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生健,唐薇薇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灾害一方面造成集体及个人的财产损失,另一方面造成人员生理损伤及心理阴影。财产的损失可以通过灾后重建而恢复,人的生理及心理损伤则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极易产生灾后综合症。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学者对唐山大地震时亲历的1813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813人中现患延迟性应激障碍的有17例,现患率为0.94%。此外,他们对亲身经历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的研究还发现,被调查的1807人中诊断出神经症114例。因此,灾害发生后的心理救助及心理危机干预必须予以重视。如何将心理舒缓产品应用于家庭心理救助及心理危机干预之中是本文研究重点。
灾害过后,受灾者的精神状态会出现剧烈波动、极度悲伤等负面情感,容易引发各种心理危机及疾病。首先是面临心理危机困扰,心理危机是由于突发灾害对人造成生活、精神上的双重打击而导致的心理崩溃状态,使人陷于痛苦、绝望、悲伤、自责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和行为障碍。幸存者一般会出现创伤后综合征(简称PTSD),主要表现为:
1.对周围环境的觉察力减弱、恍惚、麻木,出现暂时性失忆等症状。
2.反复持续性回忆灾害发生的情境,有时会出现错觉、梦魇等。
3.回避或逃避灾害现实,出现自闭、拒绝与人交谈。
4.情绪处于过度焦虑及警觉状态,出现惊恐、易怒等症状。
一般情况下,创伤后综合征在三个月之内消失,称之为急性PTSD;如果超过三个月还没有消失,则称之为慢性PTSD。慢性PTSD是一种持续性心理疾病,如不及时治疗,严重者会伴随受难者一生。
心理危机干预则是治疗严重心理创伤及心理疾病的有效治疗办法,通过药物及心理疏导等方式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及救助,使之尽快实现心理创伤的复原。目前,国内外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技术有CISD、CBT、EMDR、精神动力学治疗等传统主流技术,还需不断实践和创新音乐疗法、舞动团体治疗、绘画技术以及音乐放松设备、放松自助训练设备等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用,对心理抚慰产品的设计研究也逐步引起了政府及科研院所的重视。
心理抚慰产品指产品的服务与使用以情感为纽带,通过产品服务与使用弥补心理缺失所产生的不良情绪,利用产品帮助人克服生理缺陷和疾病困扰,获得心理上的安抚和慰藉等情感体验的产品,这类产品都可称为心理抚慰产品。心理抚慰产品通过设计师对产品赋予情感化的规划及设计来实现,通过产品与人的情感互动,达到抚慰身心、疏导痛苦、修复创伤的目的,唤起每个人内心的“善”和“爱”,以此化解社会、人际方面的各种矛盾。
图1 收集阳光的罐子
图2 减压发泄葡萄球
图3 奇异蛋
突发性灾害发生后,受灾者都会进入到一种心理应激状态,呈现出“非常规”“非理性”的心理及行为特征。我们根据唐纳德·诺曼提出的情感化设计理论,将人的情感反应归为3个层次,依次是本能水平、行为水平、反思水平。“本能水平的设计关注的是外观,行为水平的设计关注的是使用和操纵,反思水平的设计关注的是形象和记忆”。依据唐纳德·诺曼提出的情感化设计理论,基于情感需求及危机干预的产品设计可依次从本能层面、行为层面、反思层面次展开对应性设计。(表1)
表1 人的情感层次与设计方法
本能层面是由人类自身先天的生物遗传决定的,它是一种未经推理与判断而出现的一种下意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人的本能意识强于社会、道德意识,即视觉、听觉等生理性反应起主导作用。在本能层次,注视、感受和声音等生理特征起着绝对的主导性作用,因此,本能层面一定要关联感官类设计特征。可以利用外形、材质、灯光、声音等要素进行家用应急避险产品的设计创意点。
如2020年全民抗疫过程中有一款“蝴蝶口罩”就非常新颖,在口罩的前端设计了一个蝴蝶模型,通过人的呼吸可以带动蝴蝶振翅,其蝴蝶造型寓意口罩在过滤病毒的同时带给人精神上的鼓励与安慰。又如收集阳光的罐子(图1),白天把罐子放置在阳光下,利用光电转换技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在罐子里安装了光感控制元件,可以根据周围环境变化自动调节灯光亮度,在夜晚给失眠的人带来温馨的呵护与情感慰藉。
行为层面的心理活动体现在人在无意识的本能反应后,一般会伴随着潜意识的行为发生,潜意识状态会使以往的个人经验及习惯影响人的行动。对无意识行为的设计方法是利用认知模型和具身经验为设计基础的,使产品的概念模型与心智模型保持一致,让用户能够联想并预期功能结果,从而达到行为引导和行为实现的目的。如习惯性的动作,人的认知系统会迅速与产品建立起人机关系,即使用时产品功效的实现。因此,行为层面一定要关联效能类设计特征,即以人机交互为中心的动态设计。行为层面的家用应急避险产品的设计可以利用人的习惯动作进行设计,在一般情况下,人在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下,容易表现出锤打、挤压、哭喊、捏、趴、蹲、跳等一系列的行为动作,这些动作就可以成为设计利用元素。如设置哭泣屋、充气型沙袋、不倒翁等发泄型产品服务。人在紧张及愤怒状态下会下意识把手捏紧,延缓紧张情绪类产品就可以利用人的手部动作进行创意,如可以供人挤压、撕扯、捶打类产品就利用手部的动作缓解人的心理压力。
1.挤压类产品
这类产品可以拿在手里任意揉搓,它可以在挤压揉搓之下出现各种妙趣横生的形态。如:减压发泄葡萄球(图2),圆形球被手捏后,鼓出来成为颗颗葡萄;奇异蛋(图3),在手挤压后鸡会下出鸡蛋;发泄玩偶造型(图4),在手挤压后产生各种搞怪表情,以此宣泄人的悲愤情绪和压力。
图4 发泄玩偶
2.呼喊解压类产品
如:发泄壶,它由ABS树脂制造,体积小巧,内部结构经过消音设计(图5),可以供人大声呼喊而不会影响他人,以此缓解疏导人的情绪;隔音麦克风(图6),居家可以尽情地欢唱,其隔音装置不会影响他人,该产品在日本今年新冠疫情期间销量翻番;呐喊喷泉(图7),利用人的呐喊声的高低及时间长短来控制喷泉水珠高低,在释放情绪的同时可以看见水幕形成的一道彩虹,以风雨之后见彩虹的独特设计助人走出阴霾。因此,将人的行为发泄方式与产品效能结合起来的设计思路无疑是行为层面诸多设计持续创新的设计创意点。
图5 发泄壶
图6 隔音麦克风
图7 呐喊喷泉
反思层面多出现在灾害后期,灾害对人身心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很多人容易患创伤应激障碍症等严重的心理疾病,容易引发抑郁、自责、轻生等念头。因此,反思层面一定要关联理解类设计特征,即以用户精神层面为中心的个性造型的情感语意传达。从符号学入手,提取人的感官记忆符号与行为记忆符号,将其注入到产品造型及功能中,以感情的共鸣实现心理救助的功效。如:自闭症患者拒绝与人交流,可以让陪伴型机器人帮助“人”完成情感沟通。陪伴型机器人采用人脸识别、语音控制及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它可以根据特定心理疾病患者定制具体服务,准确记录用户每天的作息规律,及时提醒用户吃药、运动、睡觉等。通过聊天、讲笑话、读新闻等人机互动实现情感交流,其AI技术的配置可以随用户需求主动更新功能及服务,使患者逐步从接纳“物”到接纳“人”,最终打开心门钥匙,开启新的生活。
现今的产品情感化设计正逐渐成为主流,即从人的内心情感需求和精神需要出发,关注产品的情感表达和其背后蕴含的情感意义,使消费者通过产品获得内心的愉悦和情感的共鸣,进而驱动消费增强产品的影响力。如荣获2015年美国IDEA设计大奖的壹基金家庭救灾帐篷,这一款全新的帐篷设计正如其设计者杨明洁所说:“对于灾民而言,肉体上的伤害比较容易恢复,最重要是心理上的。如何通过设计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设计师能做的公益。”它以“家”的造型为设计诉求点,分别为帐篷设计了三种颜色,这样就会在整体视觉上给人以明快感、稳定感,内部空间大胆进行了隔断设计和并排连接设计,分别满足了人的独处空间与社区社交空间需求,打破传统救灾空间单一、无私密空间的弊病,营造出“家”的空间氛围,传达出关爱、温暖、光明等积极的情感,体现出对公众心理的救助功效。
从伦理角度来讲,设计的价值构成除了具有实用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外,还需要具备“道德价值”,即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和义务,以设计关爱环境、关爱社会、关爱大众。现在全球面临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的肆虐,人们的灾害承受力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以使用者的视角,设身处地的调研产品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可视化的情境行为中挖掘用户行为特点及需求,关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功能、结构、形态特性,寻找出具体的情境预想要素。依次从构建典型用户角色、提炼典型用户需求、获取产品功能域、物理域、交互域设计点及诉求。在此基础上聚类整合,运用产品语义生成方法,从家用应急避险产品的功能说明性语义、操作指示性和象征性入手,合理规划和提升产品的人机要素、语意要素、功能要素、情感要素,逐步生成最优化的设计解决方案,使灾后心理干预中的家用应急避险产品实现“心理救灾”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