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春明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其发病时对自身行为无法控制,极易发生伤人、毁物、自残等不良事件,不仅严重地影响了患者本人的正常生活,对家庭、社会也都造成了较大的威胁[1]。有研究认为此病情越重、症状越明显出现伤人、毁物等不良事件的风险就越大,而且危险程度也越高[2]。对于此类患者单独使用药物治疗效果不够理想,还需要对其加强护理管理和情感支持。本次研究对研究组患者采取了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管理模式,目的在于分析此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具体实施效果。
本次研究自2018年3月开始直至2020年3月结束,共计纳入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的办法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36例。常规组患者年龄27~54岁,平均年龄(41.59±3.37)岁,男女患者分别有20例和16例,病程1~6年,平均病程(4.06±1.09)年。研究组患者年龄27~55岁,平均年龄(41.21±3.45)岁,男女患者分别的19例和17例,病程1~7年,平均病程(4.11±0.93)年。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录入统计学软件后经计算可知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1)年满18周岁;(2)患者本人以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并同意;(3)近3个月时间内病情处于稳定期。排除标准:(1)伴有酗酒史并有酒精依赖者;(2)脑部有外伤史或脑部有其他病变者;(3)存在语言功能障碍以及听力障碍者。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同时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和饮食指导,出院后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叮嘱患者按时回院复诊,根据每次复诊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等,为期6个月。研究组患者接受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管理,具体内容如下:(1)组建一体化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精神科医护人员、社区医护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接受医院医护人员的全方面护理管理,出院前对其病情和精神状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居家管理计划》,将患者治疗信息与社区医疗单位和家属共享,与社区医护人员、家属共同实施居家管理[3];(2)制作《病情记录登记手册》,要求患者按时服药并做好记录,指导患者参与到日常自我管理中;(3)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了解患者以往的不良经历以及是否出现过伤人、自残、毁物等情况,鼓励患者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将不良情绪宣泄出来,引导患者回想以往令其开心的事件和兴趣爱好,使其不良情绪得到缓解;(4)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案以及日常管理注意事项、用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应对措施等进行宣讲,出院后可以通过发放宣传手册或微信推送等办法进行宣传,每周至少推送2次相关知识;(5)患者出院7d内即由社区医护人员对其进行第1次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的精神状态以及日常习惯和兴趣爱好等,并且根据患者的不同兴趣爱好组建兴趣小组,定期组织小组成员进行社区活动,比如书法班、绘画班、象棋班、舞蹈小组等[4],每周至少组织5次活动,每次活动时间控制在60min左右即可;(6)根据对患者既往出现的伤人、自残、毁物等不良事件进行总结和分析,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以及社交过程中进行换位思考,并且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我存在的问题以及与他人相处时出现的问题。持续管理6个月。
(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精神状态以及生活质量。使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其精神状态进行评估,此量表共计33个项目,评分范围1-7分,得分越高代表精神分裂症状越重;使用生存质量评定量表(QOL-BREF)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此量表共计24个项目,评分范围1-5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5];使用社会功能缺陷评分量表(SDSS)评估其社会功能,此量表共计10个项目,每个项目下又分若干小项,评分范围0-5分,得分越高代表社会功能缺陷的程度越轻;使用行为障碍评分量表(NOSIE)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DL)对其行为障碍程度和自理能力进行评估,这两项量表得分越高代表行为障碍程度越轻、生活自理能力越强[6]。
(2)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期间发生毁物、伤人、无目的翻越、自杀的情况。
将两组各项评分结果和肇事肇祸发生率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分析;资料描述:计数资料为(n%),计量资料为(±s);差异检验:肇事肇祸发生率利用x2进行检验,各项评分结果利用t进行检验,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P<0.05。
如表1所示,干预前两组患者的PANSS、QOL-BREF、SDSS、NOSIE、ADL评分结果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经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管理后研究组患者的各项评分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精神状态以及生活质量(n=36,分)
肇事肇祸发生率:对照组为22.22%(8/36),其中毁物4例,伤人1例,无目的翻越2例,自杀1例。研究组为5.56%(2/36),其中毁物2例,伤人0例,无目的翻越0例,自杀0例。(P=0.000<0.05,x2=4.180),有统计学意义。
精神分裂症的起病较为缓慢,多发生在青壮年群体,此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患者临床表现为情感、行为出现障碍,感觉、知觉、思维出现异常,精神活动不协调,此病程较长且容易出现反复,对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较重的负担[7]。此病的最佳治疗时机即为首次发病、病程在2年内,大概有1/5的患者在发病第1次即接受治疗后可终生不再发作[8],因此,可见患者首次发病后在其缓解期家属以及社会的共同支持对提高患者预后效果十分重要[9]。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管理模式的应用能够对患者实现全方位管理,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监控、督促其按时用药、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以及组织兴趣爱好小组让患者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这一系列措施均能够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有效管理。从研究结果上也能见到,经此种管理模式管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精神状态、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了此种管理模式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综上可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精神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其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临床具有较高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