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秋余
贷款20万元安装光伏设备,每月还贷2204元,月均发电收益2354元;贷款10年还清,还清后每年能增加3万元左右的收入……这是广东梅州市一户农家的光伏发电账本。凭借当地金融机构低息、长期的“绿色光伏贷”,许多农户几乎不花一分钱,就把自家闲置的屋顶变成了增收新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村居环境,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绿色光伏贷”找准了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切入点。
支持乡村振兴,金融大有可为。“绿色光伏贷”等金融产品的成功推广启发我们,开拓乡村振兴的金融“蓝海”,需要金融业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找准金融创新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把难题变机遇、短板变跳板,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同时,努力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开拓乡村振兴的金融“蓝海”,要以产品创新扩大金融供给。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特色产业和生产方式也千差万别,很难用统一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金融机构找准服务定位、创新产品设计、优化网点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特色金融产品。近年来,不少金融机构立足地方实际和行业特色,创新推出“鲜花贷”“大棚贷”“苹果贷”等金融产品,破解了制约“三农”发展的融資瓶颈,也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深耕农村金融市场,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也没有统一的答案可以复制,金融机构必须潜下心、俯下身,探索符合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的金融发展路径。
开拓乡村振兴的金融“蓝海”,要提升金融普惠性和服务能力。再好的金融产品,如果广大农民用不上、用不起,往往会成为摆设。“三农”领域本身就是普惠金融的重要阵地之一,支持乡村振兴,就要积极发展普惠性银行、保险、期货、债券等金融产品,着力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高农户、小微企业等群体的金融服务可得性。数据显示,我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率均超过99%,农村地区使用电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为76.21%,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大力引进数字技术,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可有效降低服务成本,扩大服务半径,提升服务质量,为农民提供惠而不贵、精准有效的金融服务。
开拓乡村振兴的金融“蓝海”,还要加快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长期以来,基础设施不健全、信用体系缺失、专业人才缺乏等短板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未来,应下大力气打造适合农村、扎根农村的专业金融机构和人才队伍,并建立由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消费者等共同参与的金融权益保护机制,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经营行为,让田野山乡的沃土成为各类金融机构活力迸发的“热土”。
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的美好画卷,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徐徐展开。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金融机构要潜心培育、精耕细作,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进程中不断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0C4DA3F7-35C5-4A27-9B35-5E14D0D02E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