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江 跃
社区,是指特定的区域里,生活上相互关联的人构成的一个大集体,小区、村庄、养老院……是社区的常见形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区,每个社区都流淌着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都有很多难忘的时刻值得我们用文字把它铭刻并与他人分享。
请以“社区的傍晚”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感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④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
“社区的傍晚”作为一个名词性短语,延续了常州中考作文题一贯的命题风格,与以往的“含笑奔跑的少年”“围墙外边”“温馨的设计”等文题一脉相承。同学们往往能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名词性内容,这使大家有话可说,也有利于写出真情实感。虽是如此,也有值得仔细推敲的地方:乍看之下,“社区的傍晚”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语为“傍晚”,修饰语为“社区”,但在实际写作时,两者却不能有轻重之分,既要关注社区,又要表现傍晚。具体来说,“社区”是学生每天生活的地方,“傍晚”是学生每天都会经历的一个特定时间,因此,文题实际上提示了写作内容的地点和时间,考生需在写作时先聚合思维,然后根据自己的经历体验将思维发散,写出具体的人、事、物、景。这就在考查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的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考虑到学生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引导语对作文题目中的“社区”进行了概念界定:“特定的区域里,生活上相互关联的人构成的一个大集体,小区、村庄、养老院……”无论是本就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还是自小生活在农村,随亲人来到城市学习的学生,都能找到引导语中的“社区”,不至于茫然无措。当然,除此以外,我们也要注意,引导语中的“社区”不只是一个地点或活动区域,更是一个生活空间,是由人与人的交往而形成的共同体,因此在构思选材时还应当展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呈现某种社会现象,甚至折射某种社会生存状态,进而表达与此相关的体验、感悟和思考,这样才能在立意上体现出深度。
1.聚焦场面,以情动人。日日所见,反而习以为常,写作时也就容易走马观花地做一番不痛不痒的记述,从而导致不同社区的不同傍晚千篇一律。与其如此,不如静下心来,紧扣文题,试着从自己经历的若干个“社区的傍晚”中,聚焦一些具有特征的场面细细探寻,找到其中具有闪光点的细节加以细致描摹,以真挚暖心的人情和富有韵味的景致来表达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而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2.拉开距离,另辟蹊径。最显而易见的社区就是城市里的居民小区,这种常规思路最容易想到,也最难出彩,所以在选材构思时,同学们应发散思维,从不同的维度另辟蹊径。例如关注不同地域的社区,除了城市,也可以是农村;关注不同的生活空间,除了住宅小区,也可以是养老院;关注不同的存在形式,除了现实生活中可见的实在社区,也可以是信息网络中的虚拟社区;关注不同的人群,除了熟知的亲人邻居,也可以是偶然认识的陌生人……这样就能和普通的想法拉开距离,以疏离感增添陌生化的效果,进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放眼社会,深度思考。不少同学倾向于将“社区”的概念等同于“家庭”,但引导语已经明确给出了提示:社区是生活上相互关联的人构成的一个大集体。如果我们只站在家庭的角度观察社区,未免狭隘,想到的可能只有家庭的温暖、邻里的和谐等,缺乏个性化的思考和深刻的感悟;不如转换立足点,将社区放在整个社会中进行考量,这样就能进行横向(与其他集体)和纵向(与不同时代)的比较,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社区的傍晚
文常州一考生
社区的傍晚是最有韵味的,这诉不尽的温暖情思,似一杯酽酽的茶,一壶醇醇的酒。
开宗明义。文章主要表现社区傍晚的韵味和情思,从题目入手,从生活出发,由情生文,大巧若拙。
“苔痕上阶绿。”不必名贵的树木,仅是几棵繁茂的香樟,几株青葱的乔木,就已把社区的傍晚点缀得葳蕤动人了。调皮的青藤绕上了边上的树干,欣欣然张开小口,冒出了两朵小黄花。藤与枝缠绕,似邻里间不分彼此的亲热。几个快乐的小孩跑过,忍不住在草上打滚,那绿绿的草儿也不恼,轻轻摇摇身子。草木欣欣向荣不正如成长的孩子?好不鲜活!
化用《陋室铭》的文意,引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句型,紧扣题目写社区的草木与环境,写傍晚时分孩子们的欢乐。草木欣欣向荣,恰似孩子们的生机勃勃。鲜活的生活场景清新自然,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社区的傍晚,似草木清香。
“夕阳无限好。”不必高雅的乐曲,仅是一把二胡一横笛,几个老人一座亭,就已把社区的傍晚演奏得和谐动听了。“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几个老人围坐,只见李奶奶正翘着兰花指唱着,王爷爷执一把古朴的二胡拉着,张伯伯横一笛在嘴边吹着。天边的夕阳似要熬成浓浓的汤了,只有这悠悠的乐声似是要扶摇而上了。老人们的身体被镀上一层金,像舞台灯光一样。他们依旧吹拉弹唱,好似一个民间艺术团!好不快活!
社区的傍晚,似晚霞绚丽。
点题的同时总结前文,虽写傍晚,虽有夕阳,但全无忧伤之感。小作者聚焦老人们的生活场面,展现出一派悠然惬意之感。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又暗合傍晚、夕阳的象征意,立意巧妙。
互动人心暖。不必惊人的样貌,仅是含笑的一双眼,浅浅一句“回来啦!”,就已经把社区的傍晚渲染得温暖动人了。一阵晚风吹过耳畔,似在叮咛。我站在铁门口,一只手吃力地在背后的书包里掏门禁卡,寻寻觅觅,竟一时找不到了!我倚在门上不知怎么办,突然,“嘀——”,铁门开了,我抬头,只见是楼上的陈阿姨。“小晚,回来啦!又忘记带卡了吧,快回家吧!”我心中一阵暖意涌上,对阿姨甜甜一笑:“谢谢阿姨。”阿姨也温婉一笑。又一阵晚风吹过,我心中更是感动,这一份暖意啊!好不温暖。
由楼外所见所感写到楼内自己的亲身体验,聚焦回家时邻里互助的场面,言语间的温暖展现出社区傍晚的温情,让人感同身受。
社区的傍晚,似晚风温柔。
鼻尖似仍有小草的清香,耳边似仍有和谐的乐声,眼前似又看见邻居的笑,心中温暖。社区的傍晚啊!真让人欢喜。
日暮低垂,社区的傍晚静下来。此时,月儿明,风儿轻,那份暖意敲打着我的梦。
本文紧扣题意,聚焦社区傍晚的三个场面,以精巧的结构将其串联起来。小作者将社区中的小孩、老人和邻居比喻成草木、晚霞和晚风,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温情,构思巧妙。通览全文,小作者先从外在的观察者视角写起,最终转向第一人称亲历的生活经历,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的社区的傍晚,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文化风味,有着“柳梢头、黄昏后”的自然、清新和诗意,有着“隔竹每呼皆得应”的温馨亲密。“苔痕上阶绿”里的色、“夕阳无限好”下的声、“互动人心暖”中的情,交相呼应,三个片段既可独立成章,又连缀成篇。看似并列,实则层层递进的框架之下,有声有色有人情,读来让人不禁对这种充满温暖和柔情的社区心驰神往。
社区的傍晚
文常州一考生
暮色四合,乳白色的雾气飘荡,瓦檐上炊烟缓缓升起,忧郁地舔着暗蓝色的苍穹。就在夕阳熬红双眼,渐落西山时,半山腰的诵经声便流淌起来了。
开篇的场景描写动静结合,营造出一种祥和静谧的氛围。最后的诵经声将镜头从全景引向近景,“声色”俱全,给人新意,激发阅读兴趣。
此时必有一队阿婆穿着清一色的半袖黑衫,扭着小脚从弯弯绕绕的山道上下来,宽大的衣摆一步一摇,仿佛在列队跳“黑蝙蝠舞”,有趣得紧。阿公从炉灶后直起腰,探头望了我一眼:“这些个阿婆子不晓得干啥子,天天求神拜佛,饭都不要吃了。”说着又塞了根柴火,跳跃的火光映亮了他的脸庞。
阿婆回到家,照例先放下香袋,点上烛火,将三根香点燃,恭恭敬敬地摆在观音菩萨和弥勒佛像前,随后下跪在淡黄色的旧蒲团上,双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词,诵着与寺庙和尚口中差不多的经文。房间里昏暗无光,只有明灭的香烛和檀香的烟气。我想,她一定如书中所说,在祈求自己长生不老吧。
点面结合,由前文的群体描写转入此段的个人描写,聚焦阿婆的动作、神情等,以细腻的笔触引发自己的猜测,为后文做铺垫。
吃过晚饭后,暮色更沉,她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摇着蒲扇。我凑过去偷听,只听到:“俺也不求活得太久,没得意思,只求俺孙女平平安安,学习进步!”“快快乐乐就好,有颗平常心嘛!”“俺给你们念一段,将来我走了,你们别再来送我,我不害怕的啊。”
最后说话的是一个精神矍铄的老太,约莫八九十岁,笑呵呵的,一头银发在晚风中飞扬,摊开手中的经书念了起来。阿婆们都在很认真地听着。她沙哑的嗓音抑扬顿挫,曲调升扬、反复、跳跃,时间仿佛在此刻停止。我看见那一双双本已浑浊的眼睛在此刻放出光亮,那晶莹,是泪光在闪烁。
老人们质朴无华的语言和想法否定了前文“我”的猜测,反转看似意料之外,实则在情理之中。真挚的乡音乡情,增强了全文的代入感。
我不禁默然。光明不在仰望的时刻,而在低头的一瞬。她们是每天埋头于耕种琐事的农村妇女,对死亡竟有如此深刻的理解与体悟,超脱生命终逝的桎梏,回归心灵的本真与灵魂的赤诚。
议论主题,展现了自己对生命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主旨的升华源于对真实生活的留心和感悟。
很快,淡蓝的夜空中就升起了破碎的星辰,远处的诵经声如古老而恍惚的歌,轻轻拍着大地入眠。在这个普通的傍晚,我仿佛窥见了生命的真谛。
文章首尾的诵经声遥相呼应,余音绕梁,使文章的意蕴更加悠长。
本文的选材从众多俗套的社区琐事中脱颖而出。小作者从乡村傍晚一群焚香诵经的阿婆写起,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多个细节,对阿婆们的外貌、动作、神态等进行细致的刻画,塑造了作为“香客”的阿婆们的形象,这就和社区中的其他人群拉开了距离,增加了文章的新鲜感,让人读来饶有兴味。此外,行文中还插入了阿公对阿婆天天诵经不吃饭的埋怨,以及“我”的误解——以为阿婆们诵经是为了祈求自己“长生不老”,进而通过一次偷听得知真相:原来阿婆们诵经是为家人祈福。情节的变化颇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意味。文章如此安排,使得情节多变,更易于让读者对这群每天埋头于耕种琐事的农村妇女心生敬佩,不仅因为她们对家人真挚的关爱,更因为她们对生死的理解和体悟让人窥见了生命的真谛。
社区的傍晚
文常州一考生
记忆中的社区是充满烟火气的。
“记忆中的社区”引出下文,“充满烟火气”点明社区的特点,紧扣题意的同时,暗示后文中社区的变迁。
约莫五六岁的时候,我还住在一方小小的天地,虽处城市一隅,但没有化工厂,没有轰鸣的挖掘机。所以我的童年,自然是嗅着泥土芬芳、披着落日余晖的。
每天吃完晚饭,爷爷便会将小小的我架在肩膀上,像个老顽童似的,“举高高喽!”带着我去社区的广场。
那时的傍晚真的很美很美,天是火红色的,大团大团的云像浴火重生的凤凰,而天边的那个火球也在跳跃着,最后跃下山头。这时,天便不再火红了,取而代之的是漫天的紫色。晚风轻柔地吹过,我坐在爷爷的肩膀上,看着天上的一片繁华,忽然觉得离天空很近很近。爷爷也总是会将我托举得更高,笑眯眯地说:“以后啊,可一定要碰到蓝天白云,去到更高的地方啊!”
此处写社区的傍晚,再次点题。小作者引出爷爷这个人物,并用爷爷的话提醒读者关注天空,这将与后文中天空的变化形成对比。
但不知何时,便再也见不着这般壮阔的傍晚了,好像是工程队闯进这一方天地的时候,又好像是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的时候。爷爷抱着行李,抹抹泪:“走,咱去住更高的地方,那离天更近呢。”
笔锋一转写离别,呼应前文爷爷的期待——去更高的地方。以爷爷抹泪的举动引出下文的波澜。
我们住进了高楼。豪华的三室一厅,刺目的水晶吊灯,却如大山般压在我的心头。爷爷也不再将我架在肩膀上了。他总是站在阳台上,幽幽点起一根烟,眺望着远方,目光所至是远处若隐若现的山脉,眼神闪烁,不知在想些什么。诚然离天更近了些,但天空似乎都是灰扑扑的,就算伸手,也够不到我向往的蓝天白云了。
再后来,爷爷走了,天空也终日呈现灰色的基调。我回到了儿时的社区,还是傍晚,那儿已是一座钢筋铁皮铸成的工厂,白烟从烟囱中不断升腾而起,依稀还能辨出当年的模样。我好像又看见了那漫天云彩,看见爷爷朝我走来,看见如今见不到的社区的傍晚,但转眼间又变成了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和远去的爷爷,还有灰扑扑的傍晚。
现在的社区傍晚再也不是原来的样子:天空灰了,爷爷走了……如此巨变自然而然地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社区变迁背后的社会因素。
社区的傍晚和“社区”的傍晚,终是截然不同的,我要什么时候,才能触碰到我心向往之的云彩呢?
升华主题,以问句收束,营造让人回味和反思的氛围,言已尽,而意犹未了。此社区非彼“社区”,首尾呼应,将对爷爷的思念、对旧时光的怀念等诸多情感推向高潮。
本文将社区放在社会这一大环境下进行观察,对过去和现在的社区进行纵向对比:记忆中社区的傍晚余霞成绮,晚风轻柔;现在的“社区”傍晚远山难觅,白烟升腾。小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自己对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冲突的体验与认知,生动真实的心理表达与突出鲜明的对比手法使得文章醒目而深邃。更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并非生硬而刻板地将自己的思考灌输给读者,而是借着爷爷的柔情和忧伤娓娓道来。无法释怀的亲情,难以忘怀的记忆,在人事变迁和岁月流逝中让人感同身受,使读者在字里行间品悟文章的深情和深刻。
社区的傍晚
文江苏省常州市朝阳中学 江 跃
谁也不会想到社区的傍晚会如此安静。
明明夕阳还在留恋人间,本该热闹的广场舞场地却空无一人。我和父亲对坐在阳台的窗前,默默无语。他看向窗外,我看着他。
早已记不清,上一次这样静坐是什么时候了。自从外出工作以后,每年能回家的时间就只剩下春节的几天。即便如此,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似乎回家已经成为一项工作,需要按部就班地完成。
夕阳慢慢西斜,橙红色的余晖缓缓地透过窗户,落在父亲沧桑的脸上。恍惚间,我想起年幼时,父亲还是一个货车司机,总是早出晚归,日日在外奔波,时不时还会出趟远门,去我从未听说过的地方。于是,盼着父亲回家就成为我傍晚时分的必修课。一到放学后的黄昏,我就会想方设法拖着一帮小伙伴在村口的空地上玩耍。打弹珠、拍纸牌、跳房子……只要能留住任何一个人,让他能够再陪我等一等也许马上就会出现在路口的父亲,我总会心甘情愿地输给他。运气好的时候,父亲会在我许多次的回头之后,出现在视线中,带着满身的风尘和夕阳的余温由远及近,渐渐变高变大。走到我身边时,他的眼睛已经眯成了一条线,笑嘻嘻地轻拍我的头,说声:“回家吧。”然后,我就抛下那些玩伴,忘记了最开始有多么留恋他们,心满意足地跟着父亲回家。再后来,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总觉得外面的天空更宽广,一心想着往外飞,如一群麻雀笃定远处的稻谷更香甜。于是,生命默默地在时光的流逝中完成了一种轮回,翘首以盼的人就变成了父亲。
如今的村口被改造成和父亲年岁相当的老年人跳广场舞的地方。父亲虽然不爱跳,但也喜欢去那儿闲逛。于是,每天的傍晚就成了这些父母们最期待的时刻,似乎那时才是一天的开始,尽管太阳已经西沉,却充满了希望,因为忙碌的孩子们偶尔会在此时归来,让家成为家。
微信的提示音陡然响起,父亲投来关切的眼神。“明天要走了吗?”他小心翼翼地问。我看了一眼屏幕:“不,疫情紧张,延期上班了……”
谁也没有想到当孩子长大以后,父母却成了孩子。
1.阅读下面的文字,请以“松绑”为题,写一篇文章。
为地摊经济松绑,给疫情后的城市带来了烟火气;为“后浪”的思想松绑,给沉闷的青年人带来了活力。有时候,束缚我们的不是能力,而是一些无形的压力。学会松绑,给自己松绑,给他人松绑,也许会发现另一个崭新的自我和世界。
说明:①要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生活体验和思考感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④请勿透露个人信息。
2.阅读下面的文字,请以“夜空中最亮的星”为题,写一篇文章。
漫漫长夜里的一颗星,虽然光亮微薄,却是一种希望,会让夜行人辨明方向,会让失眠人找到寄托。疫情之中的医护人员,灾难过后的救援人员,尴尬窘境时出现的热心人……都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说明:①要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生活体验和思考感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④请勿透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