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1970年出生,陕西绥德人,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模范教师、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联盟理事会理事、国家教材委员会语文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兼任《唐代文学研究》《唐代文学研究年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或特约编委,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李白研究会、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常务理事等。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各类专著、教材20余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与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多项,荣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主要学术研究领域有:
一、 中国古代都城文化与古代文学及相关文献研究。主持开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都城文化与古代文学及相关文献研究”。一是确立古代都城的三重定位,即统一时期、割据时期的王朝都城,与中原政权并峙的其他民族王朝都城,它们是中国古代都城及其文化的主体; 二是确立古代都城文化的三重内涵,即都城的制度思想、空间形态与文化生态。它们彼此融汇互动,构成完整的都城文化系统; 三是确立都城文化与古代文学双向互动的研究思路:古代都城的制度、空间与文化,对于古代文学的观念、主题、风格影响深远,古代作家对都城及其文化的代际书写,丰富、深化、重塑着历代都城及其文化,并内化成为都城文化传统;四是拓展研究格局:首次全景式地研究古代都城文化与古代文学发展的整体关系。围绕以上研究,近年来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等权威期刊发表《交互中的意义生成——都城与文学的双向建构及其文学史价值》等论文。这项研究拓宽了古代文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思路,对当代城市文化建设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 隋唐五代散文文体研究。一是围绕隋唐五代散文思想演绎、记述叙写、实用工具的多重属性,考察散文书写与社会体制、学术思想、文化传统、语言形式的深刻联系;二是按照“以文体结构全局,以时代贯通脉络,以作家作品深化内涵”的整体布局,尝试建构以文体为中心的隋唐五代散文发展体系,提出: 散文文体的发展,是一个在政治、文化思潮的整体推动下由功用走向审美、由尊体走向破体、由单一内容走向多元内涵的动态历史过程,最终形成审美与实用、规范与突变辩证统一的文体内涵特征。围绕以上研究,出版专著《中国散文通史·隋唐五代卷》,发表论文数篇,先后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集体)、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集体)。
三、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实践。一是创新思想观念。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做“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普及与传播”主题发言,强调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师古而不泥古,敬古而不复古,将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先进的文化教育资源。二是创新话语模式。出版高水平的传统文化学术普及著作,不断创新解读方式,以图文并茂的文本环境引导读者感受古代文学与文化的审美趣味;不断创新叙事模式,构建以人物成长为主线,以典型事件为主题,以品鉴名篇为重点的“三位一体”的叙事模式;不断创新语言风格,形成既严谨平实又轻松愉悦、雅俗共赏的学术传播语言。三是创新传播形态。参与策划央媒大型古典诗词与传统文化综艺节目,演绎古典诗词审美形态,解读古典诗词文化内涵,推动古典诗词、传统文化走进百姓日常生活。在《人民日报》《文学评论》《文史知识》发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等系列理论研讨与学术普及论文。在中华书局出版“康震讲唐宋文学家”系列丛书10种,在中华书局(香港)出版“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导读注释”丛书3种。先后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出版集团优秀畅销书奖等,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