被日军捕获,竟然在汉奸的建议下,被日军用大铁锅活活煮死。杨炳云在煮锅中仍然高唱岳飞的《满江红》,视死如归。日军残忍到“杨炳云的肉和骨头已经完全分离。他命令:肉汤倒了喂狗,骨头丢到阴沟里去。杨炳云不是自称清白吗?老子偏偏让他与污泥臭水做伴!”日军与汉奸卖国贼肮脏的灵魂竟然如此险恶狠毒,却也彰显出英雄们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一幕幕英雄就义场面,展现出气壮山河的民族抗日决心和气概,读后总会铭记心间,加深民族仇恨家国情怀的激情。
五
小说善用短句和凝练的语言。旷源先生创作善用短句,往往几个字的短句,就把意境和形象生态记述笔端。一些句子,除了专业和接地气外,更是熟悉民族习俗和语言的巧技。如“女人未嫁时称普少,出嫁后称笔郎,老来称咪巴。笔郎戴一个小山似的大包头。亚热带的人,性成熟早,山水又是那样的清冽。普少们前胸高耸,腰肢细软,说出话来像糯米饭一样香甜,风情万种。”“‘间办来了。杀猪,杀鸡,杀牛,寨民们忍了。抢粮,遮放米白而且大粒,煮出饭来香气四溢,入口软糯。过去是给皇帝上贡的,俗称‘贡米。鬼子们吃到了甜头,进寨即抢,抢不到,就杀人,就放火。见了美丽多情的小普少,鬼子兵的眼睛都绿了,像狼似的。”一段段读来,总会时时把读者思绪,拉入那风情万种的少数民族画卷中,感受着异美质感,更想一一品读。
其实,这些场景,都是作者青年时代,在傣族村寨当知青,长时间与傣族人民劳作生息的积淀和深切感受,才会有此即使是倭寇侵略下的傣族村寨,也会有如画般生活描写,底气十足呢。
读完长篇小说《地火民魂》,深切感受到这是一部不一般的小说,如马子龙将军在《序言》中言,“这是一本热情的书,又是一本严肃、严谨的书。我以为,可以作为腾冲民间抗战的信史来读。这又是一本腾冲人的书,腾冲人写的书。”体现的是“守土有责”的情怀,展现出腾冲边地军民奋起抗日,共同谱写出的绚丽画卷,读后往往心旷神怡,更能激发出民族自信心和时代责任感,为美好生活而努力。
责任编辑:李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