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师者的谦逊与勤勉

2021-06-07 15:27王玲玲
中国德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师者老师教育

不封闭的谦逊是跨过过去优秀的自己,塑造更多可能性的自己。求索的勤勉是让读书、思考、看世界成为教师的常态生活。唯有教师的自我成长,才能用丰盈的灵魂观照学生,用有知有趣的课堂引导学生。为增长见识感到喜悦,为获得新知感到振奋,应该是师生共享的快乐。

教师,是一种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在社会中属于知识分子群体。所以,教师的职业倦怠常会呈现出两种极端的个性表现。一是老生常谈、吝于付出,恍惚中等退休;二是自视清高、骄狂不安,抱怨中懈怠。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师者,谦逊为德,勤勉为行,才能在自身不断成长的基础上,履行好教育学生的职责。

一、不骄狂的谦逊,永葆深情的勤勉

网络上流行两句话:“相爱容易相处难”“因陌生而相聚,因熟悉而分离”,拿来形容教师职业也是非常恰当的—每一个自愿做老师的人,都曾经是怀揣梦想,愿意付出的,然而,相遇时有多美好的想象,可能相处后就有多辛酸的失望。不过,这失望,谦逊可调理、勤勉可治愈。

孺子可教的欣喜会有,可是也总会遇上说了很多次依然会犯错的学生,更严重的是遇到屡教不改还态度恶劣、顶撞老师,甚至口出污言秽语的学生。被伤害的老师,失望、愤怒之余,也拿起了“长矛”对准学生。所以,老师们最常抨击的教育名言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再多教几届,渐渐地连这灵魂追问也只是例行公事罢了,渐渐地连冲突也不会发生了。此时,世故扼杀了深情,师者也忽略了自己灵魂的啸叫。但是,冷静之后、夜深静思时,为人师者终究会发现:比起令人讨厌的孩子来到你的教室,成为令人讨厌的人离开你的教室,才是最深的不安和恐惧。

这种对教育效能失望的背后,其实常常有一条这样的逻辑:我是为你好,你怎么能不受教呢?这看似理直气壮的逻辑里,教师把自己神化为高高在上的“救世主”,过分急切地想要展示自己的能力神威,把学生弱化为低眉顺眼的服从者,把征服学生变成自己的勋章。一旦学生超出老师预设的跑道,老师便会呈现出施予者的傲慢,师生间对抗的恶性循环就启动了。其结果是都受到了伤害,没有赢家。

虽然师生有异,可是,教育不是功利,也不是拯救,而是发现自我。而且,有主动权的并不是老师,而是学生,即使他自己放弃自己,老师也没有任何理由放弃来到你面前的孩子。孩子的叛逆也是走向独立与成长的契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除了面对让人头疼的学生,常态工作的繁杂,各种评比、排名的严苛,更是会让教师在攀比中迷失初心,仿佛只有教出优秀的学生、获得各种荣誉才是教育工作的意义。然而,更多的教师群体面向的是普通学生,荣誉的竞争也是“僧多粥少”。攀比背后的得意或者失意,都是轻狂的浮躁。忙着捡起“最大的稻穗”的人,常常会两手空空。教师更应该是稻田的守望者,让每一颗麦苗都有成长的可能性。教师的最大收获是获得学生们的肯定和尊敬,这是无证书的荣耀。

随着职业年龄的推进,师者的修行过程也会发生变化:从最初对立的骄狂变成了后来无可奈何的麻木世故,但只有对教育热情不减的人,才会顿悟到谦逊的、只问耕耘的境界—丢掉架子、放低身份,成为一个普通的陪伴者。有回报当然很好,没有或者很少回报,也不必急躁,每个孩子的自我发现是不一样的,长久的陪伴、等待与付出就好了。

二、不封闭的谦逊,求索新知的勤勉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永远充满希望。”每年九月开学典礼上新生的脸、每天雷打不动的工作节奏,教师工作是新鲜与照旧并存的。

教师职业的倦怠是从“吃老本儿”、不学习开始的。面对如火如荼的新教改、新课改,似有慧眼看透本质地抱怨“瞎折腾!万变不离其宗!”;对于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学技术,倚老卖老地说一句“老了学不动了”,就心安理得地对别人的成果践行拿来主义,还要批斥一句“换汤不换药”;对于自己所授学科的新知、正在发生变化的世界,还试图“以不变应万变”……过分相信自己已习得的知识与能力的自负,是多么自以为是的狂傲,是多么无知的故步自封。《天堂电影院》里有句台词:“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世界。”可是,教师的世界连着学生的世界,教师有责任先去叩响新世界的大门。

谦逊才能带来开放的学习,更好地铸造我们的学科教学,尤其是对于文科教师。因为文科知识不单纯是学术、理论问题,常常带有意识形态的导向性、带有培植美德的目标、带有复杂的现实观照。哲学家罗素在评价美国的《公民学》时,这样说道:“这门课要比其他课程的教学更易使得学生误入歧途。它向学生们照本宣讲公众事物该如何处理,谨慎地避开公众事物实际上处理的事情。其结果是学生们长大发现真实情况后,往往会变得十分愤世嫉俗,从而失去所有的公众理想。”比如我们的思政课教师,倘若没有谦逊的品性、求知的欲望,就会出现自以为是的照本宣科。是非的无趣、单调讲授,是无法启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愿望的,也无法培植起学生的正气与美德。

不封闭的谦逊是跨过过去优秀的自己,塑造更多可能性的自己。求索的勤勉是让读书、思考、看世界成为教师的常态生活。唯有教师的自我成长,才能用丰盈的灵魂观照学生,用有知有趣的课堂引导学生。为增长见识感到喜悦,为获得新知感到振奋,应该是师生共享的快乐。

三、不专断的谦逊,付出共情的勤勉

教师面对学生,常常是一个评价者。而任教久的教师,在评价学生上更容易陷入先验主义的专断,往往会歪曲学生的真实面目。

有些教师坚持认为当今的学生不如他们那一代人,或者不如自己早些年教过的学生。这种论调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尽管现在的学生生活在网络发达的时代,家庭关系可能也和过去相比发生了变化。但是,遗传因素不会急剧倒退,时代的发展、人们素质的提高、对教育的重视,也使得现在的“00后”“10后”在智力、知识储备、爱好才艺及文明礼貌方面有很多让人惊喜的表现。至于那些被有些老师抨击的学生心理素质差、不思进取等问题,被严重夸大了,似乎这些夸张性的描述使得老师显得更加高明、高贵似的。责备当事人是惯有的防卫手段,而且这些陈词滥调减轻了解决学生问题的责任。归咎于学生、社会,陷入自怜,不过是隐藏自己的无能、混日子的借口罢了。

年龄本身的代沟并不会造成教师和学生的分离,可是教师的偏执与专断,会阻断教师和学生平等沟通的可能。如果学生们不能向教师呈现出他们鲜活的生命力,教师只能感受到沉闷和被动时,那可能意味着教师用自己的权威、用喋喋不休的可怕语言,造成了学生心中的恐惧。对于学生来说,丢失了发言权,也会随之丢失自己的责任。教师抱怨的学生样子,很多时候是教师一手造成的。教师们似乎能轻易看穿学生的平庸、否认他们的能力,却看不见他们的焦虑、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教师教了两、三届就觉得自己有经验了,自负地以为自己可以火眼金睛看透各种学生了。这恰恰会陷入偏见中,有时候会错误地解读学生发出的信号,比如学生的嬉皮笑脸、不恭敬、眼泪等。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外在的表现只是冰山一角,真实的内心是那隱藏在水下的部分。失去了谦逊之心,就会被外在表现误导,远离真实状况的认知,无法和学生获得共情。心理医生也会被偏见左右、被表面征象误导,普通教师怎么能不对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更审慎呢?教师必须要放下偏见,不自私、不专断地评价学生。这需要的是真正地尊重学生的独立个体,关注、关心学生的成长背景,宽容他们犯错和改正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教师温暖的注视里获得心灵的健康成长,才能自己获得找寻幸福的能力。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教师只要把自己的身份放平,谦逊、耐心、不计较地和学生同行,就会有职业的幸福感;把外部世界和自我世界放平,求知若渴、虚心若愚,就会有“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把自己的专断和偏见丢掉,与学生共情,就会培养出有拥有幸福能力的学生。

谦逊是教师德性的修炼,勤勉是教师行动的持续投入;谦逊是如沐春风的平和自在,勤勉是只争朝夕的付出和努力。教师的职业生涯大概三十年左右,教师只有反思和修行,才能成就学生的健康成长。

【王玲玲,广东省东莞市第四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孙格格

猜你喜欢
师者老师教育
师者,值得人间敬爱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老师,节日快乐!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老师的见面礼
师者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