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华 吴志华
1.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工人医院药剂科,广西梧州 54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急诊科,广西梧州 543000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上消化道系统疾病之一,其中以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最为常见,患者主要表现为中上腹部不同程度的钝痛、灼痛,早期腹痛症状较轻且可耐受,但随着病情进展、溃疡面积扩大等导致疼痛加剧,并且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或消化道穿孔等不良结局,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1]。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主要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并不汹涌,因此临床多采用药物疗法控制上消化道出血,配合消化性溃疡的积极治疗可实现控制病情与彻底治愈的目的,但不同药物治疗方案或剂量差异可能在消化性溃疡治疗效果、安全性以及预后结局方面存在不同的差异[2]。本研究通过对80例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剂量艾司奥美拉唑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入的80例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2~69岁,平均(45.8±10.6)岁,原发病因明确胃溃疡25例,十二指肠溃疡15例,消化性溃疡病程时间(2.5±0.5)年,存在既往上消化道出血病史8例,Forrest分级未Ⅰa级13例,Ⅰb级15例,Ⅱa级12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0~65岁,平均(45.1±9.8)岁,原发病因明确胃溃疡24例,十二指肠溃疡16例,消化性溃疡病程时间(2.9±1.2)年,存在既往上消化道出血病史10例,Forrest分级未Ⅰa级14例,Ⅰb级15例,Ⅱa级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纳入标准:明确诊断消化性溃疡,出血24 h内电子胃镜检查可见溃疡形成且伴有渗血等活动性出血征象。
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系统疾病;原发性凝血功能障碍;合并恶性肿瘤;药物过敏;精神疾病。
所有患者收治入院后禁食,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尿量水平,根据病情予以常规补液、抗炎、输血等,予以100 μg醋酸奥曲肽注射液(江苏奥赛康药业,国药准字H20090291)混合2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推注治疗。对照组予以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阿斯利康制药,国药准字H20093314)80 mg静脉注射以及8 mg/h静脉持续泵入,连续维持治疗72 h。观察组则采用80 mg艾司奥美拉唑静脉注射及40 mg静脉滴注,每12 h治疗1次,连续维持治疗72 h。治疗期间需留置胃管观察引流液性质,评估是否存在持续性出血。两组患者每12 h复查血常规,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必要时输血维持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对于二次出血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内镜下止血或转外科手术止血治疗。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上消化道出血量、输血量、止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采用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制定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5)》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效果[3],显效为治疗72 h时成功止血,连续两次大便潜血实验阴性,并且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镜检溃疡面消失,有效则为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黑便、吐血次数明显减少,镜检溃疡面积减少≥50%,大便潜血实验由阳性转为弱阳性,无效则为未达到上述治疗指征。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采集患者治疗前及出院时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平均出血量、输血量、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s)
组别 n出血量(ml)输血量(U)止血时间(h)住院时间(d)观察组40408.95±52.971.51±1.25 18.05±6.06 4.20±1.00对照组40535.27±60.323.08±2.06 35.27±8.52 7.80±1.50 t值 12.695 3.195 8.912 4.055 P值 0.001 0.048 0.007 0.036
治疗前两组血清EGF、VEGF、SOD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EGF、VEGF、SOD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血清EGF、VEGF、SOD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EGF、VEGF、SOD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EGF、VEGF、SOD指标比较(±s)
组别 n EGF(ng/L)VEGF(ng/L)SOD(U/L)观察组 40治疗前 119.52±8.62 80.39±7.5530.18±2.95治疗后 308.51±13.41108.26±8.6436.74±2.52 t值 22.975 12.394 4.682 P值 0.001 0.001 0.015对照组 40治疗前 120.09±8.54 79.89±5.13 29.94±2.65治疗后 227.97±10.5293.06±7.52 32.85±2.41 t值 15.306 7.498 3.585 P值 0.001 0.008 0.045 t两组治疗前比较值 0.915 0.528 0.399 P两组治疗前比较值 0.481 0.527 0.706 t两组治疗后比较值 18.602 10.335 4.068 P两组治疗后比较值 0.001 0.006 0.012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致病因素较为多样,以胃酸、胃蛋白酶等自身消化作用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不当等发病因素最为常见,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黏膜保护能力相对较为薄弱,若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可导致溃疡加重,溃疡面穿透浆膜肌层从而引起消化道出血甚至穿孔,直接增加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治疗难度,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4-5]。对于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穿孔患者,目前临床首先采取药物疗法进行止血及溃疡的对症治疗,但不同药物疗效与安全性、止血效能等方面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5]。艾司奥美拉唑作为临床常用质子泵抑制剂在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对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胃黏膜壁细胞高度选择作用抑制H+-K+-ATP酶的活性,并且抑酸效应较强、持续时间较长,能够提供良好的胃肠功能保护作用[6-7]。而本研究显示采用大剂量艾司奥美拉唑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剂量对照组,并且平均出血量、输血量、止血时间、住院时间更短,血清EGF、VEGF、SOD指标改善效果更为理想,同时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提示大剂量艾司奥美拉唑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疗效与安全性方面均表现较为可靠。
奥曲肽为人工合成的生长抑素八肽衍生物,能够选择性促进内脏血管的收缩,抑制胆汁、胃蛋白酶、胃酸以及胰腺的分泌功能,并能够降低胃肠道蠕动频率与强度,从而有效促进胃黏膜的生长与修复,达到保护胃黏膜的目的,是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常用药物之一[8-9]。联合艾司奥美拉唑后能够有效控酸,达到降低溃疡面侵蚀、止血的效果,而艾司奥美拉唑的剂量是影响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因素,若用量不足或过少可能在短暂的抑酸作用后再次造成胃酸水平增加引起的再次出血现象,影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结局[10-12],而本研究通过加大艾司奥美拉唑剂量可使上次药物代谢完、胃酸水平恢复上升前对药物效果进行补充,从而进一步抑制患者胃酸水平的升高,保持胃部pH水平,继而稳定消化性溃疡患者止血效果,达到快速止血、促进溃疡愈合的目的[13]。但结合本研究结果认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情况科学、准确、合理的增加艾司奥美拉唑剂量,不可盲目增加剂量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升高[14-16]。
综上所述,采用大剂量艾司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可快速止血,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输血量与住院时间,促进消化道表皮细胞及上皮细胞的再生,且无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对改善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预后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