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海棠
【摘要】地理分布图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从空间范围、空间形态、空间方向、多维空间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空间转换思维的训练,从而掌握运用地理分布图进行空间定位、综合分析的方法,促进学生读图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地理分布图;空间转换思维
空间分布类问题是初中地理必考、常考的重要内容,地理分布图是学生解读地理信息、获取地理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工具。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建立良好的空间思维是初中地理学习的主要任务。但初中生在解读地理分布图时,常出现对区域范围和位置认识不清晰,难以进行区域定位和空间分布范围的变换;对同类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描述不清;不懂得分析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相互的联系和影响等问题。笔者认为:地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是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源。教师在指导学生解读地理分布图过程中,应不同形式的、多角度的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空间转换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全面的、多维的了解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联想、空间定位、空间综合分析等能力,解决初中生不会用地理分布图定位和分析地理信息的问题。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培养初中生地理分布图的空间转换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实现地理空间范围转换的方法
由于比例尺的差异,地理分布图的空间范围会有不同。比例尺大的地图表示的实际空间范围小,反之则大。地理空间范围的放大或缩小则是地理空间事物在不同的比例尺下形态的转换,呈现的内容详细程度也随之变化。以广东省为例,小比例尺的全球范围分布图中,空间形状被视为一个点;中比例尺的国家范围分布图中,空间形状类似大象头侧面轮廓,显现出主要城市;大比例尺的局部地区分布图中,内部范围扩大,显现出不同级别的城市,以及河流、地形等地理事物。可见多个具有范围差异的区域单位组成一个复杂的嵌套式空间体系,同类的地理事物在不同范围的区域单位内的变换,体现出来了地理空间事物的规律性。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在不同比例尺的地理分布图间变换阅读,有利于学生对区域空间形态记忆,有利于学生掌握区域空间分布规律。
又如在图①全球范围中,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季风气候显著;在图②国家范围中,中国的东部和东南部季风气候显著;在地区范围中,③处南方地区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而④处广东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教师指导读图时,引导学生找出相同地理要素“气候”在不同空间上跳跃式呈现的空间关系与形态特征,实现地理空间范围的转换,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架构,进行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
二、实现地理空间形态转换的方法
由于图幅、比例尺、重点描述的地理事物等因素的差异,使得分布图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因此,解读地理分布图时,要细读呈现的地理事物空间联系,从局部地区联系整体地区,从个体事物联系整体环境。如下图:2019年广东省地理会考题中,考察河西走廊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成为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要道的地理意义。
从图中地理事物的分布可知: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北麓,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属于西北的局部地区。解题步骤为:根据该地地形分布特点,先确定位置,进一步从沙漠、绿洲、河流、铁路的分布,联系所学的西北地区地理特征来分析回答问题。
这种从局部地区联想到整体地区的空间形态转换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教师在指导学生识读分布图时,首先,尽可能多的找出与区域相符的地理事物,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空间分布体系;其次,改变地图中的地理事物或范围,引导学生明确地理空间事物的本质联系,从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确定局部地区的位置,再联系到整体地区,实现了空间形态转换,并运用所学的整体地区的地理特征来解决相应的地理问题和实际生活问题;再次,从地图中呈现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相互关系,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回答问题。
三、实现地理空间方向转换的方法
地理空间方向转换思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转换能力:
(一)地理事物空间相对位置关系上的转换,能辨识同一地理事物的不同表现形式,能辨识不同地理事物的相对关系,不会被混淆视听。如:“中国东部濒临太平洋”,也可以表述为“中国位于太平洋的西岸”。虽然两者的中心位置不同,前者是中国,后者是太平洋,但相对位置关系一致,所以两种有关中国的海陆位置的描述都是正确的。
(二)地理事物空間延伸方向、更替方向的转换,能揭示地理空间事物的本质,分析及预测地理空间事物的发展状态。根据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的差异可分为四种类型分布图,它们各自的辨别规律的方法不同:
1.如图一为点状分布图,从点状事物的疏密状况在方位上或辅助线方向上的变化,找出分布变化的规律。由此可知,我国主要商业中心东多,西少;沿海沿河分布。
2.如图二为线状分布图,从线条的凹凸方向和数值的大小变化方向,找出分布变化的规律。图中等温线的数值向北降低,由此确定该地位于北半球;同一纬度,海洋的气温比陆地的气温高,由此确定该地处于冬季。
3.如图三为面状分布图,看地理事物的形状、延伸方向,找出分布变化的规律。由此可知,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分布呈半环状,有南北对称性。
4.如图四为点状、线状、面状地理事物综合的分布图,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找出分布变化的规律。由此可知,俄罗斯主要工业区集中分布在南部西部,分布在矿产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
四、实现地理多维空间转换的方法
初中地理学习中侧重点、线、面的分布图的判读,对于这些平面的地图,学生普遍能掌握一般的读图方法和技巧,较容易通过读图获取信息,建立平面的空间思维。但对于三维空间与平面地图之间的转换,初中学生往往缺乏想象,难以建立正确的空间思维。如等高线地形分布图的识读历来对于初中生都是难点,因为这需要学生根据海拔数据、等高线形态,将平面图想象出的多维度的地表形态,然而学生难以想象出地表高低起伏的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利用AR技术,将平面的二维抽象的等高线地形图通过立体的三维景象动态直观的呈现出来(如下图),使学生充分利用感官,丰富“感觉”材料,判读等高线海拔的数据变化规律与地形变化的关系,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实现“抽象”想象转化为“具体”感知,从而建立“形象”的空间记忆。
在地形图中,我们还学习了分层设色地形图(或等高线地形图)转换为地形剖面图,这是将水平方向地图与垂直方向地图之间的转换,呈现的地区范围有所变化和地理事物有所不同。分层设色地形图(或等高线地形图)呈现的是平面范围内海拔的变化,常常用于反映地形区的分布;地形剖面图呈现的是该平面范围内某一剖面线垂直方向上地表各点海拔的变化,常常用于反映地势的变化。等高线地形图向地形剖面图的转换关键是识读出剖面线上各点的海拔变化,在垂直坐标上描绘出地面的高低起伏状况。如下图1、图2,我们根据图1中的陆高表,沿着赤道作为剖面线,描绘出图2,判断非洲赤道地区地势高低的变化。
总之,地理教师在指导识读地理分布图时,多方面的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象和分析,实现空间转换,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分布图作为有效的载体,准确的获取地理信息,轻松的解决相应的地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燕红.指向空间思维的中学生综合思维培养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9(10):93-95.
[2]张立峰,关洁,杨木易.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培养策略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24):4-6.
[3]张林林.浅谈初中地理分布图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4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