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下室无梁楼盖结构主要是通过混凝土板和立柱所构成的楼盖结构体系,对提高整个地下室结构的稳定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本文重点针对地下室无梁楼盖结构涉及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其中关键性设计工作要点,提高地下室无梁楼盖结构的稳定性。
【关键词】地下室;无梁楼盖;结构
在近几年在发展过程中,我国很多城市内部建筑地下室空间对,无梁楼盖结构的应用非常普遍。由于无梁楼盖的整个结构体系构成比较简单,受力途径较短、操作比较简单,并且和传统的两板结构相比,无梁楼盖的整个结构过程更加简单,可以有效提高建筑地下室空间的净高度,同时降低地下室的埋深。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经济指标非常明显,因此受到了我国各大工程建设单位的广泛关注和使用。
1、地下室无梁楼盖结构特点分析
地下室无梁楼盖,主要是将没有框架的梁体结构和次梁楼板支撑体设置在同一个框架结构当中,因此可以形成双向受力板柱结构形式,如图1所示,在地下室无梁楼盖结构的边柱区域边墙区域以及局部大梁位置也可以直接做成局部支撑,同时在柱网的平面设计工作中,可以将其设置为正方形或者矩形结构,中间位置的量柱结构可以直接设置成托板或者是斜柱,将其作为楼板的支座结构边墙位置可以设置半柱帽,并且在特殊位置可以将其直接设置成纵向横框架结构,可以有效形成稳定的两板结构体系[1]。
将无梁楼盖结构有效运用在地下室空间内部,可以有效控制地下室的层高,大约达到400mm到~500mm以此降低地下室内部的总埋深。从整体的使用效果来看,地下室的顶棚平整程度更加美观,有利于铺设风管、喷淋水管以及内部的电气管线等。针对整个建筑结构成本来讲,可以有效控制基坑支护所产生的费用,同时降低基坑土方的实际开挖量,有效节省地下数项构件的材料使用量,所表现出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
2、地下室无梁楼盖结构设计要点分析
2.1无梁楼盖力的传输路径
无梁楼盖主要是通过楼板立柱以及板柱结构所构成的体系,楼面的和在主要是通过楼板直接传递到立柱,立柱上板可以将其看作成超宽梁结构,部分楼面的荷载可以直接通过立柱板直接传递到地面,同时剩余部分的楼面荷载对立柱板产生较大的扭距,同时立柱板将产生的凝聚和弯距重力,直接传递到基础立柱结构内部,以此通过立柱结构直接承受数值方向上所产生的荷载和弯距,有效提高地下室基础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2无梁楼盖受力计算
在无梁楼盖的常见设计方法当中,主要采用的是有限元设计方式,这种设计方法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带有相应的模拟分析模块。通过对地下室无梁楼盖的结构进行建模和分析,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地下室内部的暗梁和立柱结构位置进行确认。在计算工作过程中,为了保证暗梁和弹性模板的变形量保持协调,在设置柱帽工作中需要根据暗梁端部位置来进行设计和处理,将具体的计算工作结果参数进行进一步处理,为后续的立柱对楼板的剪切力以及立柱荷载树立等相关配金信息进行调整。
2.3计算结果分析和判断
根据相关设计工作人员的分析,在进行地下室无梁楼盖结构设计和计算工作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基础部分的覆土荷载大小以及施工荷载的均匀程度。通常情况下,地下室结构内部覆土荷载作为恒定荷载的重要表现形式,施工荷载需要保证在地下室頂板范围之内均匀分布。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地下室无梁楼盖结构的荷载量进行模拟和分析,保证每一个受力点位的受力参数计算准确度,同时要提高整个无梁楼盖结构的稳定性。由于荷载不均匀设置产生不平衡弯矩现象,会造成楼板柱节点位置产生剪切力分布不均匀,会造成盖板结构的承载能力不足。从以往产生到地下室无梁楼盖结构坍塌事故当中可以看到,偏心剪切力破坏问题,在整个结构坍塌过程中是非常常见的破坏形式。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板柱节点,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平衡弯矩问题,对梁体承载力大小进行详细反复复核和计算,以此来有效保证地下室无梁楼盖结构的整体稳定性[2]。
在无梁楼盖到计算工作中,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表现在楼板和柱帽范围之间的裂缝宽度计算。在现有的部分建筑结构软件设计工作中,针对裂缝问题的计算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或者根本无法输出相应的结果,而裂缝问题对抗弯承载力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要保证地下室无梁楼盖具有更大的抗变形和承载能力,是保证无梁楼盖结构可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要求设计工作人员需要对楼板裂缝计算结果进行反复核算,需要将裂缝的宽度控制在0.2mm以内,同时要保证支柱部分的钢筋配置数量,有效提高地下室无梁楼盖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地下室无梁楼盖结构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了整个地下室结构基础的安全性。因此,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相关工程单位,必须要对每一个设计环节控制要点加以明确,有效提高地下室无梁楼盖结构的整体安全性,延长建筑结构的使用寿命和周期。
参考文献:
[1]李主华.探究地下室无梁楼盖结构设计的重点[J].建材与装饰,2018(46):90-91.
[2]卢国华.建筑工程地下室无梁楼盖结构设计要点分析[J].江西建材,2018(12):76+78.
作者简介:
雍博宇(1981.08-),男,湖南望城人,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