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护理在脑梗死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21-06-07 00:53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营养液脑梗死营养

葛 琼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安徽蚌埠 233000

吞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患者无法正常咀嚼、吞咽食物,影响其正常进食,导致营养、能量摄取不足[1]。相关研究指出[2],营养和能量的供给,关系到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恢复效果。一旦出现营养供给不足的情况,患者则会出现免疫功能下降,不利于神经功能损伤的修复。因此,肠内营养支持是脑梗死患者治疗的重要环节,在增强免疫功能和改善机体营养和代谢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同时有于加快受损细胞的恢复,对于改善预后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期间,会受到风险因素的影响。为了减少风险因素的干扰,获得更好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效果,需要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给予其精准护理,达到提升依从性、预防疾病、管理症状的目的[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期间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9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选取接受精准护理的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①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参考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对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因吞咽功能障碍,经口进食困难,符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适应证。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疾病;②感染;③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5]。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60~83岁,平均(64.73±4.06)岁,病程3个月至1年,平均(6.23±1.16)个月;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61~85岁,平均(65.04±4.13)岁,病程3个月至1年,平均(6.05±1.04)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评估脑梗死患者的营养状况,并考虑到患者的胃肠吸收能力,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制剂,按照相关流程,有序的展开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选择鼻胃途径给予营养。治疗期间,密切关注胃肠道反应、反流、误吸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时、有效的予以处理。

观察组(精准护理):①个性化护理。从脑梗死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营养评估、胃肠功能检查结果,制订个体化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方案,实施精准护理,精细化的展开各项治疗操作。根据患者的营养状态,对于治疗期间的营养需求量进行估算,进而提供适量的肠内营养剂。采取管饲的方式,24 h均匀连续输注营养液。在输注营养液的过程中,开始按照40~60 ml/h的速度输注,并逐渐提升至120~150 ml/h。在部分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治疗中,可以适当降低初始的输注速度,控制在20~30 ml/h。营养液的温度应该控制在38~40 ℃左右,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对于不能耐受的患者,需要及时停止肠内营养治疗。②管道管理。应用于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导管和营养液容器,需要每日更换一次。输注后使用温开水进行冲洗,防止导管堵塞,并予以灭菌处理。妥善固定导管,并定时进行检查,避免出现移位、脱管等情况。③心理护理。在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前,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讲解,说明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目的、操作方法以及预期效果,让患者及其家属认识到肠内营养支持对于脑梗死患者治疗康复的积极影响。正式展开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前,必须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能够保持平稳的心态,并做好心理准备,可以尽快的适应。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护理人员能够做出具体的解释,减少患者的担忧和顾虑,增加其对于肠内营养支持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①不良反应。观察脑梗死患者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发生腹泻、呕吐、腹胀的患者比例[6]。②治疗效果。评价两组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效果,分为优(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营养状况恢复正常)、良(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差(临床症状和营养状况均未明显改善)3个标准,统计治疗效果优良的患者比例,治疗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7]。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脑梗死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患者会出现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在狭窄、闭塞的脑血管,血流较为缓滞,导致局部脑组织处于缺氧、缺血的状态,进而发生病变、损伤,损害其神经系统功能,产生多种并发症[8]。脑梗死所致神经功能缺损,往往会影响患者正常的肢体运动、认知、吞咽功能,成为妨碍患者治疗恢复的主要因素,并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形成功能障碍。脑梗死患者发生吞咽功能障碍,主要与其神经功能受损有关。患者由于无法经口进食,营养的摄取受到阻碍,导致营养供给不足,对于其治疗恢复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9]。为了恢复脑梗死患者的正常营养摄取,则需要采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方式,可以利用管饲的方式,通过消化道,将营养物质输送至患者体内,满足机体对于营养的需求[10]。脑梗死患者营养状态的良好改善,对于提高免疫力、纠正代谢异常有着积极的影响, 进而促进其病情康复,有助于加快其康复进程[11]。

为了获得更好的肠内营养治疗效果,需要做好治疗期间的护理工作,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展开精准护理,减少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期间的安全风险,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12]。从脑梗死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精准护理。根据患者的营养状态及胃肠功能,制订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方案,明确患者的营养需求量,给予其所需的营养[13]。治疗期间,加强对输注速度、营养液温度的调节和控制,保障患者可以耐受。加强对导管和营养液容器的管理,保障导管通畅,预防堵塞、移位、脱出等情况的发生[14]。另外,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提高患者对于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认知,减少患者的担忧和顾虑,增加其对于病情康复的信心,并为营养支持治疗做好充分的准备,便于治疗工作安全、顺利的开展。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精准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提示精准护理的实施对于提升脑梗死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效果的积极影响。在朱俞彤等[15]的临床研究中,98例脑梗死患者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过程中,实施精准护理(观察组49例)、常规护理(对照组49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7.76%,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充分验证本研究的结论,凸显了精准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优势。本研究同样存在局限性,由于脑梗死患者的样本量较少,同时受到随访时间的限制,并不能完全反映出精准护理和常规护理的优势和不足,仍需要扩大样本量和延长研究时间,更加深入的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精准护理在脑梗死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营养支持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良好康复。

猜你喜欢
营养液脑梗死营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CELSS中营养液循环利用应用实例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不同营养液对香榧幼苗生长的影响
无土栽培营养液自给系统设计
蔬菜与营养
食用菌追肥谨记“两适两要”
更多的奶酪,更多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