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锋
摘 要:随着应试教育迈向素质教育改革的脚步,我国各级学校也逐步提高了对德育课程的重视程度。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教会学生琴棋书画,而是以育人为前提,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培养方向来教育学生,所以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是第一位的。因此,能够引领学生德育发展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越来越重要。鉴于此,本文就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率做相关探究,给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4-011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4.056
一、意识上提高重视程度
(一)校方与教师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校方与教师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副科看待,意识上对该课程存在看轻的问题,所以不会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教学效率自然难以提高。在教育教学中,思想意识上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根本原因,校方与教师的重视程度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和家长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如果不能增强意识,转变态度,那么教师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做再多的改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再高也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所以,要提高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就必须首先从根本上改变校方与教师对该课程的看法,要将其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第一阵地去对待,提高重视程度,用与其他学科同等的重视程度看待道德与法治课程。
(二)学生
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教师与学生,那么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看法也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对该课程不以为意,没有兴趣去主动学习,即使教师与校方的意识有所改变,教学质量也只能得到有限的提高。学生看似是教学活动中的从属者,其实不然,学生是教学活动和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所做的努力能够被学生接受多少,质量高低。如果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以为意,没有兴趣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时间就不会较多地被用于该课程中,教学质量也就难以提升。
要改变学生对于某个课程的看法方法有很多,一是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二是增加该课程在所有课程评价机制中的占比,以此作为奖励机制,促使学生重视该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模式改进和教学方法创新下文会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而增加最终成绩评价机制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占比是完全可行的。
(三)家长
父母的思想和家庭氛围对于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也就是说,家长要长期树立一种重视学生德育,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在家庭的长期影响下让学生形成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
二、教学模式改进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主意识已经萌芽并且有所發展,但是其个人能力有限,这样的矛盾之下,学生较为叛逆,心理状态不够稳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采用比较强硬的手段逼迫学生学习的话会适得其反。介于上述情况,首先,教师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使其自主意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对学生做得好的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用心理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教师注意不要以居高临下的态度与学生相处,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以朋友的身份关注学生内心动态,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改正不足。这样处理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配合默契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建设良好课堂氛围
作为一个重在理论讲授的课程,道德与法治课堂通常会有些枯燥无味,如果再加上教师的强势与古板,这样的课堂氛围很难对提高教学效率有所帮助,甚至会使学生厌恶该课程,产生对本课程的厌学情绪,最终会使教师和学生与教学效率提高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要建设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课堂秩序好。课堂不是市场,即使要建设轻松愉悦的课堂,其首要的要求都是要有好的课堂秩序。好的课堂秩序可以让学生重视该课程,改变散漫、消极的态度和习惯。2.以例子佐证理论。要解决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问题,吸引学生兴趣,就需要教师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用生动的生活例子来佐证。3.教师自我改变。教师教学时强势的态度、古板的观念都是使课堂氛围凝滞呆板的原因,教师在这些方面的改变,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革课程评价机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机制显然是不够完善的,其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第一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成绩在总体的课程评价成绩中占比较低,导致教学各方不重视该课程。第二是评价内容单一化,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容易导致学生在考试中的“言”与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不一致。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机制改革需要分两步进行:
1.提高评价成绩占比。增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成绩在总的学科评价成绩中的占比,以成绩要求促使学生认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2.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学生实践能力、情感成熟程度及思维方式等因素作为补充项目加入该课程的最终评价。避免单一化考试成绩评价造成的学生口不对心,言行不一的情况。
三、教学方法创新
(一)探究性学习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需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教学中所涉及的理论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深度挖掘教学内容,寻找合适的探究点,设置符合学生思维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师在设置相关问题时要注意:首先问题设置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心理成熟程度,避免学生过早地接触一些不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知识或理论。其次教师设置问题是供教学探讨,所以问题要避免倾向性严重的表述,以免学生思维单一化。最后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如设置的问题超越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那么在表述问题时教师需要对问题情境加以描述,以便学生理解。
(二)辩论性教学
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偏文科类和理论性,根据这种独特的学科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具有争议性和矛盾点的观点为主题促使学生针对这一主题进行辩论。辩论式的课堂教学新颖,能够使学生高度关注课堂,及时思考问题,但辩论教学不是现在才出现,早在千年前的古希腊及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辩论教学,但是现在的辩论教学有现代人的特色。
首先,辩论教学可以与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结合,小组共同探讨同一问题,同时对外辩论,对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很有帮助。其次,教师要在课堂上出现辩论势头时及时加以引导,在不打压学生的辩论热情的前提下组织好课堂秩序。最后,学生对站在自己对立面的观点要学会理解与包容,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争取他人的成果为我所欣赏,为我所运用,当然教师在这一点上要做好引导。
(三)实践性教学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多的是与学生德育工作相关的内容,所以该课程不仅要有理论知识学习,还要进行一定的实践学习,所谓的实践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就要反过来运用到生活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课程理论知识都停留在了解、记忆的学习阶段,只有实践性学习能将理论知识推入到实践运用的阶段。学以致用,学是为用,学而不用则理论总会被遗忘,只有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才能做到学而不忘。但是生活实际与理论知识总是有差别的,所以教师在开展实践性教学前首先要为学生讲解清楚这一点,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其次教师在实践性教学中要“退居二线”,将舞台留给学生,让学生放手去做,自己只承担学生有困惑时的引导工作和学生完成实践时的评价工作,避免学生依赖心理过强。最后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避免学生在课程实践时受到伤害或发生意外。
四、教学不离生活
(一)教师讲授联系实际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教材理论为基础进行讲授,但是单纯理论的讲授空洞乏味,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不易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向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以随处可见的生活实际联系教学理论,使学生理解程度提高,并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产生情感共鸣。此外,由于现代社会信息大爆炸,学生能够获得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渠道增多,教师将这些内容与教学理论相结合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接收正面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
(二)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教师与学校方面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首先,学生可以参加的社会实践有参观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在相关活动中实践自己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校方也可以组织集体性的参观活动,这在学生获取生活经验方面有所助益,能够帮助学生将课程理论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学生完成社会实践时,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撰写一定数目的实践报告或心得体会,帮助学生总结社会经验,得到自身感悟,提高其感受能力、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
五、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的兴起,学生德育工作走进大众视野,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前沿阵地,道德与法治课程也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多年积弊非一日能改,想要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率,还须走很长的路。首先要从根本的思想上解决问题,要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受重视程度,树立起要学好道德与法治的观念。其次要从表面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改革创新,让学生拥有想学好道德与法治的心理。最后在理论知识的运用中使教师与学生看到学好该课程的成果。走完这三步,道德与法治的教學效率就能够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吴佳佳.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7).
[2] 韦乂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4).
[3]臧柳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评价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新课程(中学),2017(10).
[责任编辑 李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