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民,李彩霞
(河北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 300131)
乡村特色景观是由村落景观、自然环境、民俗文化、建筑风格与社会经济等因素构成的,是当地村民对自己村庄和周边空间格局的适应和改造,它反映着人与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而在近年来乡村振兴热潮下,乡村建设和乡村肌理遭到破坏,再加上传统污染产业的发展,村落景观和村落文化内涵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探索出怎样留住村落特色景观、延续村落历史文脉的营造方法,是在乡村振兴浪潮中活化传统村落文化的有效途径。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规划偏离、乡土特色景观缺失、房屋建设与村庄公共建设脱离等一系列的问题开始出现,主要的表现是景观风貌图像化,脱离了地域本真。诸多的乡村景观规划有些全面效仿传统乡村的风格,有些简单套用城市小区模式,这些改造都欠缺了对乡村风貌特征及内在机制的本质把握,以致于乡村风貌特色的营造往往停留在对建筑外观、景观亮点等“显性意向”元素的塑造上,对特色产业培植、基础设施生态化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品质要素考虑较少。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传统村落特色景观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公共空间作为人们日常聚集的地方,是人们情感交流的场所,对增进村民之间的情感和传承本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乡村经济发展,村落民居进行更新过程中,村落风貌和传统建筑元素逐渐丢失,传统民居与新建民居风貌冲突严重。而现有的农村公共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当地村民的现代化需求,也不能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现代乡村公共空间的改造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观念冲突、盲目拆迁等问题,也越来越制约着乡村振兴的发展与建设。
在近些年的乡村改造时,图像化式的照搬城市的现代设计手法,完全脱离了村落原有自然景观风貌,大多都是表面工程,景观资源利用性较弱,功能性不强,乡村独有的生态景观也越发的杂乱无章。乡村大多数是平原地区经济活动密布,主要以农产业和传统工业为主,平原人口密度大和工业排放的污水导致水系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乡村的传统污染产业进一步激化了水系环境与地方产业之间的矛盾。同时许多村庄呈现村庄外部由农田绿地环绕,而村庄内部的绿化面积较少的情况,公共绿化景观相对来说比较缺乏。
图1 区位分析
图2 村落布局
目前乡村原有的生态景观不断被冲击,农村生产景观正不断凋零,导致乡村原有的自然文化和农牧业生产生活不断被破坏和倒退。城市产业的盲目引入开发也带来农产品集聚下降,土地承载力下降,生态和生产生活饱受环境和自然景观消失的双重压力,农村生活垃圾和管道铺设仍旧威胁到目前的乡村生态环境,引发一系列安全问题担忧。例如在郏县有着丰富的耕地资源,但农耕区域不够集中,村庄建设用地分包到户,村庄没有集体建设用地,产业发展受限严重,山区与丘陵地带地形复杂,户宅之间空闲地、零散地较多,土地很难规模化地结合旅游业发展农业休闲景观。
乡村风土人情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的社会,文化特色才是一个村落最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在“新农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的热潮口号下,最近几年出现的新农村建设,完全偏离了当地的文化特色,改变了村庄的空间形态,脱离了当地文化和当地村民参与的主体生活世界,导致了传统乡村景观的缺失,离乡村原本的乡土风貌越来越远,使得当地村落的乡土文化走向了日趋贫瘠的道路。
乡村特色景观营造对于乡村整体规划的影响和改变是巨大的,如何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打造出乡村特色景观,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正确道路。针对以上提出的一些问题,在乡村特色景观规划中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景观整体性原则,将各个景观元素结合为一个整体,实现景观设计的和谐统一;第二,景观生态性原则,景观设计更加体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第三,景观互动性原则,增强农民与农业景观的联系,增加了乡村休闲的娱乐功能,吸引了更多的人群,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第四,景观传承性原则,更加以民众的需求为依据,加强对当地特色与场所感的营造、乡村游憩规划与历史保护的研究。
1.村落选址
郏县薛店镇吕沟村位于薛店镇东北方向,地处丘陵地带,是省级贫困村、省级传统村落。全村面积2.5平方公里,共8个村民小组,660户,2035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村北临岗,东、西部临沟村南临古河道。村内有四条南北方向的老街巷与主干道交汇,东部有两处寨门,西部、南部各一处寨门,村庄东、西、北三面丘陵环抱,南面依水。(图1)
2.景观风貌
吕沟村文化景观较多,如参天古树、古井、古城门、特色墙绘,以及通过废旧轮胎再利用而成的趣味景观雕塑,如坦克、算盘、台阶等。村内有东西南北两条主路全部铺为柏油路,村内80%的道路都硬化为水泥路,先后建成7公里的环村路,升级改造村4条主干道,实施路灯亮化工程,改造提升了村文化广场,建起了光伏发电站、村中心小学、标准化卫生室等。在街道植上了绿化树和花草,修饰了墙壁,修补了路沿。
3.民居建筑
吕沟村村内1940年以前有瓦房集中群200余间,村内有古树、古井、古建筑且保持良好,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几进几出的四合院,四合院内是院套院、院连院,建筑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独特,是远近少有的建筑群。清代时期防御地道四通八达,地道内设有住宅,地道绵延一华里多,可通向寨外开阔地,可供村民随时安全逃生,还有两道寨墙壕沟的遗址等。
1.打造村落空间肌理:完善乡村景观规划的整体性
一个村落的公共空间奠定了一个地域共同体的基本意义,从精神层面上强化村民的空间认同感和民族意识,使得村庄的特色景观营造得更加显著。传统的村落的发展不是靠完全的对其拆除再重建,而是通过对当地历史文化保留的建筑群进行重新规划,把当地村庄的发展历史和现代的发展相结合,不仅满足了传统村落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时保留了传统村落的特色景观。在吕沟村的村落空间肌理的打造中,景观规划始终保持着村落空间肌理的整体性,构建以文旅需求为依据的旅游特色村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振兴的新思路。产业布局发展包括一核、一体、三片区、三组团的模式,具体可以表现为:一核——以旅游业为主的产业服务核;一体——以农业产品新业态为主的“花果山”田园综合体;三片——以生态景观为主的铸造产业片、烟叶生产片、小麦、玉米种植片;三组团——以乡土文化为主的畜牧产业组团、光伏产业组团、文旅产业组团。(图2)
2.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绿水青山的生态景观
水体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的改善应从源头上解决,加强水源地保护,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在对吕沟村景观进行规划时,根据吕沟村水资源分布的特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搞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原生态为原则,在保持原有生态乡村田园风光的基础上,对重要节点地区、旅游线路及旅游景区进行环境综合整治。道路两侧景观美化,种植经济果木,提升景观效果。村南侧大片绿化景观提升,重点整治垃圾清理,增添绿化种植。建筑综合整治提升,重点美化建筑立面、周围景观、道路路面、标识系统等,增加鼓元素景观小品。(图3)
图3 生态景观营造
3.培育农业产品新业态:增强农民与农业景观的联系
吕沟村属于比较偏传统的农作方式,面对农村现代化的转变,在规划的过程中结合了当下的发展和需求,围绕当下乡村旅游热潮,一方面可以建设商业配套设施和农家乐,以“核心旅游产品+”发展模式,交替发展综合旅游产品和旅居产品,逐步拓宽市场规模。深度挖掘本土特色文化,重视“情境+体验”,结合社群文化促进消费,拓展客源市场。另一方面利用农村的传统民俗农村手工艺和自然生态景观等特色资源,以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为基本形式,拓展一系列新兴旅游产业。例如发展吕沟村农业优势,生产优质果蔬农产品,打造大型采摘园的农业产品新业态等。(图4)
图4 新业态规划
4.构建传统乡土文化体系:挖掘村落历史文化底蕴
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自然景观和民族特色突出的村庄,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吕沟村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重要动力,对于文物古迹和非物质遗产要实施保护活化工程,加强对郏县乡土文化的修复保护和活化利用。因地制宜建设村史馆、农耕文化馆、宗教文化馆、乡风民俗博物馆等,以“文化替换”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对于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注重乡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如祠堂、戏台、村民文化广场等。整修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保护古树、古井、古桥、古寨墙、藏兵洞等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郏县大铜器、农历二十四节气、民居营造、曲剧、坠子书和民间小吃、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序展示“古民居、老民俗、土特色、新民风”,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把沉睡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了文化产业,打造具有乡土风情的特色村庄。(图5)
图5 节点改造
我国在目前的乡村规划实践中正处于探索时期,早期的完全拆迁村子的观点被实践证明是简单粗暴的做法,进一步了解到不可片面地关注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乡村地域性文化性的差异,这样不仅会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也达不到前期规划的效果。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时,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像化模仿,最主要的是要坚持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更多的挖掘乡村本土文化特色,保护乡村原有的村落格局和古建筑等价值要素,结合旅游观光、生态文明、文化建设等内容进行特色景观营造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乡村建设,增加村民对乡土文化与特色的认同感,有效地恢复乡村的价值与活力,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