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英雷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创作中心主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
项目选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溧水经济开发区空港新城东南部,紧邻轻轨S7线群力站,东至联民路,南邻卧龙路,西至群力大道东侧规划路,北抵S340。本文探讨的一期项目用地约146667 m2,规划1000床,地面建筑面积约110000 m2。
江苏省康复医院坐落于溧水区,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设计突出医疗、康复的功能需求,希望通过巧妙的设计,将流程化、机械化的医疗场所转变为日常化、轻松化的诊疗花园。
设计改变了医疗建筑群落集中拥挤的固有形态,充分利用溧水的自然资源,力图在山水间打造一座别具一格的高档次医疗服务机构。共享的医疗诊治区域集中对称,各个病区组团环绕分布。建筑组团之间相互联系,院落之间层层套叠,鸟瞰像如意结一般生长关联,呈现重堂叠院布局。溧水作为南京名片秦淮河的发源地,水系丰沛。江苏省康复医院坐落于母亲河源头,各院落组团之间水景环绕,康复场地散落林间,建筑与场地共同组成了一座康复的花园。在设计过程中,根据康复患者的心理与生理需求,提出了5大设计策略。
建筑群落布置时尽量在多条轴线上降低建筑高度,在轴线交汇点布置景观院落,将最重要的空间节点留给生态与环境。患者在步入厅堂时正面对景、绿意萦绕,游廊环绕庭院,生机盎然。
作为选址于溧水区的康复医院,应当有别于中心城区的综合医院,在功能设置与建筑尺度上要更加贴近自然。在建筑体量设计上避免过于高大,减少各部门人员的垂直交通压力。建筑的入口、连廊与绿化融合,已经融入了周边环境之中,便于患者亲近自然。
作为一座康复专科医院,在设计上要充分考虑老人和行动不便的人群,将各类康复人群均要使用的就诊区、检查区、康复训练功能区设置在中心共享区,将不同的康复病区组团散布在周围,各区患者既能欣赏自然景观,又能便捷地进入诊治区域。病区组团底层布置日常使用的配套功能,令患者在自然环抱中进行康复生活[1]。
相比行色匆匆的社会工作人员,慢节奏的康复人群更加需要人文关怀。方案设计在就诊流线上尽量减少患者的垂直移动,将患者使用较为频繁的康复训练空间集中设置在场地中心部位的3层,无论水平移动还是垂直移动均位于各病区的中心位置,使每位患者前来训练的平均距离最短。无论患者还是医护人员,为生活在内的每一个人创造自然的建筑空间体验。
建筑群落在规划形态上通过设置院落,将自然绿化、清新空气引入建筑内部。通过节水、节能、节材的绿色建筑技术和设备,在建造与运营上坚持绿色建筑理念[2]。通过结合近年来发展较为成熟的手机挂号收费、报告下载、快递送药、以及物流系统等智能化技术与设备,为康复患者提供简便快捷的就诊与治疗模式,为这座医疗建筑增加温馨的就诊康复服务。
图1 总体规划鸟瞰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由于医院的选址地远离南京中心城区,用地较为宽裕,建筑开发强度较低。为了更好地满足康复患者需求,院区规划结构为1个综合诊疗中心+2大中心景观+6个环绕组团+N个景观康复节点的格局(见图1)。
考虑到康复医院患者移动较慢、康复训练频繁的特点,将门诊、医技、康复训练功能区集中设置于场地中部,将20个标准康复护理单元分5个组团与1个行政科研教学组团环绕布置。
在各个建筑组团内部引入公共医疗街,使各组团患者能够方便快捷地到达共享医疗诊治区域。住院部组团外围结合自然景观,布置康复场地,形成室外康复系统。将周边景观引入建筑体中,使各组团获得充分的景观资源,底层设置辅助配套功能,患者可就近享受便捷服务。
规划通过一系列的庭院设置,使院区各部门在获得采光、通风的同时,也能获得良好的外部景观,通过借景的手法将东、西两大中心景观引入中心公共大厅,扩大景观的共享范围。医疗街连廊环绕中心景观的公共系统,将患者与医护人员的活动组织在景观周围,使就诊人群获得愉悦的空间体验,这种借由中国园林的设计操作,使建筑在现代材料与技艺下获得了传统建筑空间的意蕴与精髓[3]。
场地中部组团为门急诊、医技、康复综合医疗区,方便全院共享。其中东南角为急诊急救区,北部为后勤保障区,门诊、医技、康复根据功能关系分层布置。
外部环绕6个组团院落。其中东南组团为肢体残疾康复组团,与假肢中心联系紧密。最东部为言语、心理康复组团,因患者行动较为方便,所以距离综合医疗区相对较远。西北组团为儿童康复组团,相对独立,与东北部预留发展用地较近,有充足的儿童室外活动与康复场地。西南2个组团为老年康复、术后康复组团,共享训练内容较为相似的康复场地,与综合医疗区距离较近。西北组团为行政科研教学会议组团,具有较好的景观资源,与后勤部门联系紧密,具有独立的出入口,方便管理[4]。
(1)康复区:康复病人平均住院时间较长,标准病区的设计除了基本的病房区,还在每层设置了康复区。在院区内形成“院内共享-组团共享-本层共享”的三级康复训练体系。简易型、日常化、对设备场地依赖较小的康复训练可在病房本层进行,适合不同身体状况、体力的各类患者进行康复训练[5]。
(2)单人病房:考虑患者长期住院、需要陪护的特点,护理单元内病房全部为设置陪护床的单人病房,确保病人的休息、隐私与生活。在考虑护理人员协助洗浴、如厕的实际情况下,将卫生间设置为无障碍开敞模式,贴近康复患者实际生活需求。
(3)评定室:为了方便患者及时反馈康复效果,病区每层设置评定室,且靠近康复区,供医护人员随时了解患者恢复状况,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4)护士站:每个标准病区面积较大,设置两个护士站且对角布置,能够及时关注患者生活状态,及时应对突发情况。
(5)各类生活用房:每个病区设置物流、备餐、晾晒和污洗、护工等多个生活辅助用房,方便患者长期生活[6]。
(6)独立医辅区域:病区医辅区域相对独立,均有自然的采光与通风,为长期工作的医护人员提供人性化的工作环境。
(7)专用电梯:设置探视、检查、备餐和污物四个独立的电梯厅,不同人群上下互不交叉,避免出现普通医院常见的占用电梯现象。
建筑造型形体方正,空间结构清晰。主体造型符合整体设计,但根据内部功能不同,区域略有微差,建筑造型丰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识别性。
主入口空间设计为1层现代中式通透大厅,庭院立面采用隐框玻璃幕墙,通透性好,可将外部中心景观引入室内,顶部为浅枫木吊顶,打造出极具现代中式感的共享大厅。
公共空间环绕庭院,以大面积通透玻璃配木色金属线条格栅,与庭院景观间半遮半断,创造传统中式游廊的空间意境。
院区各组团外侧采用经典三段式布局,底部外饰浅色石材,上部采用浅枫木色铝板,顶部氟碳喷涂内坡金属屋面造型,整体稳重大气。4至5层建筑体量与周边丘陵水系遥相呼应,引景入院。主要建筑空间开窗规整有序,实用美观。病房楼组团底部,面向外侧景观局部架空,建筑内外渗透,自然通风及景观效果好。
康复专科医院有别于普通综合医院的设计。康复患者老年人偏多,行动不便,住院和治疗周期明显长于综合医院患者,患者交叉感染的情况较少。因此,在中国人预期寿命增加、老龄化日趋严重的未来,康复专科医院的规划与设计对就医与治疗环境的要求明显高于综合医院,对该特殊类型的医疗建筑设计应当有着更多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