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绍勇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主要因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行不畅而引发的一类脑血管疾病,该病可导致患者对自身平衡和空间位象感知错误,起病急且症状反复,对患者日常生活与运动均会造成严重阻碍[1]。临床治疗眩晕多使用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该药物作用于H3受体而扩张脑部血管,达到解除眩晕目的,但该药物多用于前庭性眩晕,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否适用仍需观察[2]。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86例患者为例开展实验,取得一定效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20年1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8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病例组,其中参照组43例,年龄45~78岁,平均(62.48±4.17)岁;病程1~9年,平均(3.52±0.66)年。病例组43例,年龄43~76岁,平均(63.50±4.33)岁;病程2~9年,平均(3.73±0.80)年,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临床症状、眼震电图、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2)知情同意本研究。
排除标准:(1)合并脑出血、脑肿瘤、脑梗死等颅内病变;(2)合并重要脏器功能或血液疾病;(3)合并视力、听力、意识、智力、精神障碍以致无法正常沟通交流者;(4)对丹参注射液、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药物成果不耐受。
参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使用山东华信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丹参注射液(国药准字Z37021120),口服,30ml/次,1次/d。
病例组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使用亚宝药业太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H20063089),取6mg药物,混合250ml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4d。
(1)统计两组疗效,评价标准[4]:①显效:临床症状(眩晕、头痛、耳鸣、平衡障碍等)消失,正常活动无碍;②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正常活动轻微受限;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正常活动严重受限;④总有效率=(显效数+有效数)/总数×100%。(2)测量两组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Breg平衡量表(BBS)评分,其中DHI量表共25道问题,总分100分,分值与眩晕程度成反比;BBS量表以14个动作测试患者平衡能力,总分56分,分值与平衡能力成正比。(3)采用经颅多普勒测量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LVA)血流动力和阻力系数(RI)。(4)统计两组消化道反应、口干、皮疹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采用SPSS24.0分析,计量资料(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以(±s)表示,t检验;定性资料(DHI评分、BBS评分、BA、LVA、RVA、RI)以(%)表示,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病例组治疗有效率较参照组更高(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n(%)]
两组治疗前DHI、B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评分均改善,而病例组DHI评分较参照组更低,BBS评分更高(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DHI、BBS评分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DHI、BBS评分对比(±s)
注:“*”为该组治疗前后对比,P<0.05。
组别 n DHI(分) BBS(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病例组 43 56.49±5.8727.33±3.40*24.61±4.4636.16±4.29*参照组 43 57.70±6.2938.94±4.25*24.27±4.1428.94±4.71*t - 0.922 13.988 0.366 7.431 P - 0.180 0.000 0.358 0.000
两组治疗前BA、LVA、RVA、R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指标均改善,而病例组BA、LVA、RVA水平较参照组更高,RI水平更低(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对比(±s)
注:“*”为该组治疗前后对比,P<0.05。
BA(cm/s) LVA(cm/s) RVA(cm/s) RI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病例组 43 41.37±5.11 49.52±6.09* 40.98±4.91 49.25±4.83* 38.82±4.76 48.64±5.71* 0.76±0.09 0.61±0.07*参照组 43 41.80±5.82 44.24±5.39* 41.23±4.66 45.73±4.30* 38.16±4.49 44.60±5.34* 0.77±0.12 0.70±0.08*t-0.364 4.257 0.242 3.569 0.661 3.389 0.437 5.552 P-0.358 0.000 0.405 0.000 0.255 0.001 0.332 0.000组别 n
病例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参照组更低(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因血液粘稠度增高、颈椎骨增生压迫椎动脉、椎基底动脉及分支粥样硬化而引发的脑血管疾病[3]。该病以患者自感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升降或摇动为主要表现,伴随有站立不稳、眼球震颤、恶心呕吐等症状[4]。临床治疗常见的前庭性眩晕多选用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如闫勇[5]即报道采用该方法治疗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可达87.50%。为进一步明确该药物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本研究以我院该病患者为例开展实验。
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DHI、B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评分均改善,而病例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参照组更高,且DHI评分更低,BBS评分(P<0.05)。这是因为倍他司汀属于组胺类药物,可松弛内耳毛细血管,改善前庭、耳蜗血供,同时使毛细血管通透性上升,减轻淋巴水肿,通过抗儿茶酚胺作用降低动脉压,从而消除眩晕,减轻其他症状[6]。两组治疗前BA、LVA、RVA、R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指标均改善,而病例组BA、LVA、RVA水平较参照组更高,RI水平更低(P<0.05),究其原因是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可产生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凝集机制,实现抗凝效果,促进血液黏稠度下降[7]。另外该药物还可促使毛细血管扩张以达到微循环改善的作用,并且对心脑血管有较强的扩张作用,可显著增加循环血流量,改善血流动力学[8]。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观察药物安全性、病例组消化道反应、口干、皮疹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参照组更低(P<0.05),进一步证明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引发的不良反应在可控范围内,安全性可靠。
综上所述,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可有效减轻眩晕症状,改善平衡能力与血流动力学,且安全性可靠,值得推广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