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超
(安徽省宣城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安徽 宣城 242000)
脑出血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占所有急性脑血管疾病的10%~30%[1],发病迅速,且出血量较多的脑出血预后极差。脑出血的病理机制与炎症反应、免疫损伤、神经元损伤等关系紧密,而炎症反应在脑出血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表明[2],继发性脑损伤的机制多为炎性信号通路激活、血脑屏障破坏等。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是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产生的重要炎症因子,可溶性白细胞介素受体6(soluble interleukin 6 receptor,sIL-6R)[3]则是在免疫细胞激活初期释放的多功能细胞黏附分子,产生机制通常认为是细胞膜上的IL-6经蛋白酶水解脱落而成,同时sIL-6R与IL-6对巨噬细胞的趋化作用可增加脑血肿周围的巨噬细胞,产生炎症反应,在继发性脑损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脑出血患者IL-6、C反应蛋白等炎症因子的报道较多[4,5],然而与sIL-6R相关的研究,国内外并不多见。本研究通过观察脑出血患者sIL-6R动态变化,分析其与脑损伤程度的关系,为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2018年7月至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出血患者为脑出血组,纳入标准:①符合脑出血的临床诊断标准[6];患者经CT检查颅内异常,确诊为脑出血。②入院时GCS<12分。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疾病;②患严重器官系统疾病;③患有脑疝;④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液学疾病。同时根据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将脑损伤程度[7]分为中轻度组(>9分)和重度组(<9分),根据出血量[8]分为小量组(<15 ml)、中量组(15~30 ml)和大量组(>30 ml),另选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受试者为正常组。脑出血组男51例,女39例,年龄(59.35±20.77)岁,体质量(22.23±3.71)kg/m2;正常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7.64±19.86)岁,体质量(22.48±3.04)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分别于患者脑出血后12 h及3、5、7天清晨抽取患者肘静脉血4 ml,低速离心机(中科中佳,SC-3616)于室温中1500 r/min离心20 min,取上清,低温保存,采用双抗夹心法检测sIL-6R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重复测量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sIL-6R水平对中轻、重度脑损伤患者的临床鉴别价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脑出血组与正常组不同时间sIL-6R水平比较
不同时间脑出血组sIL-6R水平均高于正常组;脑出血组第3、5、7天sIL-6R水平均低于12 h(P<0.05),见表1。
表1 脑出血组与正常组不同时间sIL-6R水平比较 (ng/L)
2.2 不同病情患者脑出血后不同时间sIL-6R水平比较重度组sIL-6R水平高于中轻度组(P<0.05);病情程度与脑出血时间存在交互效应,随着时间延长,sIL-6R水平呈动态变化,重度组变化幅度更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不同病情患者脑出血后不同时间sIL-6R水平比较 (ng/L)
2.3 不同出血量患者脑出血后不同时间sIL-6R水平比较大量组sIL-6R水平高于中量组、小量组(P<0.05);出血量和脑出血时间存在交互效应,随着时间延长,sIL-6R水平呈动态变化,大量组变化幅度更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不同出血量患者脑出血后不同时间sIL-6R水平比较 (ng/L)
2.4 脑出血3天血清sIL-6R水平对中轻度、重度脑损伤的鉴别价值脑出血3天血清sIL-6R水平鉴别中轻度、重度脑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9(95%CI:0.691~0.868,P<0.001),界值为888.13 ng/ml,敏感度与特异度为64.29%、80.00%,见图1。
图1 脑出血3天血清sIL-6R水平对中轻度、重度脑损伤的鉴别价值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病死率、致残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脑损伤是脑出血主要损伤机制之一,主要由血肿占位、压迫、脑水肿和血脑屏障破坏所造成。有研究表明sIL-6R是IL-6R经裂解后产生,同时sIL-6R与IL-6R的复合物与受体亚基结合,形成反信号传导过程,有效发挥生物学作用,并促进炎症反应的产生[9],而炎症反应在脑损伤的整个过程都起到关键作用。另外较早前的报道显示[10],sIL-6R的含量变化与脑损伤的程度、范围相关,同时sIL-6R可作为检测脑卒中与中风患者的血液标记物。因此本研究在此前提下,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清sIL-6R动态变化与脑损伤程度的关系。
李介华等[11]在不同时间脑出血患者sIL-6R动态变化的研究中发现,脑出血后1 d sIL-6R水平达到最高,之后仍保持相对较高水平。与之类似,本研究发现,脑出血组出血量均高于正常组,且脑出血12 h出血量达到最高,之后下降,脑出血7天后出血量有所回升。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病情脑出血患者脑出血第3、5、7天sIL-6R水平均低于脑出血12 h的水平;不同脑出血时间中轻度组sIL-6R水平均低于重度组,提示不同程度脑出血患者sIL-6R水平有明显差异;此外,本研究在对不同出血量脑出血患者的sIL-6R水平进行观察,发现各组患者脑出血第3、5天sIL-6R水平均低于脑出血12 h的水平;不同脑出血时间小量组sIL-6R水平均低于中量、大量组的水平,提示出血量不同的脑出血患者sIL-6R表达水平存在差异。推测原因,可能是脑出血12 h导致颅脑损伤,血脑屏障受损导致炎症反应,因而炎性因子大量分泌,进而IL-6水平上调,而sIL-6R需和IL-6结合,形成sIL-6R/IL-6复合物,与识别信号转导成分相结合,才发挥生理作用,所以脑出血患者的sIL-6R在初期同样维持较高水平。而目前关于脑出血患者的sIL-6R水平相关研究较为少见,与IL-6的相关研究则较多,杨祥等[12]在老年急性脑出血的报道中发现,脑出血24 h及3、7、14天时患者的IL-6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呈上升趋势;张极星等[13]则指出,急性期脑出血患者IL-6水平在出血之后有所上升,但出血14天IL-6水平低于第1、3、7天水平,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至于脑出血患者的sIL-6R水平动态变化原因,今后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临床研究表明[14],继发性脑损伤的产生机制较为复杂,脑出血后分泌大量炎症因子,导致脑水肿,而水肿部位会聚集大量中性粒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进一步加重脑损伤程度。近年来有报道指出[15,16],脑出血量大小与血清C反应蛋白、IL-6等炎性因子均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但脑出血与sIL-6R水平的相关性研究,鲜有报道。而本研究使用ROC曲线分析脑出血患者出血3天时血清sIL-6R水平对中轻度、重度脑损伤的鉴别效能,AUC为0.789,敏感度与特异度为64.29%、80.00%,提示脑出血第3天血清sIL-6R水平具有较好鉴别中轻、重度脑损伤的价值,临床上可作为脑出血患者脑损伤病情变化的预测手段。
综上所述,脑出血患者脑出血后sIL-6R水平明显升高,之后呈动态变化,且不同程度、不同出血量脑出血患者sIL-6R水平有明显差异,脑出血第3天sIL-6R水平可较好鉴别中轻、重度脑损伤,临床上可对此进行有效监测,以期为脑出血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提供较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