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职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2021-06-08 11:55谭倩芳
中国新通信 2021年5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高职教学改革

【摘要】    通过分析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了高职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培育现状,提出从课程标准的调整升级、课程资源的重构、课程模块的多样性三个方面完善信息技术教学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推进高职院校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

【关键词】    高职    信息技术课程    核心素养    教学改革

引言

2020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同月12月,教育部职成司下发了“关于征求对高等职业学校英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文件,两个文件都明确提出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的新理念,这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正式进入“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时代”。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载体为课程,每门课程都有其可以重点承载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点,教师需要进一步理清课程应该包含的核心素养,适时从“三维教学目标”向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转型升级。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1.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即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通俗地讲,就是遇到不懂的事物,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了解寻求答案的各种方法和手段。

信息意识有二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对信息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包括了解信息及信息素养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以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判断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准确性和目的性。

二是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主动寻求恰当的方式捕获、提取信息,自觉地充分利用信息解决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1.2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一种思维活动,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与实践方法所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有二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模型、组织数据,以及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化资源、科学方法、信息技术工具解决计算机问题的能力。

二是计算思维迁移能力,能将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迁移运用到职业岗位与生活情境。

1.3数字化创新与发展

数字化创新与发展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性地利用数字化资源与工具进行创作的能力。数字化创新与发展有二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运用信息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理解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能从信息化角度分析问题的解决路径,并将信息技术与所学专业技术相融合,通过创新思维、具体实践使问题得以解决。

二是运用数字化学习与实践创新的能力,包括能运用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开展自主探究、团队合作、经验分享与创新创业实践,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

1.4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有三个含义:

一是遵守。在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中能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

二是维护。具备较强的信息安全意识与防护能力,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人、他人的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

三是关注和行动。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必然会带动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会带来相应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它所产生的一些新的理念和事物,需要我们站在客观理性的立场去判断,并迈出负责的行动脚步。

核心素养的研究范畴即包含了基于职业能力的素质培养又涵盖了“三全育人”的课程思政要素,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利于深化课程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高职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培育现状分析

笔者对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学生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关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设计了问卷,共回收698份有效答卷,通过对答卷进行统计分析,本院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培育现状主要有如下呈现:

2.1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认识不到位

在对“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的内容”一项调查中,100%的教师認为“计算机专业实践力”是计算机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75%的教师选择了“计算思维”,62.5%的教师选择了“信息意识”,仅有50%的教师选择了“数字化创新与发展”和“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说明教师不太了解“核心素养”的概念,不清楚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并对各个要素的含义也存在着认识不到位。

2.2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较难落实

在对“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落实情况”一项调查中,37.5%的教师认为“数字化创新与发展”在教学中较难落实,其次为“信息意识”25%、“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25%、“计算思维”12.5%。落实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育的主要制约因素为:学校重视程度、教师个人能力、课时不足等方面,说明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实信心不足,目前仍然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开展教学。

2.3学生对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育有较强期待

在对“你希望信息技术课能培养你的哪方面能力”的一项调查中,91.54%的同学选择了“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方法解决问题”,80.73%的同学选择了“利用计算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77.44%的同学选择了“对信息的敏感度与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55.11%的同学选择了“信息社会责任感”,90.96%的同学认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说明学生对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各项培育有较强期待。

2.4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有待提升

在“您会有意识地主动辨别所查找资料的可靠性吗?”一项调查中,仅有20.8%的同学选择“经常”;在“您了解各类与学习相关的资源或工具”一项调查中,有50.06%的同学选择“听说过一些,但没有实际应用过”;在“您是否能够独立通过在线学习平台、QQ、微信群等方式与老师、同学共享知识以及讨论交流”一项调查中,仅有30.2%的同学选择“熟练使用”;在“您是否能够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理解、加工并整合成新的信息”一项调查中,有60.87%的同学选择“只能获取信息,不能实现整合和创新”。说明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有待提升。

三、完善信息技术教学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3.1课程标准的调整升级

课程标准规定了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建议和课程评价,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作为的课程目标,明确了高职院校涵盖范围,包含“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创新与发展”及“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素养维度,教师应结合学生专业对信息技术学科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效果,教学方式等提出明确的意见。需从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的“三维教学目标”过渡到以“核心素养”为主的四维目标,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均需体现核心素养。

3.2课程资源的重构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点覆盖面广,操作技能等“工具性”内容较多,普遍深度不够,没有体现“计算思维”等,为了确保课程能有效承载学科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中心重构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重新配置,教师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把“计算思维”知识点、“信息社会责任”相关案例,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中融入“信息意识”与“数字化创新与发展”,构建核心素养与各章节内容相融合的知识内容体系。

3.3課程模块的多样性

信息技术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组成,基础模块为上表所示的6个章节,拓展模块为选修内容,各地方院校通过整合地方实际教育资源,了解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实际需求,还需要掌握学生实际的基本情况,在结合这些信息的基础上,拓展出适合自身教学发展的模块内容,如信息安全、机器人程序自动化、程序设计基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现代通信技术、物联网等内容,实现课程模块的多样选择,保证学科核心素养的多通道落实。

四、结束语

基于计算机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基础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高职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提高专业素养,研究教学艺术,设计教学活动,使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崔志钰.结构·情境·活动: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型[J].教育导刊,2018⑻:52-57

[3]谭倩芳,唐瑞明.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计算机教学实施路径[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⑾:158-160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课程高职教学改革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法简析
如何将教改精神与创新信息教学融合在高中教学中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