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冬菊
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取向,实践创新是学生学习力的内核,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在数学学科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实践,还应激发、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中,“做中学”是拓展学生创新实践的最有力路径。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不应只关注知识层面,更应关注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视角,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致力于引导学生“做中学”,从而助推学生的数学学习。
一、穿插“做中学”,丰富数学体验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非常突出的抽象特质,学段越高,所涉及的学习数学知识就越抽象,理解起来的难度也就越大,很多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速度常常远超教师预期,如果不能在这一过程中展开亲身实践,很多数学知识就有可能在习得之后的较短时间内迅速遗忘。可见,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要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够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改变原有的抽象状态,而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以及猜想等一系列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才能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等,才能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认识钟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材中只以两个课时就完成教学,但是小学生在这方面并不具备充足的经验,虽然了解钟表这个实物,但是不知道具体的用途,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要将大量的课时用于认识钟表,难以安排充足的思维训练。对于认识钟表而言,是一个具有明显生活特点的问题,而且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效训练。鉴于此,我在开始上课时就先向学生展示钟表的实物并设计提问:你如何了解现在是9时?然后要求学生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之后再组织学生自主拨一拨,也可以结合时间规律画出具体的时刻。这样简短的一个课时,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基本的钟表知识,而且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24小时的数学表示法,显然远超教学预期,提升了课堂效能。
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做数学”活动,把本来需要教师传授的知识、需要浸润的观念变为学生在活动中自主生成、缄默感受的东西。通过“做中学”,学生真正能体会到数学知识魅力,这不仅有助于发展个人实践能力,还有助于促进学科综合素养。
二、回归“做中学”,激活探究意识
杜威说:“如果学生不能筹划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对于学生而言,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合作探究中灵活运用具有创新性的方式方法,使其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学生深度的学习样态。
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间隔排列”时,可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间隔排列这一问题在生活中非常普遍,但是在实际解题的过程中却需要利用数学思维,由此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可以确保学力的均衡配置,能够促使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有利于提升学习效能。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串手串”这游戏活动,同时要求学生所串出的手串既有个性化特点,也具有规律的配色特征。每一个学习小组都会自主设计方案,自主准备手串素材,不仅要探讨需要多少颗珠子,需要多少种色彩,还需要关注如何实现色彩的合理穿搭、体现其规律性。
在这一游戏过程中,既有效地落实了“做中学”,也能够就此体会间隔存在的形式,感受间隔和数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等,使学生能够以此为基础顺利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通过合作的方式既有利于提升学习兴趣,也能够落实每一个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探索过程,可显著提升学习效能。
三、落实“做中学”,推进自主学习
认知的历史发生原理告诉我们,个体知识的发生过程遵循人类知识的发生过程。落实“做中学”,能助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俗话说,“只有看过做过的才能记住、才能学会。”很显然,如果缺少了亲身的体验,很多数学知识就會很快遗忘,所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实践机会,而且需要给予从旁指导,帮助学生养成以实践求新知的正确意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个长方体框架的模具,要求学生借助提前准备的学具小棒以及橡皮泥等自主搭建一个长方体框架,这些小棒有长有短,只有部分长度相等。在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之后,组织班级探讨:说一说自己在搭建的过程中生产生了哪些体会?有学生认为相同方向的小棒必须要确保相同的长度;也有学生认为自己暂时没有搭建完成的问题是在这些材料中,只有三根小棒的长度相等。此时教师顺势引导:如果我们将相同方向的小棒视为一组,每组应该有几根?四根小棒之间应当满足怎样的条件或者关系?为什么?通过教师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习得新知:在一个长方形中,相对的一边长度相等。
史家克莱因强调说:“无庸置疑,大数学家所遭遇的困难恰恰是学生所经历的障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具体学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障碍、困惑等进行预测,从而能有效地进行教学预设,落实学生的“做中学”,推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只有把握到学生学习障碍、困惑依据,才能更好地推进学生学习。
四、应用“做中学”,培养个性思维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大都只关注学习结果,并不会特别强调学习过程,而学生也只要坐在那里静静听讲、单纯记忆即可。显然这种方式和数学思考的发展以及个性化感悟完全相悖。在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数学教学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其展开探究的数学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够亲历这一过程,才能够自主习得数学知识,获得丰富的数学体验。可见,这一理念所强调的学习过程与传统模式完全不同,凸显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主动性以及探索性,只有亲历这一过程,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有助于提升其解题能力。
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可以首先向学生出示实例题13-9=,但是并不着急展示具体的算法,而是要求学生根据现有的认知和经验独立探索,同时也要特别强调计算方法的多元性以及个性化。在学生展示结果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破十法,有学生对被减数进行了拆解,而有的学生选择使用学具小棒进行辅助等。这种极具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可以显著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其立足于不同的视角展开对问题地全方位分析,促进发散思维能力。
印度哲学大师奥修说:“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做中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重要手段,我们应当深入地进行研究。“做中学”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充满趣味性、个性化的主动思维活动。只有这样的活动,学生才能体会活动中的数学知识,才能在做数学过程中再次呈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数学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培养积极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为日后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根基。
■ 编辑/魏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