驹形克己书籍设计的特点分析

2021-06-08 01:57刘畅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1年5期
关键词:克己纸张页面

刘畅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2)

日本当代设计里,有一位非常特殊的设计师驹形克己,他做平面设计,书籍装帧,绘本创作,似乎并不能把他准确归类到其中任意一种艺术范围,他将自己称为“造本家”。造本,日语意为在技术层面的与书籍制作有关的印刷、装订、制本等活动,字面意思相比设计更偏向于印刷技术的实施,实际上这个词恰巧说明了他的设计不仅只限于图文关系、排版等平面设计前期的工作范围,而是将书籍整体作为一个艺术制造对象,当然,如果作为“艺术家书”的设计者来说,确实是将书籍作为一个整体的艺术制造对象,但是驹形克己的这种“造本设计”又和“艺术家书”的创作有一定的区别,最明显的区别是驹形克己的设计更强调来自读者的反应和反馈,而“艺术家书”的设计重点显然并不在此。

驹形克己所设计创作的书籍多为绘本,但又与其他绘本有着明显的差异,1994年的Pee Boo杂志上所登载的文章《构建绘本学的可能性》①一文里,中川素子等人提到,驹形克己打破了既存的绘本概念,并对他能拓展绘本构成可能性这件事表示了期待。驹形克己的书籍设计特点很难用一个词来概括形容,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能感受到他的作品“很设计”或是“设计感很强”,但这个“设计感”究竟由什么形成,本文将展开讨论。

一、与读者的共感先行

1989年驹形克己的长女诞生,因为在乎孩子的成长,他暂停工作,把重心放在和孩子的相处上,于是开始了绘本书籍创作,《小眼睛》②(图1)系列就是一个父亲如何和不会说话的孩子间尝试交流而诞生的作品,随着女儿的不断成长,直至1990年共完成了十册作品,刚出生的婴儿应该使用黑白两色简单图形卡片,五个月的孩子可以看一些复杂的颜色,一岁到两岁的读物应从抽象图形过渡到具体形状,这些都是他在设计时考虑的因素。彼时,因为卡片式书籍的管理有难度,多被图书馆和书店拒绝,而又因为并不符合当时婴儿绘本的可爱风格,市场毁誉参半,但也正因为此,驹形克己的作品受到了关注。

图1 《小眼睛》

当时,他的作品虽然没有完全被大众接受,但他从读者出发的设计理念已经逐渐开始成型。为婴儿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就是在不断地尝试和改进,在不能用语言交流的前提下,婴儿能够给予最直接有效的肢体或情绪上的反馈。这种从读者角度出发并非毫无意义的锦上添花式的设计,考虑了其设计的功能性和有效性,让书籍不仅只是单向传播知识的工具,继而升级成为可以交流的媒介。

2003年开始,驹形克己开始考虑为生活有障碍的人群进行绘本书籍创作,最初进行实践的是为视觉障碍者,如果按照传统的书籍设计方式,是无法为视觉障碍者所用的,而真正为视觉障碍者用的书又并不需要过多的设计。驹形克己将触觉添加至书籍设计中,在此之前,市面上大部分为视觉障碍者设计的书籍都是由环状圈来装订的,驹形克己在经过多次试验后完全抛弃了环状圈,而改为更适合书籍平展及来回翻阅的手工装订方式。而在《合上,打开》③(图2)这本书的封面上,更是将普通盲文放大数倍。这个设计虽然遭到了来自专业人士的批判,但是前来参加试读的视觉障碍读者们却一致表示:一开始并不知道摸到了什么字,随着逐渐触摸,明白了作者的意思,竟然有些意外的愉悦体验。这样的体验是被驹形克己预知的体验。同样他也会反复摩挲不同的纸张材料,思考这样的纸张如果被读者们摸到是否能体验出同样的情感,即便是微小的惊喜,他也非常期待。法国的出版机构Les Doigts Qui Rêvent创始人菲利普先生说孩童时代如果能从书籍中得到丰富的触觉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将会对孩子的触觉系统发育带来良好的影响。

图2 《合上,打开》

2012年,驹形克己开始为听觉障碍者进行书籍设计,将明白手语的读者和不明白手语的读者同时作为对象,想在书籍的夹缝中插入类似手语表现的小插页,使双方都能感受到乐趣,遗憾的是不久他就罹患急性白血病,于是这个项目暂时搁浅。虽然我们并没有看到最终的结果,但是他从读者出发的角度的设计从来没有更改过,比起追求个人艺术表现,他更希望读者能够共感。

实际上,除了他的作品,从驹形克己对他人实施的教育中,也能看到他所贯彻的这个思想。在美术学院中,除了设计专业,传统艺术的教学几乎是关注在自身的表达,而忽略观者的感受。他曾经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共感的乐趣,而提出了“使人惊喜”的课题,让学生尝试设计制造出能让读者惊喜的书籍或是具有书籍形态的艺术品,从而使学生学会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二、克制的构造设计

无论是最初的尝试设计但并未出版发行的《我爱纽约》④,还是后来数次再版的《一颗小树》⑤,以及他创作的所有书籍作品,多少都有“构造”的部分,这个构造可以理解为类似立体书的构造,但又并不像立体书的构造那样机关复杂多变,追求新奇。他的书籍里的构造都很简单,比如镂空一个正方形,又或者在书脊装订处插入一个剪影,但这些看起来非常简单的构造却是非常贴合书籍内容,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的多余点缀。

2006年,驹形克己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思考“阴阳五行”“时空更替”这样的概念是否可以作为书籍设计的创作灵感,在思考的过程中,自己最敬爱的叔叔却忽然去世,于是他将原本的创作计划更替为“生命循环”,创作了《一颗小树》(图3)。虽然是一本立体书,但是立体的部分非常小而精致,在故事中一棵树从种子开始,顺着数次季节的更替,经历发芽,生长,凋零,枯朽,然而在最后一页里新芽又再次生长了出来,在寂静感十分强烈的叙述中,最终给予了读者希望。

而这本书更加强烈的设计并不仅仅在立体机关的部分,而是立体机关和书籍页面上互相交错产生的光影,这个光影在读者手里可以随着角度变化而变化,使得这些小机关产生了强大的戏剧感,在阅读的过程中书籍突破了平面的限制,产生具有空间感的戏剧变化,每一个机关在什么样的光影下,产生什么样的效果都必须被设计到,使读者可以从书的页面里真正的走进这个发生在大地上的故事,感受到时光的流逝。

另一套前文提到的系列作品《小眼睛》,也是运用了非常克制的设计却达到了百变的效果。《小眼睛》虽然最初是为了女儿而制作,但逐渐发展成了面对所有孩子的设计,并伴随着对孩子成长的祝福其内容也随之变化。整套书都是由三折的卡片构成,在三折的页面上有些方圆三角或是动物形态等形状的空洞,但因为有三折,所以这些空洞和画面可以形成数种被观看的可能,如果将一册书里的卡片再互相构建,一张纸所蕴含的篇幅内容那更是能被无限开拓,这样的设计仍然精简至极。

驹形克己的书籍设计为什么如此克制,当然不是来自成本的考虑,他的书籍在印刷发行上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因此这样构造简单的书的造价并不逊于机关复杂的立体书。因为他更喜欢做像是面对少数人小声说话时的“低语式”的设计,而不需要“大声喧哗”,只做最精简的设计。在职业生涯中他也最喜欢小卡片的设计,因为限制了尺寸,也限制了很多设计可能,而在被限制的情况下,做有限的设计而传递更无限的可能是他所追求的。

三、多变的书籍形态

驹形克己的书籍设计从来不局限于某一种已经被熟练使用的形态。除了系列书籍,他给予不同内容的书以完全不同的仿佛量体裁衣般的形态设计,就算某一本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也很少再次使用同样的设计。从前文提到的卡片式的《小眼睛》系列,到蛇形折页的《在土地里》⑥,或是《我出生了》⑦这样的传统书脊装订的书,都是不同形态的设计。虽然可以肯定他是有意识地制造区别寻找创新,但也能感受到他想从已经被固定的书籍设计概念里跳出来的力量,最终因为书籍的内容本身给予不同形态的设计。

在《在土地里》这本书里,他不仅仅只是为了给读者讲一个故事,而是希望读者无论身体和思想都可以和这本书产生交流,于是就设计了一整张被切分成连续的16个页面,这16个页面既可以平铺在一起,也可以按照不同的形式组合,同时在页面上他设计了一些圆洞,无论是读者将手指插入这些圆洞里(模拟手指插进土地里的感觉),还是从这些圆洞里窥探(模拟趴在地上观察),或是透过穿插的圆洞形成交错的视觉体验,被观看和被理解的故事就会变得更加立体有趣。

如果说故事容易叙述,而思想却难以被表现,那么在驹形克己最难理解的一本《一隅》⑧(图4)的设计上,却再一次让读者折服。“一隅”一词的来源是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提出的一句话“照亮一隅”,意为修行的人,如果以一己之力影响自己周围的一点点,也是有价值的。这本书是他的作品里仅有的只有黑白两色构成的作品,体现的是事物不可分割的阴阳两面,附加在页面里简单至极的图形却使得完全没有立体结构的书籍在被阅读时形成了不可思议的立体感,折叠时看见的局部与展开后看见的整体巧妙重合,比喻着修行的人对周围的影响。如果将页面更换方向阅读,亦能产生更多的理解可能性。

图3 《一颗小树》

图4 《一隅》

而另一种形式上的多变,则体现在丰富的纸张材料的运用上。这与他曾经在美国的设计公司里从事平面设计的工作有关,他曾在自述里提过因为在那时候的工作中,总是需要选择各式各样的纸张,逐渐对纸张的特性便有了深入的了解。加之日本人本身对纸张的敏感程度,更加使他在使用纸张上谨慎且精准。他在为作品选择纸张的时候,纸张的触感,纸张摩擦的声音,纸张的气味,纸张构造和周围环境带来的光影等因素都会被他纳入纸张选择的范围内。这样一来,就从单纯的追求视觉效果的设计升级到了由视觉、触觉、嗅觉、听觉所共同传递的设计。

《从蓝至蓝》⑨(图5)这本书驹形克己想要表现幼年时对大海的记忆,全书共19页,加上封面一共用了20种不同的纸张,每一张纸都反映了他在设计时的斟酌思考,最近的海(第一页)使用的是绿色的自带细腻线条的纸张,仿佛站在海的近处观看海的模样,而中间的海(第十三页)使用的则是由深蓝色附加树皮纹般肌理的纸张,比喻着未知海域所带来的迷茫。而透过封面切圆看到的由所有的页面组合在一起的画面,完全再现了海面波光粼粼的模样。除了《从蓝至蓝》,还有另外两本《从绿至绿》和《从黄到红》⑩,这三本书构成了一个专门探索纸张使用的“纸系列绘本”。除了这套书,在《我出生了》(图6)这本书里,为了模仿婴儿在在母亲身体里感受到的微光,他使用了一种半透明带水纹的纸张,以及在《一朵云》⑪(图7)这本书里,使用了数种触感、声音、颜色都不一样的从纯白到乳白的白色纸张,体现了云朵的自由自在时刻变换的模样。

图5 《从蓝至蓝》

图6 《我出生了》

图7 《一朵云》

以上所提及的设计特点使得驹形克己的书籍设计在具有强烈的“设计感”的同时,又超越了设计,他的作品形成了一个媒介,是他对所认知的世界的再次构建,他要在他的认知和读者的感受之间架一座桥梁,而这个桥梁仅仅靠平面构成或是书籍设计或是绘本创作任何一样都不能完成,必须将这些手段综合起来,才能超越书籍本身所带来的单一视觉体验,变成综合五感的立体交流。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甚至没有办法被模仿或超越,他为了使读者在翻阅书籍时能与自己共感,做了很多设计上的努力,但最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本本看似简单却回味无穷的书。

注释:

①Pee Boo絵本ジャーナルピープー[J].ブックローン出版株式会社,1994:14−33.

② 《小眼睛》:LITTLE EYE シリーズ[M].东京:偕成社,1990.

③《合上,打开》:折ってひらいて[M].ワンストローク,2003.

④ 《我爱纽约》:I LOVE NEW YORK[M].未出版,1981−1983.

⑤ 《一颗小树》:A LITTLE TREE [M].ワンストローク,2008.

⑥ 《在土地里》:土の中には[M].东京:偕成社,1993.

⑦ 《我出生了》:ぼく、生まれるよ[M].ワンストローク,1995.

⑧ 《一隅》:いちぐう[M].ワンストローク,2015年

⑨ 《从蓝至蓝》:BLUE TO BLUE[M].ワンストローク,1994.

⑩ 《从绿至绿》:GREEN TO GREEN[M].ワンストローク,1994.

《从黄到红》:YELLOW TO RED[M].ワンストローク,1994.

⑪ 《一朵云》:雲ひとつ[M].ワンストローク,2007.

猜你喜欢
克己纸张页面
刷新生活的页面
答案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3月)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1月)
让Word同时拥有横向页和纵向页
纸张黑白变
无声列车
撕纸张
船山“克己复礼”义析及其时代关切
孔子道德论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