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磊
(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党校,上海 201901)
“红船精神”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建党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伟大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和党的先进性之源,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昭示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青年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富生气的力量,代表着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肩负着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通过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有助于引导广大青年群体学习和继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起来的伟大理论和思想财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觉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中。
在学界,自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光明日报》发文首次提出“红船精神”起,不断有学者从“红船精神”的产生条件、时代价值和路径探索等三个方面持续深化对“红船精神”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陈华兴、唐晓燕从生成逻辑视角指出,“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逻辑、探索中华民族救亡图存道路的政治逻辑以及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发展逻辑等三个方面共同促成的结果[1]。彭冰冰从“红船精神”的文化价值出发,认为“红船精神”承载了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彰显了革命文化的核心价值,孕育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属性,与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具有内在契合性[2]。张佳慧认为,新媒体是传播“红船精神”的重要手段,通过丰富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方式、优化传播主体等方式,能够更好地传承“红船精神”[3]。
然而,目前对“红船精神”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论探讨,而将“红船精神”和实践主体相结合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匮乏。因此,本研究以上海X区为例,对青年党员的“红船精神”认知进行考察与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丰富“红船精神”的理论体系,推动“红船精神”的实践探索。
依据习近平在《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一文中高度概括出的“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即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结合研究主题,笔者在问卷中共设置20个题目,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对“红船精神”的一般态度、认知渠道、基本内涵认知、历史知识认知、时代价值认知及传承弘扬认知等。在问卷调查中,共回收有效问卷124份。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对部分青年党员群体进行了深度访谈,以期深入了解青年党员对“红船精神”的整体认知以及对弘扬“红船精神”的意见建议。本研究的调研对象是上海市某区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中年龄在35周岁及以下的青年党员。
青年党员对“红船精神”的一般态度是指他们对“红船精神”的总体认知和行动反映。问题设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红船精神”是否了解,是否愿意接受“红船精神”的教育活动,是否愿意向周围的人宣传“红船精神”。
如表1所示,对“红船精神”“很了解”和“比较了解”的青年党员达到了74.01%。总体而言,青年党员对“红船精神”的了解程度较高。但是仍有2.82%的人选择“不太了解”,23.16%的人选择了“一般”。这表明依然有部分青年党员对“红船精神”缺乏了解,有必要进一步加大“红船精神”的宣传教育。94.36%的青年党员表示愿意接受“红船精神”的教育活动,表明大家对于学习“红船精神”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90.32%的青年党员表示愿意向周围的人宣传“红船精神”,这与愿意接受“红船精神”教育活动的人数比例是基本一致的。这一方面表明青年党员普遍具有较高的党性修养、党员意识以及政治觉悟;另一方面也说明主观上的接受意愿和主动的宣传行为之间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认知”“意愿”和“行为”三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度。青年党员对“红船精神”的认知度愈高,就会出现学习和接受“红船精神”的高意愿,进而出现能够主动向周围的人宣传“红船精神”的行为。
表1 对“红船精神”的一般态度
青年党员对“红船精神”的认知渠道是指他们了解关于“红船精神”的知识、理论和历史的途径和方式。了解和把握青年党员群体的认知媒介或工具偏好,对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能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如图1所示,互联网、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红色景点等)活动、党员活动和书本的被选比例较高,分别为79.84%,76.61%,75.00%和54.84%。这表明,认知渠道和方式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而发生变化。首先,在信息社会,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媒介。因此,网络是青年党员获取“红船精神”相关信息的主要选择。其次,在新时代,教育方式也从传统的讲授式向现代的体验式转变,更加强调学员的主体性与教师的引导性相结合。通过组织参观红色景点、革命纪念馆等丰富多彩的党员活动,能够让广大青年党员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先辈们的崇高信仰和革命精神,充分激发青年党员的爱国情怀,以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最后,传统的书本和报纸杂志,仍然是青年党员认知“红船精神”的一个重要渠道。
图1 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红船精神”(多选)
“红船精神”是中国红色精神谱系的逻辑起点,与后续产生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是一脉相承的。调研结果显示,50.00%的青年党员并不十分清楚“红船精神”的确切内涵,进而导致在具体选择中将“红船精神”与抗战精神、延安精神以及长征精神相混淆。由此可见,加大“红船精神”在青年党员中的宣传教育依然是十分必要的。必须进一步明确“红船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红船精神”和其他中国革命精神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红船精神”的内涵实质。
中国共产党人的建党实践是“红船精神”的根本来源,伟大的“红船精神”正是对光荣的建党历史的提炼和概括。所以,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建党实践史,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红船精神”的内涵实质。本次调研关于建党历史的问题设置共有四个,即“您对建党的历史了解吗”“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是什么”“中共一大代表是谁”以及“谁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包括对建党历史的一般认知和具体史实认知。在调研中,61.29%的青年党员表示对建党的整体历史是了解的,对建党历史不了解的人仅占2.42%。97.58%的青年党员对一大召开的时间是十分确定的。39.52%的人对于参会的13位中共一大代表成员并不完全熟悉,和其他会议的参会代表之间相互混淆。11.29%的人选择了陈独秀之外的其他人员为中央局书记。虽然在总体上大家对于“红船精神”的历史是了解的、熟悉的,但是对于部分建党历史的具体细节和问题的认知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在“红船精神”的教育活动中,可将建党史实与建党理论相结合,既能增加教育内容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又可以提升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红船精神”的时代价值是“红船精神”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影响的有机统一。一方面,“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起点,昭示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贯穿于党的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另一方面,“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红船精神”就始终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在问卷中,设置了三个问题调研青年党员对“红船精神”的时代价值认知,分别是“您认为‘红船精神’是否已经过时”“您认为当代社会还有必要提倡‘红船精神’吗”“您认为‘红船精神’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影响大吗”,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调研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青年党员都认为“红船精神”没有过时,它依然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在当代社会,提倡“红船精神”仍然十分必要。
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红船,“红船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物理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力量,对新时代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依然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结果显示,99.20%的青年党员愿意为传承和弘扬“红船精神”贡献力量。同时,愿意从“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形式,举行参观活动,改善教育方式”等四个角度为传承和弘扬“红船精神”提供意见和建议。这充分表明大部分青年党员均意识到“红船精神”所具有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及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对传承弘扬“红船精神”所具有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链条的第一环,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它集中体现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时50多人的小党发展到现在拥有8900多万人的世界第一大党。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是一部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胜利,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辉煌史。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目前,关于“红船精神”的研究成果在逐渐增多,主要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地域性。“红船精神”的研究者多以上海和浙江地区为主,研究队伍表现出以江沪浙为中心,向四周不断递减的态势;研究单位以当地的高校、党校等机构的独立研究为主,彼此之间缺乏互动与合作;研究学科多以党史党建为重心,缺少更大的研究视野。二是单一性。在研究中,多将“红船精神”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缺乏历史性和系统性。然而,“红船精神”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中国革命精神的起点和源头,与其他革命精神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共同统一于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之中。三是学术性。目前对于“红船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将“红船精神”和实践主体相结合的实证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在对“红船精神”的研究中,一要积极整合研究力量,打通研究壁垒,加强跨区域、跨学科、跨单位和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形成研究合力;二要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研究所),组建研究队伍,整合优势资源;三要将“红船精神”的研究放在中国革命精神的整体脉络当中,加强“红船精神”和其他革命精神之间关系的探究;四要将“红船精神”的理论探讨与践行主体相结合,彰显弘扬“红船精神”的主体自觉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红船精神”的理论体系。
第一,“红船精神”是一个完整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伟大历史实践。在宣传中,要从整体视角出发,结合“红船精神”的内涵要义、现实意义、历史史实以及“红船精神”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整个过程,全面准确地展现出“红船精神”的全貌。第二,“红船精神”是物理存在和抽象存在的统一。所以,在“红船精神”的宣传中要结合时代特点,对“红船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让“红船精神”更加贴近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第三,要构建“红船精神”的多元化传播媒介。在完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等传统媒介的基础上,要拓展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型传播媒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9年8月30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第44次调查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手机网民数8.47亿[4]。因此,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媒介所具有的方便快捷、受众面广等优势,积极开发网站、公众号、小程序、微视频等新载体,弥补传统媒介的不足和缺点。此外,要结合地域文化和地理优势,打造“红船精神”红色教育路线,创新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实效。第四,要从受众自身的特点出发,根据不同受众的年龄阶段、知识水平、工作性质和文化背景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宣传方式,提高“红船精神”的宣传效果。
广大青年党员要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坚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做“红船精神”的忠实拥护者、继承者、贯彻者和弘扬者。一要学懂。要全面深入学习建党历史、建党理论和建党知识,深刻认识“红船精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切实理解“红船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真正感悟“红船精神”所蕴含的理想信念和为民情怀,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党的性质和宗旨。二要弄通。要把“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贯穿起来,要把“红船精神”同党史、党建贯穿起来,要把“红船精神”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贯穿起来,真正把握“红船精神”的理论体系、历史逻辑和现实意蕴。三要做实。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把“红船精神”的学习同日常工作、生活结合起来,同党的建设、党性教育结合起来,同提升政治能力、增强党员意识结合起来,自觉把“红船精神”的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作为一项自觉行动,做“红船精神”的坚定信仰者、有力传播者和忠实践行者。四要推广。要把“红船精神”的传承弘扬与目前正在大力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相结合,大力推广“红船精神”。“红船精神”作为中国红色精神的历史起点,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是我们党永葆先进和纯洁的力量源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铭记建党初心,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因此,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达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和相得益彰的积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