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因少数民族的妇女形象普遍具有形象、身份、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独特性,所以更够在形象的表征上赋予角色更多的意义。本文将围绕电影《摩雅傣》中云南边境的傣族蛊女形象展开分析,在旧社会中饱受压迫和欺辱的低微地位如何得以改变,通过对两代人相似的经历和全然不同的命运结局的展现,体现新时代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萌发,也使得更多学者关注到新中国“妇女解放”这一话题。
关键词:女性形象、“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摩雅傣
电影《摩雅傣》作为“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同时以女性角色“依莱汗”的故事为主线塑造了一个经典的女性形象。这部影片在充分体现了“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的独特性的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了题材和叙事上的新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沃土之中,民族政策相对包容、宽松,所以给予了许多电影工作者创作上的灵感和激情,迎合了观众的观影心理让观众看到了一部更具有人情味和温度的诚意之作。新中国电影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
一、对“蛊女”刻板形象的破除
云南少数民族几千年传承的巫蛊文化和其宗教信仰紧密相关,形成了少数民族独特的神秘感,这也使得外族人产生了强烈好奇和畏惧感。他们对于巫蛊文化的信仰延申成为一种宗教信仰习俗,对当地人们的精神世界已有了根深蒂固的影响,这也导致了人们对于巫蛊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妖魔化扭曲化。影片《摩雅傣》中米汗是一位漂亮的傣族蛊女,因对头人老叭的调戏拒而不从,被老叭诬陷为会传播疫病的“琵琶鬼”,被火活活烧死。当时影片《摩雅傣》的背景是中国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正在实行民主改革,废除了头人制度,而头人老叭不甘心自己的地位权力受到削减,便勾结大头人召竜帕沙试图延续自己的封建势力。十八年后,故技重施污蔑米汗的女儿依莱汗是“琵琶鬼”使得依莱汗被迫逃离家乡。在影片中善良漂亮的傣族蛊女在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下很容易被中伤为妖魔化的“琵琶鬼”。尽管少数民族解放后带给女性现实的生存环境比过去宽松自由很多,但人心中的“鬼”却无法因为政治政策的改变而被迅速击退。过去的女性因身处阶级斗争中社会地位低下而被受压迫,而今改革开放依莱汗也仍旧难逃旧的封建思想和习俗给人造成的心灵摧残。依莱汗蛊女的特殊身份让她的境遇更显坎坷,只有新生活的阳光照进她的内心深处她才能真正摆脱蛊女身份刻板印象上的束缚。解放思想,唤醒自我意识,能够勇于反抗封建迷信思想是生活在新时代的依莱汗与母亲相比最大的幸运。
二、小说与电影对于女性人物的不同塑造
影片《摩雅傣》是由真实的事件改变的,而后,著名白族作家张长也改编创作了中篇小说 《“琵琶鬼”的女儿》。在影片与文学作品的对比当中,不难看出小说对于人物的形象塑造相对更为刻板,脸谱化现象较为严重,刻板的将少数民族妇女的构建成妇女解放运动的直接受益者,将少数民族妇女的成长历程程序化,且颇具英雄主义意味。但另一方面,根据作者个人长期生活在西双版纳的生活经验,他笔下很好的呈现了西双版纳的真实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
影片《摩雅傣》站在階级斗争的背景下将叙事策略的重点放在女性解放上,通过秦怡饰演的母女两代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选择和境遇的不同来体现新时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在一些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中,女性往往是受尽压迫而无力反抗的,而在影片《摩雅傣》中的母女两代人有着明显的不同,作为女儿的依莱汗能够自发有意识的与旧势力进行抗争。女性角色身上集中体现了多种观看性的同时也兼具了许多表征意义。譬如影片《摩雅傣》中的女主角依莱汗是一个自小就带有“污点”的、被侮辱的女性,她通过不断地努力最终重获新生。她的苦难是一种母性式的苦难,而她的命运又直接象征了少数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命运。她们受尽奴役,最后在新社会获得新生。1
我们在影片《摩雅傣》中可以看到在新时代语境下关于女性的陈述和表达,它之所以具有独特性是因为它既不同于解放前的中国电影中的贤妻良母的女性形象也不同于好莱坞电影中的独立成熟又富有情感的女性形象。导演在展现两个接任不同的时代生活中,借旧时代凄惨悲哀悲剧叙事衬托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神面貌,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了新生活到来的脉冲。在新中国成立后,女性不仅在电影中的角色可以“只手撑起半边天”,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在政治生活领域由上而下的有意识的倡导的结果,也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个新时代。
三、阶级身份的赋予成为女性形象的保护色
相对于“十七年”革命英雄正剧影片,“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创作上体现了一定的自由度。整体影片的氛围相对轻松愉悦,多有少数民族独特生活方式、自然风景与文化习俗的展现。对于少数民族的女性形象也有猎奇心理的存在。这种心理又是基于父权制社会结构关系中,女性带有的欲望、快感等符号象征。因此,“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对于女性形象的保护,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赋予她阶级身份。就如影片《摩雅傣》中的依莱汗投江自杀被解放军解救,此时的她就受到了阶级身份的庇佑,而免于成为父权语境下的某种情绪的发泄对象。
在陈荒煤《关于加强生产领导的若干问题》中,他如是说道:“我们的事业要完成政治的任务,必须要通过艺术形象的手段才能达到,不加强艺术思想的领导,也就无从加强什么政治领导。”2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少数民族女性形象一方面仍然不得不承担着主流意识形态赋予女性的被压迫与被解放的身份表征,但是在另一方面,民族解放主题的外衣下,又表现出的是对女性群体的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独特的景观,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上占有着不可忽视的分量。而其中对于少数民族女性形象的重点塑造,承载了民族团结象征,她们是叙事者也是建设者。通过对女性形象的转变展开的叙事虽是为了反应新时代社会的发展,体现电影所承担的意识形态功能,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塑造出了真实而鲜活的女性形象。
参考文献
[1]邴波,聂爱文.“十七年”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意识形态、叙事结构与女性形象[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3(02):114-119.
[2]李二仕.“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J].中国民族,2012(Z1):18-23.
[3]王颖. 论十七年电影中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D].西南大学,2011.
[4]吴丽.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研究[D].云南大学,2014.
注释:
[1] 李二仕.“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J].中国民族,2012(Z1):18-23.
[2] 陈荒煤《关于加强生产领导的若干问题》,载《业务通讯》 1954年第3期.
作者简介:冯梦瑶(1997年11月12日)女,汉,籍贯:河北省邯郸市,学位:硕士,职位:学生,研究方向:民族影视语言与文化研究。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