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七情六欲”受“情绪激素”影响。吃到美食,开心得手舞足蹈;陷入爱情,情不自禁地拥抱;一场球赛,踢得酣畅淋漓……这些美好愉悦的场景中,都离不开“情绪激素”。不同于腺体分泌的活性物质,比如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等,“情绪激素”更多是指神经递质——神经系统用来传递化学信息的“信使”。目前已知的与“快乐”密切相关的“情绪激素”主要有四种:多巴胺、血清素、内啡肽和催产素。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伍学焱介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是相互协调、制约的两大调节系统。也就是说,身体经历的任何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等,都会通过神经系统影响大脑和身体,并在两者之间来回传递信息,左右人体激素分泌,从各个方面影响人类的生理和情绪。因此,快乐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化学体验”:当大脑释放“快乐激素”时,人就会感到快乐。
人们常提及的“快乐激素”指多巴胺,它还被称为“奖赏激素”,主要作用在大脑愉悦和奖励中心。当设定一个目标并为之努力,或经历新鲜、刺激、有挑战的事情时,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相反,多巴胺不足时,可能会有焦虑、疲倦、多动症等。
血清素又叫5-羟色胺,常被称为“快乐分子”,能够放松心情、安抚情绪、缓解焦虑和压力,还有助调节消化、睡眠和骨骼健康等。人要保持平和心态和好胃口,就离不开它,但如果血清素不足,可能诱发抑郁症、疲倦、失眠、多动症等。
人们接吻、拥抱时会感到快乐,这得益于“爱的激素”催产素。它不仅与人际吸引力和信任感关系密切,在分娩、育儿中也非常重要,有助母亲子宫收缩,以及在母乳喂养中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惊恐、焦虑等情绪会抑制催产素的分泌,催产素不足的人可能较难步入婚姻,离婚概率也较高。
内啡肽则是“天然止痛药”,时常在运动中分泌,是运动让人快乐的原因;运动员可以使出“洪荒之力”,在受伤情况下仍能坚持比赛,也得益于它。内啡肽还能改变负面情绪,让人积极向上,甚至可以影响外表和周围的人。相比多巴胺,内啡肽“先苦后甜”,更能延迟满足感。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表示,以上四种化学物质都能触发快乐,并且每种都与特定的事件有关。换句话说,生活中一些简单的仪式或行为可以拯救不开心,让人远离焦虑烦躁、释放快乐活力。
坚持运动
运动是公认的提升快乐激素的最好方法。慢跑能促进内啡肽分泌,迅速缓解忧虑;散步半小时到1小时,能促进多巴胺分泌与吸收;当经历蹦极、跳伞、滑雪等新鲜、刺激、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时,大脑也会分泌多巴胺。
睡个好觉
睡眠時,多巴胺消耗量会变得很少。每晚睡够8小时有助保存多巴胺含量,使得第二天充满活力。睡眠不足虽然会促进多巴胺大量分泌,但身体上的疲累反而会让心情不愉悦。
科学饮食
多巴胺由酪氨酸合成,豆类、深海鱼类、奶制品和坚果富含酪氨酸,建议适当增加摄入量;新鲜蔬果,尤其是深绿色蔬菜、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等,也有助合成多巴胺。研究显示,高脂饮食可能会破坏多巴胺合成,要少吃。此外,适量吃点黑巧克力,或富含ω-3脂肪酸、镁和锌的食物,有助血清素的产生。
亲密接触
与他人身体接触、建立信任关系可以促进催产素分泌。不妨给家人或朋友一个大大的拥抱,经常约朋友逛街、聚餐等,或者给惦念的人寄一张卡片或发个视频,诉说你的想念。养宠物也可以增加内啡肽和催产素的分泌,同时能降低应激激素皮质醇含量,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
突破挑战
当你打算培养一项爱好、学会某种技能,并且每天朝它迈出一小步时,大脑就会用多巴胺奖励你。内啡肽研究者罗杰 吉尔曼发现,人体产生内啡肽最多、最集中的区域,就是学习和记忆区域。挑战新事物一开始可能会让人觉得不适,但随着自信慢慢地建立,就会变得更快乐。
多晒太阳
多到户外走走、晒晒太阳,可促进多巴胺产生,舒缓情绪,尤其是早上醒来晒晒太阳,能刺激大脑分泌血清素,让人一整天都神清气爽。
闭目冥想
深呼吸、冥想、静坐、瑜伽等都可以促进内啡肽的分泌。每天留给自己一点平静的时间,闭上眼睛冥想、深呼吸,不仅能抚慰心灵、缓解焦虑,还能体验到欣快感。
听歌看剧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看些喜剧节目,即便勉强一笑也能促进血清素分泌。听音乐、唱歌有助提高催产素和内啡肽水平,让人开心。此外,洗热水澡、按摩能放松肌肉、减轻疲劳,血清素、多巴胺和催产素都会增加。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