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2021-06-06 13:01王玲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排队德育文本

王玲

随着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推广和使用,广大一线教师正经历着由解读静态的文本教材,向组织动态的、生成的课堂教学转变的过程。如果说德育课程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是一次飞跃的话,那么凭借教材,组织课堂教学则是德育课程的第二次飞跃。教材是德育课程物化的形态,是文本的课程,只有教师凭借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起来,才能真正决定学生课堂的学习体验以及最终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将文本的课程转化成实施的课程的能力。现行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是关注学生生活,充满生活气息的教材,体现了鲁洁先生倡导的生活德育的理念。教材致力于回归儿童的整体生活,回归儿童的常态生活、真实的生活,回归儿童视角下的生活以及关注儿童未来的生活。

现在诸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全部教材”“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這样的话语不断地丰富着我们的理念。但是知易行难,从理念到教师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现在仍有教师为是否遗漏了教材中某一个画面、某一个场景而惴惴不安,仍有一些教师在用照本宣科、看图说话这样的思路在教学。同样的三四页的内容,低年段的教师会苦恼于如何组织40分钟饱满的课堂教学,高年段的教师则会为内容多而涉及面广,如何取舍而发愁。在这样的一个思考过程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教师们从文本课程向实施课程的转变。

教师们可以尝试用深入生活细节的方法去丰富教材,使得教学内容生动丰满。比如“大家排好队”这一课,这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老师看来就是老生常谈。那老生常谈的教育怎样常谈常新,这样的课堂教学怎样上出新意呢?实际上,当我们真正地深入到学生的生活细节以后,我们会发现一个原比教材更精彩的生活世界。

现在绝大多数学生经历过幼儿园教育,当他们进入到小学之后,就已经有了排队的意识和排队的生活经历,所以哪怕是低年级教学,也要克服教学内容幼稚化的倾向。学生虽然知道排队,但不一定在当下的生活中会排队,能排好队。中午学生在学校进餐时,往往会蜂拥到门口排队领取餐盒。小学生排队有个特点,喜欢贴得很紧,一个跟着一个呈直线排列,这样就常常将通道阻拦,给其他的老师与同学的通行造成不便。取到餐盒回座位进餐时,又会和后面排队的同学发生拥挤甚至碰撞。出现这么多的情况,学生是多么需要及时的教育引导啊!

真正组织课堂教学时,老师可以把这样的生活细节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原来排队是可以拐弯的,可以不影响到他人的通行,给他人带来方便;有时候排队还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彼此都安全;有时候宁可绕一下,也不要冲撞别人排好的队;我们要会排队,还要尊重别人排好的队,这些都是学生们的智慧所在。但是教材不能一一例举生活细节,教材所想表达的就是从教材提供的范例中引入生活事件,引导教师走进的儿童的生活细节中,在儿童的生活细节中,展开生动、丰富的课堂教学。

从一些调查数据中不难发现,学校发生踩踏事故,往往不是学生没有排队,而是学生队伍太过拥挤,一窝蜂似地拥在一起速度太快造成的。所以教师还要特别提醒学生,集会排队时,特别是上下楼梯时,应该宽松一点、慢一点;有的学生排队时鞋带松了,会立刻蹲下来系鞋带,这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这个动作的危险性,要学会移步到安全的地方再蹲下身子。只要学生从小树立排队意识,不仅会跟着排队,还会创造性地排队,教师就会破除几个页面讲满40分钟这样的苦恼,反倒会觉得40分钟不够用。正如现在,我们正处在疫情后时期,知道排队时还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有时候网上预约也是排队的一种新方式等。只要教师善于把这些生活的细节还原到课堂教学中,学生还是非常喜欢的。所以,在实现从文本的课程向实施课程的转化中,深入细节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也是德育课堂的魅力。

教师可以尝试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去活化教材内容,使得教学亲切自然。比如“防御自然灾害”这一课,旨在培养防御避险的意识,了解自护自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尽可能地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对我们造成的伤害。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这样设计情境:当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议论纷纷,说要快速地离开教室,跑到开阔的空旷地带,或者操场上去避难。显然,这是学生所熟悉的学校平时演练的情景。但是教材上呈现的是当地震发生时,一个小女孩蹲在厕所的角落里,用枕头护住头部。所以在组织教学时,大多数教师一定要启发学生说出“地震时应该躲在课桌下面”才会满意。那么当地震来临时,是跑还是躲?一直困扰着教师。归根结底,合理地运用教材,把静态的文本的教材变为鲜活灵动的课堂教学,是一线教师应该持续增强的能力。

教材承载着编写者的理念,由于受文本制约,教材中呈现的生活场景、生活事件,只能够以静态、单一的方式呈现,在解读这样的文本时,如果仅仅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面,那么就会挂一漏万,教师需要通过教材这种静态的文本进入到学生动态、丰富的生活之中,把教材中静态的生活场景,变为连续、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事件,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可能亲切自然。

再如教学“学会沟通”一课时,正值疫情期间,学生居家进行了线上学习,学生会因网上学习的时候,门到底关不关等问题与家长会产生一些意见分歧,教师可在具体的家庭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是爸爸妈妈,会怎么想呢?学生又怎么让爸爸妈妈体会到自己的心情和想法呢?至于门是开着、关着,还是虚掩着,那都是次要的,只要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沟通理解 ,根据各自家庭具体情况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选择。要想构建生活的课堂,就一定要进入学生的生活,只有基于学生能够感知的、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展开教学,课堂教学才能够自然、有亲和力,才能亲近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体验活动来拓展教材内容,使得教学灵动活泼。比如“我和动物交朋友”这一课,教师喜欢,学生也喜欢。大多数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活动的:从讲台底下拿出一只大白兔,让学生摸摸,然后会不断地询问:“手感怎么样?”还有的教师声情并茂地说:“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你看他们的肉可以吃,它们的毛皮可以做成衣服。”可是如果动物知道了我们的想法,还敢和人类交朋友吗?这样的课堂体验活动的设计其实是失败的。教学时,我们要从“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的这种生态观角度来考虑。课前教师可以动员学生认领蚕宝宝,和蚕宝宝共同经历从卵、幼虫、蛹到成虫这四个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约需26天,从孵化吃桑叶到做蛹吐丝,在细心喂养的过程中建立情感,发自内心地与蚕宝宝交朋友,并从蚕的身上感悟到生命,蚕的生命离不开学生的付出。将这些珍贵的内容带回课堂,我们的课堂就不会缺乏内涵与深度,就会生动活泼、别开生面。正如杜威所说,“正是在这样的观察、思考以及行动的连续过程中,行动者了解了行动的意义,可以对行动本身是否明智进行判断。”

课堂体验活动的组织,也是突破教材,实现教材转换的一种途径,老师们在课堂上可以少一点“问答”,多一些情境体验活动,多一些生活实践,可以结合本校本班的情况,或是学生的兴奋点与困惑点,调整教材中相应的教学活动,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有趣性。杜时忠教授说过:“符号学习以及意义学习、价值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在生活中实践,把习得的意义与价值观变成生活、行动的指南,特别是在小学德育课堂,我们更应该注重养成教育,倡导学生在主体感悟下主动发展,而不是说‘道德。”

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学生的生活情境、生活事件密不可分,紧密相连,用鲁洁先生的话来说是“须臾不能分离”,这就是生活德育论带给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新思路。生活德育理念深刻地改变了小学道德法治课堂的生态,教师努力将文本课程转化成实施的课程,在这种转化的专业性发展中,需要有更多的知识介入,需要有更多的理论工作者,把一线的实践上升为理论。随着我们课堂实践不断深化,把这种理念真正变为实施的课程,让生活德育论更加丰满,让道德法治课程更有魅力。

■ 编辑/魏继军

猜你喜欢
排队德育文本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怎样排队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巧排队列
三角龙排队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