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人物造型应用于动画人物形象设计研究

2021-06-08 09:13任风琴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人物造型画像石动画

马 筱,任风琴

(淮南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汉代四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儒家的孝道观念深入人心,“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砖瓦、画像石成为这一时期独特的工艺美术。 ”[1](P88)大量的画像砖和画像石,不仅反映了汉代特定的社会生活,而且展现了这一时期的装饰艺术风格及文化内涵。林风眠先生曾赞叹:“汉画像石是中国绘画之大宗也。汉朝的画像石应该是中国艺术的主流”[2]。 画像石艺术是当今时代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优秀艺术遗产的重要材料。

汉画像石实际上是祠堂、墓室等建筑物的装饰画,不仅在艺术表达上体现了汉代石雕装饰的杰出成就, 而且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具体内容:“用现实主义的方法,生动地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浪漫主义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汉代民众的信仰和理想追求。 ”[3](P4)从根本上说,汉代画像石艺术源于汉代独特的社会背景, 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审美观念,这对当代艺术作品的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参考意义。

一、汉画像石人物造型艺术用于动画创作的可行性

汉画像石人物造型艺术通过生动、 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汉代人特有的力量、运动和速度,形成了汉代艺术的特殊气势和古拙风格,体现了奋发昂扬的民族自信心,传递着民族文化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心理。 动画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符号,势必承担着文化传播功能, 每个鲜活有力的动漫形象,都蕴含着民族的文化精神。 创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动画形象是解决动画形象与民族本土文化结合的关键所在,其目的是树立中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用动漫方式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由来已久。 1981 年,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敦煌莫高窟257 号的壁画“鹿王本生图”作为故事改编的蓝本,大胆地尝试改变过去表达汉文化的风格,将敦煌艺术的精髓与浓郁的西方风格融合到动画中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年,他们吸收汉画像砖和石雕的造型艺术特点,创作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剪纸动画——《南郭先生》。这部影片的艺术风格古朴浑厚、典雅大气,是现代审美意识与古代优秀传统文化风格的高度融合,既有古代艺术气氛又有现代艺术气息, 是一部民族风格十分突出的佳作,带给观众很好的审美体验。 除此之外,《大闹天宫》《火童》《百鸟衣》 等动画也都是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运而生的佳作。

纵观此类优秀的动画作品,大多以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进行动画创作,并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不仅如此,《南郭先生》中的人物形象设计就是吸收了汉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艺术特点进行创作的,风格鲜明而突出。 其为汉画像石人物造型艺术用于动画创作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参照的依据,有利于进行动画角色形象民族化的设计探索。

动画业界一直提倡中国动画形象的民族化,那么坚持中国动画的民族特色,就需要努力开辟文化精神的“造梦空间”。 因此,中国原创动画作品在创作时应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形象,树立文化自信。 汉画像石艺术资源作为一种图像载体,对它进行挖掘和运用,必将为中国民族动画形象的创作发展注入更多的“营养”。

二、汉画像石艺术人物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汉画像石人物的表现方法

汉画像石人物因地而异呈现出各不相同的面貌,但在造型方面,大体可概括为写实性与幻想性两种艺术表现形式。 在汉代画像石中,为了从许多人物中突出主要人物,通常将主要人物绘制得比普通人物更为高大。 例如,东汉后期在山东省诸城县前梁台村孙崇墓像中最突出的人物孙崇 (图1),“他的身躯几乎高达殿顶, 占据了殿堂内接近一半的空间。他周围侍者的形象以及殿堂内外许多官员的形象明显矮小了很多,并且在殿堂前排列整齐的四个纵向排列的普通士卒更是形如侏儒,甚至不及孙崇前面的酒杯高大 ”[3](P58),地位所显现出来的大小具有强烈对比的感觉。 还有在楼阁人物、宴饮拜谒的众多画像中,那庞大身躯的主人形象成倍地超出常人,以突出其雍容高贵之态;那乐舞中的舞蹈女子,其腰细如束丝,长袖如匹帛翩翩展开,以显示其姿态之美;为了显示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把人物双肩和胸膛描绘得异常粗壮;还有凶悍骄猛的厥张形象, 他臂上和腿上的肌肉异常发达,两足蹬弓,双手扎弦,口中衔箭,犹如凶神恶煞,令人望而生畏。“而且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各个地区的汉画像石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各具特色”[4]。 人物刻画手法也略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以写实性手法表现的内容主要是日常生活图景和人物,如车马出行、疾驰行进的队伍、千姿百态的乐舞百戏,以及庖厨、农耕、纺织、渔牧、围捕狩猎、人仰马翻的战争等等,显然这是汉代画像石人物图像的主流。

幻想性艺术表现形式,即以人们的日常视觉形象去想象未曾见过的或根本不存在的人物或神怪,如西王母、伏羲、女娲、雷神、海神、羽人等等。 这些纷繁多样的神异形象都有相对的稳定性, 如伏羲、女娲那种人首蛇身的基本形象,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 的形貌特征等,这些千奇百怪的形象总离不开人世间与自然界具体物像的变化组合,基本上仍然符合“人”的特征。 从这个意义上讲,汉代的神怪形象仍然是写实的,亦即古希腊所谓“神人同形”。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写实性一直贯穿于汉代人物图像的始终。

写实性虽然是汉代画像石人物图像的基调,但在约三百多年的发展中还是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来看,大致表现出由粗到细的趋势,早期人物图像多为简单构图,或为绣像式(即单个人物平列),如洛阳画像砖上的武士及武氏祠山墙上的三皇五帝、伏羲、女娲等,他们一般沒有与之相关联的背景,如同线描的绣像。 另外早期人物图像刻画比较简略、概括、朴拙,甚至略显粗糙与简单。 后期人物图像则多有庞大场面,构图复杂饱满,多为场景式构图。 如山东有胡汉战争、过桥、疱厨、鼓乐、升仙、家居,四川则有盐场、耕作、酒肆等生产场面。 上述这些图像的人物刻画逐步细腻、精致、繁缛、宏大,这主要是由两个原因促成的:造型工具的日益进步与人们观察力的日益深入。

综而论之,汉代画像石人物图像的写实性特征不是一种典型的写实形式,它主要体现在局部造型而非整体组织原则中。 尤其从人物的单独造型看,他们基本上是写实的,甚至那些幻想的天神仙人也都是人类的形象。然而从画面的构图、空间、透视的比例等方面看,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方式却常常不符合写实的原则了,但这一点恰恰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造型风格,更是汉代画像石艺术的博大精深之处。

由上述内容可知,汉画像石人物图像大多采用写实性手法,即以人的视觉真实感为准,但并不拘泥于单纯的物像模拟,而是大胆运用夸张、变形手法加以创作。其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形体轮廓简洁,这与现代动画角色形象具有的幽默性、辨识度及寓意性的特点相契合,千姿百态的汉画像人物形象库为动画角色的设计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

图1 孙琮墓(上计图拓片)

(二)汉画像石中人物的构图方式

许多汉代画像石人物图像的构图以 “满” 和“均匀”为特征,此类画像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物的大小尺度是由其身份地位来决定的。 简言之,画面上中心人物的尺寸最大, 其他次要人物次之,最小的是地位最低者。在神怪图像的系列中也是如此,主神最大,次要的羽人较小。战争场面上敌人的图像亦如此,首领一般大于士卒。 画中人物大小之差可达数倍, 这种比例在视觉上能够对构图中的“满” 和“均匀”产生调节和补充,使观者的视线首先抓住要点,这种比例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当然对使用这种比例方式的更合理解释可能不是艺术而是儒学的等级制,巧妙的是伦理价值的理由与视觉表现的需要在这里得到了统一。

另外, 场景式是汉代画像石最为普遍的构图,多为人数众多的大场面。此类图像不是依“眼睛”的固定视觉去刻画每个人物的,而是上下左右都可以作为视点,即采用视点移动的方法,亦即所谓的散点透视。 当然对当时的汉代人来说,这不是一种透视方法,而是他们感受这个世界的方式,而这与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焦点透视是完全不同的。

动画中关于众多角色形象的大聚集镜头,借鉴上述汉画像人物图像常用的叠加与遮挡处理技巧,可以让众多动画角色形象有大小、远近、虚实、藏漏的变化。汉画像人物大场面的重复处理也可以用在动画镜头中,一个角色形象按一定频率多次重复出现可以强化受众对角色形象的印象,在动画中则突出了运动感。

除上述主要的构图方式之外, 汉画像石还具有焦点透视构图法、分层配置法、独立配置法等,都值得学习和借鉴, 这些都可以尝试运用到动画创作中去。

三、汉画像石人物造型与动画角色设计

(一)汉画像石人物造型的动画创作方向

学习传统文化总是要“取其精华”的,动画创作时可以选取汉代画像石人物造型中具有典型性的形象进行升华,将其与现代审美风格结合起来进行创作尝试。但是汉画像石人物造型艺术又具有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区汉画像石人物造型所蕴含的艺术精神不一样,所呈现出来的形象也各不相同,这就为动画的民族化创作提供了多种思路和方法。

1.二维动画角色与三维动画角色

汉画像石人物造型本身就是二维艺术,“因此,用二维动画形式来表现汉画像石人物造型具有先天优势。 ”[5]汉画像石人物形象的高度概括性、夸张性和线条的简练性都与动漫人物的造型要求不谋而合, 比如淮北汉画像石馆收藏的 《接官图》(图2):“图上刻着四个人,一个人身体高大,位于整个画面的中央,戴着高冠,面部含笑,他的笑采用了夸张手法,撕裂开的嘴几乎占据了脸的一大半,拱手,前一个人迎接,一个人倒水,后面跟随着一个人像是挑着担子。 ”[6]汉代艺人自然而然的抓住了人物造型的神韵,在表现画面内容的同时又对画面进了艺术加工,把人物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夸张而又特别。虽然四人的体型、动作各不相同,但人物造型的线条都非常简练。汉代艺人在摆脱自然物象对人物造型约束的基础上,仅用几下笔划就勾勒出生动的人物,将造型艺术的“简”带到了极致。“龙虎纹画像”(图3)也是如此,“用极简的线条来表现物象内在的张力,使其生动感人,活灵活现。 ”[7]艺术需要变形和夸张,汉代画像石、砖之所以能给人以震撼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它们夸张变形的视觉效果。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汉画像石人物主要以线造型,在写实的基础上,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对人物比例进行夸张和变形处理或进行简化,从而达到更高的审美愉悦。 它无论怎么变化,始终是具有中国风格的形象,一看就知道是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 就如同大家看到唯美大眼睛和Q 版的第一反应便认为它属于日本、看到比例与动作夸张化就考虑它是否来自美国一样,汉画像石人物形象也鲜明地表现出它来自中国。汉画像石人物造型的高超艺术表现手法与当代动漫角色造型设计努力追求的目标高度契合。成功的有辨识度的动漫角色基本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把握夸大人物最显著的特征,且线条简洁明了。因此,创作时可以直接选取汉画像石人物的造型在二维动画软件(以flash 为例)中进行动画制作,让静止的汉画形象通过现代的技术动起来,这并不存在很大的技术难度。 利用二维动画来表现汉画像石人物造型形象具有高度的可行性,难度也不大。

图2 接官图拓片

图3 龙虎纹画像图拓片

创作三维动漫角色形象时也可以借鉴汉画像石人物的造型, 三维动画是通过ZBrush、maya、3dmaxs 等软件进行建模、 渲染导出视频, 再通过Ae 等软件进行特效处理, 具有很强的空间感和真实性。 与二维动画相比,三维动画虽在动作的夸张上具有一定局限性, 但它的空间表达更胜一筹,不过这并不影响三维动画对汉画像石人物造型的表现。 任何以人为表现对象的视觉艺术形式,也必然是以人为范本,重在通过人本身,反映出制作者对于当时历史、社会、文化、思想、艺术、精神等范畴的理解,所以三维动画也不必拘泥于汉画像石人物高度概括的二维形象,而应该更加深入地探索其中所蕴藏的艺术精神和本质内涵。

2.写实动画角色与写意动画角色

写实性与写意性体现在汉画像石人物造型上,就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以山东和陕西地区为代表的汉画像石具有高度的写实性,这里的写实性既是指汉画像石人物造型风格的写实又是指汉画像石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写实,具有非常强烈的史学意义和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而且画面连续表现,故事性很强,很适合作为剧本和人设来创作动画,特别是以此为题材来进行历史性系列动画的创作。而河南南阳以及四川地区的汉画像石人物形象总体上更重视表现性,比较夸张和抽象,注重整体效果,具有高度的写意性,很适合作为实验动画的素材来进行创作尝试。

(二)汉画像石人物造型与动画创作的融合方式

目前汉画像的人物造型艺术还没有被广泛的运用到动画创作之中,流通在大众面前的汉画像石动画也只有一部《南郭先生》,这既是汉画像石艺术研究的缺口所在,也是研究的突破所在,没有参照,就没有局限。在进行动画创作时可以尝试多种方式进行创作,可以像《南郭先生》一样完全尝试性的借鉴,也可以把它同水墨、剪纸、木偶等结合起来,或运用汉画像石人物形象直接进行创作,只有不断地尝试,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换个方向思考,汉画像石中的人物形象皆着汉代服饰,具有鲜明的汉民族特色。那也可以把汉代服饰换成其他民族的特色服饰,如瑶族、维吾尔族等,展示中华民族中其他民族的文化。 不仅如此,还能以汉画像石中独特的人物造型为基础,吸收日本、欧美等动画人物形象中优秀的部分,将其糅合在一起,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角色造型。下面以水墨风格和剪纸风格为例来探索如何将汉画像石优美的人物造型融合到动画创作中。

1.汉画像石人物与水墨风格动画角色

所谓水墨风格动画指的是在创作动画的过程中将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制作中来。汉画像石人物形象与中国水墨画的结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的大胆的设想:不拘泥于汉画像石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仅吸收其精炼的线条造型,用中国画传统的水墨上色方法为动画人物施加色彩,使其鲜活。 在这样的人物形象设计风格的基础上,背景样式则选取汉代石刻二维平面分层的构图形式使画面整体统一而又富有特色。 并且,将汉画像石人物形象与中国传统水墨风格结合的这一想法不是凭空捏造的,它有其现实依据。 汉画像石人物形象由于汉代工具、材料等的限制,大多无法精致细巧的刻画,主要是抓住人物动势进行简练的概括,而中国水墨画则是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二者从某方面来说具有一定的共性。 因此,汉画像石人物形象与中国传统水墨风格的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能性, 从理论上来说,它是切实可行的。

如果一部动画片的造型采用汉画像石的石刻物象风格,色彩上采用中国水墨画风格,那么它就同时具备了形态美和意境美。

图4 《南郭先生》三百人演奏竽的场景

图5 《南郭先生》齐王去世的场景

2.汉画像石人物与剪纸风格动画角色

所谓剪纸指的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的民间艺术。剪纸风格动画就是运用剪纸艺术特色进行动画创作的一种方式。汉画像石人物本身就是一种概括性的形象,其雕刻手法与剪纸艺术有相似之处,如汉画像石的阴线刻手法与剪纸镂空手法相似,本质上都是一种平面雕镂艺术,二者在呈现效果方面也略同,将汉画像石人物形象与剪纸风格结合来进行动画创作同样是以他们之间的共性为基础所进行的一个创作方式。剪纸风格的作品创作过程中,需注意角色人物与场景的构图设计是极为重要的一步。 它不仅能够影响作品的视觉效果,还会影响观众并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还可以使作品具有艺术感和想象力,渲染出氛围。在《南郭先生》这部动画中,多次运用汉画像石人物构图方式中的等距离散点透视构图法来表现人物场面的恢弘。 如三百人演奏竽的场景(图4),自上而下均分为三排,每排人数相等,人与人之间上下左右的距离大致相等,每个人的大小基本相等,均匀排列在画面中,以显示场面之宏大,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又如齐王去世的场景(图5),众人皆着缟素,地面上每个人之间的距离、大小和姿势基本相同,台阶上也是如此,画面严肃而整齐,显示出整个人物场面的恢弘。

此外,创作时可以如同《南郭先生》那样直接借鉴汉画像石的人物造型,用剪纸的艺术手段和动画创作方式让汉画像石中的故事动起来,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这不仅是探索汉画像石人物造型艺术与动画创作的一个过程,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汉画像石画面所蕴含的意蕴,更加熟练地掌握其人物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宝贵的艺术财富。

四、结语

汉代画像石人物图像突破了西周以来造型艺术上的许多模式的束缚,采用现实主义的写实作风与夸张技巧,充分体现了它的时代特色,成为人类早期艺术的典范式作品,其形式和精神内涵值得后世学习和借鉴。通过对汉画像石人物造型和动画创作的研究阐明了汉画像石人物造型用于动画角色形象设计的可行性,对汉画像石艺术表现方式作了深入研究,直观感受到汉代画像石文化的精美与特色并为之震撼,把汉画像石人物造型艺术运用到动画创作中的想法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继承与创新,也是对中国动画如何走民族风格之路新的方向与想法的一次尝试。

猜你喜欢
人物造型画像石动画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做个动画给你看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动画发展史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山西面塑人物造型动态概括法
我的动画梦
苗家织女(123cm×122cm)
Toy store stops selling drug—dealer do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