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俊玲 马速敏
摘 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心理敏感时期,新媒体网络事件的传播会引发心理危机,从而对大学生心理成长产生负面影响,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研究首先分析了网络心理危机的类型与危害,进而分析网络心理危机产生的影响因素,并从预防、保障与反馈层面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网络心理危机; 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4-161-002
心理危机是指人们在面对自然或者社会的突发事件时,自身心理机能无法承受所导致的情绪失控和心理状态失衡的危机现象。当前,大学生群体学业压力较大,就业竞争激烈,其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挑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困扰和心理危机。新媒体时代,多元化的思想和价值观通过互联网媒体广泛传播。大学生正处于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非常容易受网络环境的干扰,因此大量且复杂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冲击[1]。
由于缺乏一定的價值指引、道德约束和情感支撑,大学生难以对信息进行有效的辨别,特别是网络游戏和不健康信息可能引发严重的网络心理危机,影响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良好校园氛围的营造。因此,开展网络心理危机干预在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危机干预可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在面临心理压力和危机时可以找寻心理疏导。
一、网络心理危机的类型与危害
网络心理危机是指通过网络诱发的危机事件或者某种心理问题,使得个体所引起的心理危机状态。网络心理危机主要与自身心理认知、父母教养方式、个人成长经历有着重要的联系。
(一)网络心理危机的类型
基于引起心理危机的事件特征维度,网络心理危机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因经济原因引发的心理危机。网络在使沟通分享更加便捷的同时,也使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家庭的贫富差距,这给部分大学生群体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有的大学生由于网络游戏充值、网络诈骗以及网贷行为等原因导致经济困难,由此产生心理危机。
二是因情感原因引发的心理危机。这主要体现在社会化媒体的网络交友中,一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性格较为内向,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实的大学生活,容易把个人情感寄托于网络世界。但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网络的情感联系较为淡薄,当大学生在网络上投入太多情感,把网络的人际交往当成个人主要的感情支柱,极易产生由于情感波动和挫折带来的心理危机事件。例如近几年发生在高校的网恋诈骗、情感操控等事件。
三是因网络极端内容引发的心理危机。网络内容中存在大量的不良信息,其中包括色情、暴力以及极端恶性事件等,这些内容都可能成为刺激物。在不良信息的诱导下,大学生迷失自我,出现认知偏差,产生心理与行为的失调,甚至导致严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网络心理危机的危害
网络心理危机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对于个体而言,既会严重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产生焦虑、紧张、绝望、悲伤等不良情绪,又会对大学生的学业和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有的大学生因无法承受心理压力而成绩下降,甚至无法完成学业而退学。对于群体而言,整个学校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系统,学生是其中的一个主体和环节,一个环节的混乱势必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大学生是学校中的主要群体代表,在学校中活动相对密集,加之网络的便捷,促使个体心理危机事件快速传播,导致整个群体情绪波动和心理变化,影响学校日常工作开展,诱发校园安全隐患。
对于社会而言,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网络心理危机将会污染大学生的社会环境,不仅影响家庭关系的和谐和生活品质,还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由严重心理疾病导致的大学生自杀与自伤行为是当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和挑战。自杀行为危及个体的生命,一旦发生难以挽回,而且有自杀意向和行为的群体本就比一般的群体更加特殊,他们在应对心理压力和危机时,求助意愿通常较低,难以及时发现和有效干预。
二、网络心理危机产生的影响因素
网络心理危机的产生既有外源性因素,也有个体的心理因素。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认知
危机事件对学生的影响需要通过个人对危机事件的反应作为中介,学生的认知能力是主要因素。当大学生自身认知能力较强,认知方式合理,能够有效甄别网络信息,就可以减少网络给自身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当然,学生应对危机的方式与家庭教育和成长经验有关,若其应对方式合乎逻辑,解决心理问题的概率将大大提高。部分学生由于认知能力低下、人格发展水平滞后等原因,导致无法正确地认识危机,看不到危机背后的本质,在应对危机时运用较为刻板单一的方式,难以顺利解决危机,实现身心平衡。
(二)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是指在自身社会网络中能为自身所利用的支援和帮助,主要包括家庭支持、朋辈支持和其他支持,这是大学生应对网络心理危机的重要资源。面对网络心理危机,可以根据关系网来链接合适的资源,增强归属感、认同感、安全感。因此,当大学生个体在面临危机时,社会支持会大大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调节大学生的情绪,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大学生也是经过社会化的“社会人”,当其社会支持越丰富,资源链接就越广越紧密,就能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和危机。相反,如果大学生在社会中的支持较少,面对心理危机事件时就越难应对,从而加剧其不良情绪,甚至导致心理危机。
(三)个体性格特征
危机人格理论认为心理危机还受个体的人格特征的影响。有的大学生性格偏外向,善于与人交际,在面对心理危机时,自我救助意愿强烈。当发现自身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不能解决问题时,会主动寻求其他人的帮助,会更容易接受到及时的心理辅导和援助。还有的大学生性格偏内向,情绪较为敏感和封闭,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在其产生网络心理危机时更难有效地进行自我救助和获得支持,更具有危机的隐蔽性。因此,心理干预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个体的性格特征与危机干预的配合度直接相关。
三、网络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
网络心理危机属于心理危机的一种,心理危机的发生路径主要是:首先个体接受刺激物,接着发生不良认知和应激反应,当个体发现习惯化策略无法解决时就会产生心理危机。根据心理危机发生路径的环节可以分别进行相应的措施,使得整个心理危机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解决。
(一)预防策略
预防可以从源头遏制心理危机产生,是心理危机干预的关键一环。在预防工作中,强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其独立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最本质的任务。首先,开展网络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通过讲座、知识竞赛等方式,传授应对心理危机事件的经验,丰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知识。其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库。通过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和心理风险评估,提前了解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对心理危机风险较高的同学进行及时的观察和心理疏导。再次,进行大学生心理韧性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使大学生不因网络的负面事件而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最后,重视教师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培训,优化心理干预教师队伍的结构和质量。
(二)保障策略
尽管各高校越来越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相应的制度建设却存在着滞后和不健全的现象,使得心理危机干预不能进一步走向专业化和规范化。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过程中,健全的制度可以指导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具体实施,促进心理危机的顺利解决。因此,高校应建立健全以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贯穿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从制度的健全上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校氛围,让大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提升心理健康意识和求助意识,降低心理危机产生的隐蔽性,使危机中的大学生及时获得支持和帮助。
(三)反饋与跟踪策略
反馈是指对于事情状态或者发生的变化给予的回应与作用,跟踪是指追踪某一事情发展的轨迹与态势。在网络心理危机的干预中,反馈和跟踪两者间有互补作用,可以进一步巩固心理危机干预的结果,促进大学生保持心态平衡。当前,网络心理危机干预的核心措施基本建立,但值得关注的是心理危机产生的影响很有可能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因此要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危机干预的每一个阶段的情况进行反馈,对干预过程与结果进行阶段性评估和整体评估。同时要对有过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跟踪回访,询问近期状况,做好记录,有效预防学生网络心理危机的再次发生。
在新媒体的不断演变和冲击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危机在当前社会日益成为焦点,关系着大学生群体、家庭、学校、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引发大学生网络心理危机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学生自身认知能力、社会支持网络和个人的性格特征。在网络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高校应把预防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以相应的制度建设为保障,注重结果反馈和跟踪措施。高校网络心理危机的干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在发展中不断改进,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务,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
本研究是“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韧性的研究”(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题项目,编号:2019SJB03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永慧.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伦理困境与应对策略研究[C]//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上海交通大学,2015
[2]张鹏程,陈宁.大学生网络心理危机的类型、机制与干预[J]当代青年研究,2018,000(001):124-128
[3]陈新星.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J]思想教育研究,2014,000(011):104-106
[4]田喜.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路径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D]
[5]林洁.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整合模式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企业版,2010,000(011):P.169-171
[6]付珍.心理危机预防: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研究[D]
[7]蔡曙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N]光明日报,2006年
[8]谭海涛,牛宏伟,李鑫,等.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
[9]王婷.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与路径[J]湖北农机化,2019,000(014):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