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清
“德为才之帅”,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思想文化的撞击背景下,思想文化建设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初中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树人更具必要性和紧迫性。而历史作为人文社会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具有特别的导向作用,可以将爱国主义价值观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为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民族复兴大任的国家发展需求的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培育爱国主义教育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不仅是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更是一种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当今世界多元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激流中,必须把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德育的重要任务。
初中阶段是人生观从萌芽开始形成但极为不稳定的重要时期,是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他们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到未来的素质,所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爱国主义价值观显得尤其重要,也是历史教师职责所在。
二、培育途径的多样性与成效性
1.设计教学立意,联系现实,渗透教育
杜威在《德育原理》中反复提及“道德的目的是各科目教学的共同和首要的目的。”八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囊括了十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每堂课的教学,时刻以此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学史立志,崇德向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把历史事实联系到社会生活,便能使学生受到启发,这样的教学就成为德育的重要组成环节了”。如《中国共产党诞生》一课,以“寻初心”为主题,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体现党中央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体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疫情有效控制最重要的原因,将历史事实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使学生从现实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通过历史课堂上好党课,加强党史教育,在学生心里播下爱党爱国的种子,从而实现爱国主义价值观在历史课堂落地生根。
2.传播优秀文化,合作探究,强化教育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以它作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如《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这节课中的每一子目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素材。学习明朝长城引导学生寻找视频、图片、材料等全面了解长城,通过直播视频、学生代表导游解说,感受长城的雄伟壮丽、气势恢宏,它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更被誉为“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合作探究“长城为什么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等问题,认识长城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奋智慧、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因而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厚重的历史文化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利用课程资源,打破时空,深化教育
“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充分利用,是历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融合,可以使学生接受到大量与历史教育相关的音像、动画等材料,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还原历史过程,再现历史原貌,使学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多渠道、多视角观察,突破时空局限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如讲授《抗美援朝》一课,学习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英雄人物事迹时,让学生深情地朗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70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老一辈革命家为维护正义、捍卫世界和平、保卫新生共和国所建立的不朽功勛;70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谱写了气壮山河英雄赞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以及所有为这场战争作出贡献的人们;70年来,始终没有忘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朗诵中让学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产生无比崇敬之情。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爱国主义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今后教学中仍需要不断地实践探索。正确的价值观的培育需要长时间慢慢渗透,因此培育中学生爱国主义的价值观不能急于求成,必须长期坚持,使之潜移默化。教师应让历史课堂成为培育爱国主义的主阵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化并转化为行动,逐步成长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