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在评课时,其实是以自身作为参照物,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材处理、问题、情景、实验及学生活动设计与上课教师进行比较,教师的评课能力其实是教师学科教学能力的体现.
关键词:教师;评课能力;比较
中圖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03-0034-03
作者简介:梁旭(1962-),男,浙江上虞人,本科,中学特级教师,浙江省高中物理教研员,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学目标、方法和策略.
1 不同教师的评课表现
课题:电磁波的发现.
评课如下.
师1:教学目标落实很好.采用实验探究验证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全部参与活动.
具体:
(1)主动实验,教师控制自如,让学生看现象,设问,激发学生求知欲.
(2)配合演示,围绕电磁波怎样产生、需要什么条件、电和磁什么关系等提出问题,突破难点.
(3)针对变化磁场能够使线圈中的小灯泡发光这一现象,提出电流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场的角度深入思考,突破难点.
(4)教学过程从现象—猜想—探究—讨论—验证,渗透了科学方法.
(5)亮点:根据奥斯特实验,思考磁场变化吗?用传感器探究,根据对称性得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总结电磁波理论.教学过程中涉及恒定的磁场、均匀变化的磁场、非均匀变化的磁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6)介绍赫兹的实验装置,从模拟到动手实验,学生体验深刻,重视科学情感.
(7)最后证明变化的电场产生变化的磁场,与前面内容能够呼应.
点评:师1评课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带着学习、欣赏的心态,我们听到的都是对上课教师的赞美之声,没有提出自己对上课教师教材处理和课堂教学行为的不同看法,所用之词如“目标落实得很好”“充分调动”“全部参与”“控制自如”等使我们推断出优秀教师所应该具有的一种独立的、理性的、具有质疑精神的人格在师1身上的缺失,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评课教师与上课教师之间在学科教学水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正是这种差距使评课教师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还手之力”.
师1在评课上还存在的一个明显不足是对评课规范的了解比较欠缺.教师评课一般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1)教学目标,目标定位是否合适;(2)教材处理,特别是重、难点的处理,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3)教学过程,教学思路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顺畅,师生活动内容与时间是否合理;(4)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选择是否适合所学内容,教学手段运用是否适当;(5)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掌握情况;(6)教师的基本素养等.对比上述评课规范,师1的评课显然缺少规范,使得其对评课内容的表述既不够全面,也不够清晰.其实,评课规范隐含了课堂教学观察与思考的几个视角,师1在评课时表现出来的“不够全面,也不够清晰”,其实反映出了教师在听课时对教学现象的观察、思考和分析“不够全面,也不够清晰”.
师2:
优秀教师的课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设计了一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实践探究能力、规律总结能力的实验探究课.充分、扎实的基本功,严谨的课堂结构,丰富的教学内容.
从教材处理看:能很好地把握教材,难易适中,麦克斯韦的理论通过实验手段,突破难点.
从目标达成看:对麦克斯韦的理论,赫兹的电火花实验,落实得很到位,通过收音机听音乐、变压器等实验手段培养实验探究能力,通过变压器实验、奥斯特实验归纳现象,培养归纳总结能力,由磁生电过渡到电生磁的思维过程感觉物理规律之美.
从教学过程看:先引入收音机听音乐,然后分析磁生电、电生磁的现象并通过实验手段突破,引入麦克斯韦理论及电磁波,介绍赫兹的电火花实验,都是以具体的情境为学习的背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是本节课的一大特色.共用了6个实验:收音机,变压器,奥斯特,传感器,赫兹(电火花),挫刀发射电磁波等实验,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最后用“挫刀发射电磁波”实验把教学推向高潮.
(2)以物理情境为主线的教学.
共设计了11个问题,精心组织教材,由电磁波怎样产生,条件,电磁波怎样联系,介绍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有线圈时怎样,没有线圈时又怎样,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情景中,经历亲身体验,巩固知识.
(3)整堂课教学紧凑,有效地应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手段,用实验法、归纳法手段,组织课堂教学,教学细腻——稳定的磁场,均匀的,非均匀的.从学生的反应看,大多学生都很积极主动、投入,能理解电流产生均匀变化的电场,通过理论推导突破难点.
存在的不足之处:
(1)从时间上看,由于前面的内容介绍过多,最后小结几乎只用了1分钟,能否把奥斯特实验的时间缩短一些?
(2)练习巩固是否少了一些,整堂课只有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的练习.
(3)教师讲的时间是否多了一些,新课程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学不仅是完成知识、技能、思维的过程,也是师生及生生对话、交流、相通、合作的过程,本节课教师仅问学生9次,而几乎都根据自己的预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提问几乎没有.
点评:师2的评课与师1相比有明显的进步.这种进步体现在师2的评课既有了一定的框架,如整体评价,从教材处理看,从目标达成看,从教学过程看等;又有对授课教师精彩设计的肯定和不足之处的商榷,让人感到在授课教师面前,师2还有“招架之功”,这也正说明了师2具有一定的学科教学能力.
师2在评课中对课堂教学的细节及教师、学生的行为观察仔细,如“设计了11个问题”“小结几乎只用了1分钟”“整堂课只有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的练习”“教师仅问学生9次”及“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提问几乎没有”,这些都反映出师2对影响教学效果的相关要素的重视和关注.
师2的评课也存在着不足,如师2没有从教学目标、教师素质、教学方法等角度进行评价,反映出教师对课堂教学观察框架还不是十分清晰.师2评价的另一个不足,就是其所指出的“存在的不足之处”都是教学中“通识性”问题,缺乏反映物理学科教学的“专业性”问题,这也折射出作为物理学科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上的不足.
师3:
学生已经学习了“电磁振荡”,学生对“电能产生磁及磁能产生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授课教师利用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角度加深了这一认识.由实验进行研究是物理的基本方法,学生易接受,难遗忘.这堂课最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总结得到了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应用磁传感器及模仿赫兹进行电磁波发射及学生用挫刀产生电磁波实验成为亮点.
几点建议:
(1)本课的引入精彩,利用mp3的发射功能,让同学在自己的收音机上听到了音乐,能否在最终课程结束时,再将这个实验拿出,问基本原理,起到了画龙点睛、前后呼应的效果.
(2)对于从恒定电流引申出变化的电场,不少同学并不理解,能否引入匀强电场中带电粒子作加速运动及恒定电流电子的定向移动(速率认為不变)进行比较理解.
(3)能否再突出麦克斯韦的创造性设想,因为是麦克斯韦先想出了电磁场理论,再有赫兹实验验证.
(4)第一排一男生课堂中多次举手,能否考虑让其发言.
点评:如果按照评课规范来评价师3的评课,可能会发现许多不足.但正如武林中有“无招胜有招”一说,达到一定层次的“高手”是不能按照“套路”来评价的.
“无招胜有招”中的“招”不是“混招”,而是经过浓缩的“高招”,只要仔细观察,我们还是能够看出其中的“门道”.师3在前面的一段话中已经从教材、学生、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角度进行了简洁的评价.
我们再来看师3的评价用语具有从容、朴实的特点,如“是恰当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等,显示出教师已经能够以平等、交流的心态与授课教师对话.
与师2不同的是,师3所提的4点建议,除(4)外,其它3点都是与物理学科教学有关的,说明教师在听课时,不只是进行“通识性”听课,即从一般意义上对一节课的状态做出评价,包括教学活动与过程的合理性、有效性,师生的投入程度等,而更多的是专业性听课,即除了上述一般性问题外,还关注了学科特征和专业性问题的具体处理方法,甚至是自己有了更好的教学设计.
上面3位教师在评课时有不同的表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对课堂观察与评价的有序性方面,有的还不熟悉课堂观察与评课的规范,对课堂的观察与评价比较随意;有的已经基本熟悉课堂观察与评课的规范,对课堂的观察与评价比较全面和有序;还有的是虽然熟悉课堂观察与评课的规范,但对课堂的观察与评价并不追求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而是在重点方面进行深入分析.(2)在心态上,有的对授课教师是崇拜,有的是赞赏,有的是审视.(3)在对具体问题的考虑上,有的教师不能发现授课教师的不足之处,有的教师仅能够从“通识”的角度发现教师存在的不足之处,有的教师既能够从“通识”,又能够从学科专业的角度发现不足之处.上述表现都体现了评课教师与授课教师学科教学水平的差异.
2 提高教师评课能力的建议
2.1 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
教师在评课时,其实是以自己作为参照物,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材处理、问题、情景、实验及学生活动设计与上课教师进行比较.要提高评课水平,关键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教学设计不是简单的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明确这些内容的三维教学目标,如教学内容中有哪些现象、概念、规律、模型、方法和科学情感与价值观,哪些属于了解要求,哪些属于理解要求,哪些属于掌握要求.理清这些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应该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其次,教师要分析学生的知识起点和认知发展的规律,明确哪些是难点内容,哪些是重点内容,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将体现知识逻辑关系的“知识序”与体现学生思维发展的“认知序”综合考虑,设计合适的问题情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确定学生的学习活动,即什么时候听、什么时候想、什么时候探、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讨论、什么时候练习等,确定教师的教学方式,即什么内容该讲、什么内容该问、什么内容该导等.
2.2 积累教学实践经验
教师基于对教学内容、学生知识基础与认知发展而设计的教学方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完善与提高.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情况可能不同,对于不同的学生,教材、学生、教师三者协调需要不同的策略.上过公开课的教师都知道,有时,一个学生的问题会打乱整个教学设计,教师提问的语气会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情绪,实验中的一个细节会影响结论的获得,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际之间有着许多细节、具体问题的不确定,教师需要经过教学实践积累经验.为什么学习了一个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并不能在实际教学中收到相应的效果,原因就是教学设计所写的内容是显性可学的,但教师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策略是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是隐含在教师大脑中的.
2.3 注重教学经验和理论的学习
教师要积累教学经验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与反思,也可以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加上自己的实践与反思,而且后一种方法可以使教师具有更宽广的视野.教师在教学经验积累的过程中一定要开放自己的思维,一方面要善于吸收其他教师经过实践总结的好经验,如问题情景的创设、实验方案设计、问题设计、练习设计等;另一方面要注意教学理论的学习,只有具有了理论的框架,教学反思才有深度,教学实践才有指导,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匹配是否符合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对学生解决问题时出现的错误能否用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关问题解决的研究成果来进行分析等.
(收稿日期:20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