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高一(5)班 曾可颐
《下午茶》刚一上手,就被它简约典雅的序所吸引。作家安抚人心的基调被调和出来,心顿时就静了下来。
作家简媜,中国台湾宜兰人,出生在冬山河畔的武罕村,以别样的散文和唯美文学闻名。她的散文,是一架诚实记录百态世间的摄像机;是一位菩提禅师,一边参着茶道,一边将离我或近或远的故事娓娓道来。
那些表面上似乎毫无关系的我所不了解的台湾人的情愫,都随着氤氲的茶息扑面而来,各种款式的古董器皿,浸在芳香中,养神。她有直抵人心的笔法,严谨的构思,精巧的文篇,还有对茶的深刻理解:茶承载的各种情感,人的诸般性情,以及生活本来的模样。读着读着,便会不由自主地朗诵出来。
她的笔触,在描绘风与阳光时从不枯燥重复,每一次都赋予它们不同的人格性情,有着鲜活的生命,衬托出不同的境况;她不常用背景人物来进行衬托,于是文章就更亲近自然,阅读时让人放下警惕,可以放松地沉浸其中。
全书分三辑,我自觉第一辑最妙。作者从茶器、不同种类的茶和茶韵三个方面层层细探,使其对茶的介绍逐渐明晰,也使之成为与书名最相契合的一辑。
情感被储存于茶器中,盛满了故事。人物对情感的珍惜,就像珍惜茶具一样。茶具这一具象之物,被情感化,成了现实的意象,其中夫妻之间的美好情感占了多数。那些被砸碎的茶具,都是原本纯真的情感中一方抛下另一方的悲恸号哭。其中特别的如《中国瓷》中的青年为自己离故乡越来越远而长嗟,《小茶壶嘴儿》中学着爷爷模样想要长大的孩子,这两篇题目与内容的联系更为紧密,对我来说也更熟悉一些。
关于器皿,我只记得自己去各色博物馆时见识过的斛、觞、樽一类古代的酒器。它们和茶具的区别很明显:酒器潇洒豪迈,气量大,仿佛壮汉的醉相,也令人想起朝廷上满场的庄重。而茶器,多小巧玲珑,更像是高山流水中的隐居者,默默品茗,与几位挚友深谈。
爱茶人,礼待茶如待人,丝毫马虎不得。比如袋茶,就像是下了逐客令一样:喝完了就走吧。简媜再次巧妙地运用意象,但这次是将人与茗相融,将茶拟人化,以茶道参透人生。而这些,若不经她那样勾摹,是断不会轻易被人发觉的。故事中,有回味无穷的童年,有老人对年少繁华的释怀,有农家朴素女子的淡淡忧伤,还有两代母女的故事……人间多种情感汇聚成文字,女性化的温柔的文风轻拉读者的衣角,一同走入他人之乡。
有时,偶尔会看到自己的身影,在杯底荡漾。尤其是《姜母茶》让人读到时一顿。一般来说我们都说“姜茶”,可作者稍添一个“母”字,顿时便画龙点睛了。想起每每喝的姜茶,确是母亲为我驱寒祛病的。那刻在身体里的熟悉的、温暖的味道,带着五分红糖的润甜,五分老姜的清凉辣味,足足可以你让卸下身体和精神的疲劳。我也一直相信母亲的话:感冒发烧了,喝下一整杯姜茶一定会好的。——文中年轻母亲也这么说。母亲起初熬姜母茶并不放红糖,辣得难以下咽。而后她一次次调和,一次次细酙慢思,才酝酿出了这番合心意味的滋味。《姜母茶》中,年轻母亲第一次为生病的女儿熬姜茶,左顾右盼,有些不知所措,苦苦回忆自己以前喝过的母亲熬的姜母茶,却记不起来。不知道我的母亲是不是也有这样传承的生命经历……爱茶人,更爱生活,更懂得体会生活。茶韵升华到精神上,比情感更上一层。这时茶的出现可能是茶具、茶枕,化成雨,化成人生。简媜最终表达的不是茶与人生,而是茶道的精神。
在作者的笔下,我发现因为对日常事务的粗心,让自己差点在城市的离心机中脱轨,而她的茶放慢了我的脚步,沉淀下来。对人间百态细细观察、思考,才是人活着的意义与证明。
品茗,悟道,入定。阖上眼,嘴角余香依然弥漫。
★相关链接★
姜母茶(节选)
她怎么也想不起那碗姜茶的味道,如果她真的喝过她的母亲为她煮的那碗茶,今天,她应该会记得姜的切法、汤的热度,以及是不是带着甜味?那么,她一定没喝那碗茶了。但为什么又留着那碗茶的印象?而且,记得是她的母亲为她煮的。……她只记得事件在一场争执中进行,她对她的母亲起了强烈的敌意,像所有年轻的女孩儿一样,不惜故意糟蹋自己为了让母亲更加刺痛、更加手足无措,她知道这样做最能伤害亲近的人。她的确这样做了,故意的(她想起当时那种故意作对的心理,此时不免喟叹)。在持续的冷战之后,忽然有一个声音从房门外飘进来:“……热的姜母茶……”她甚至忘记这声音是委曲求全的母亲,还是在母亲的指使下,负责传话的其他人?
病是怎么好的?想必跟那碗姜母茶无关,想必,那碗茶她也没喝。神奇的是,传说专治风寒的姜母,居然成为她信仰的一部分,在不曾验证之下,如今,换她刷洗老姜,想治她的孩子那点小小的风寒.
她想,就按着一个母亲的想象去煮吧!加点冰糖就好了,虽然不确定姜母的神奇,但至少,她可以这么对她的孩子哄:
“热热地喝,很好喝,甜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