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黎旭
(山西省曲沃县中医医院,山西 太原)
消化性溃疡(PU)是消化系统高发慢性疾病,具有较典型临床特点,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胃酸分泌过量,损伤胃黏膜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1]。PU包括胃、十二指肠以及复合溃疡,明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2]。西医主要以抑酸为基本方法,但是复发率较高,为研究彻底治愈PU的临床方法,临床逐渐倾向于联合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3]。脾胃虚寒型是常见PU中医证型,本文观察小建中汤合良附丸联合西药对其治疗作用,报道如下。
9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本院。患者年龄20~55岁,平均(36.24±4.12)岁,男47例,女51例,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时间为1~18个月。患者均有周期性上腹部胀痛、泛酸症状。胃镜检查提示胃黏膜有出血和水肿表现。患者溃疡直径在30 mm以内,溃疡数目<2个,监测Hp感染均阳性。经中医辨证观察,患者表现为胃隐痛,畏寒肢冷,腹胀便溏,舌体淡胖,有齿痕,苔白脉缓,均属于脾胃虚寒证。治疗前患者均未服用任何抗生素治疗,无药物过敏史,经检查其他系统器官功能均正常。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症状、证型等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采用西药治疗:每天饭后2次服用奥美拉唑40 mg+克拉霉素0.5 g+阿莫西林1 g(三联疗法),同时服用抗酸药物雷尼替丁150 mg,bid。同时养成良好饮食和作息习惯。
1.2.2 观察组
在以上治疗方法基础上采用中药治疗,方法为健脾和胃,温中散寒。药选小建中汤合良附丸,药物组成包括饴糖20 g、芍药15 g,高良姜、香附、桂枝、生姜、甘草、大枣各10 g。同时根据患者其他症状,对方剂进行加减,便溏者去饴糖、泛酸者加用吴茱萸8 g,便血者加用地榆炭等。以上中药均每天1剂,分2次服用,常规方法煎制,早晚餐后半小时温服。治疗2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平日注意护理,注意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服;饮食不油腻,不要过饥或过饱,饮食规律,情绪稳定乐观,避免过累疲倦。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复查。
以《中医常见病症治疗常规》为准进行疗效观察[4]:(1)痊愈:患者上腹部不适临床症状消失,溃疡面积消失,黏膜组织正常;(2)有效:患者上腹部不适等症状明显改善,溃疡面积缩小50%以上,黏膜组织改善;(3)无效:患者溃疡症状未见改善。
采用SPSS 15.0进行数据统计,χ2检验计数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s),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痊愈29例,有效17例,痊愈率为59.2%,总有效率为93.9%,均高于对照组痊愈率42.9%和总有效率81.6%,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间治疗效果比较[n(%)]
观察组Hp转阴率和复发率分别为55.1%和6.1%,低于对照组HP转阴率38.8%和复发率16.3%,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间HP根除率以及复发率比较[n(%)]
消化性溃疡(PU)发病的主要机制为过多胃酸消化自身黏膜导致黏膜防御能力下降引发溃疡,轻度者常可自愈,但多因多种外界因素导致反复发作[6]。虽然PU具体临床病因尚未明确,但普遍认为主要与感染幽门螺杆菌(Hp)有关。消化性溃疡病程较长,明显影响人们生理健康。因此临床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不断探索,探寻高疗效的治疗方法。临床采纳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通过中药整体调节机体功能,与西药治疗互补,成分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彻底恢复胃黏膜溃疡处[7]。
在中医中,认为胃脘痛实质为脾胃受损,气血不调,不通则痛,不容则痛,导致胃脘痞满等临床表现[8]。脾胃虚寒证为PU常见临床证型,患者主要以虚证为主,病程缠绵难遇。脾脏长期虚弱,明显影响其正常的运化功能,气血生化无源,脾胃失养,发展为PU。根据临床中医辨证不难辨别脾胃虚寒证。因此应选择健脾和胃,温中散寒止痛[9]。小建中汤合良附丸符合治疗要求,前者以温中健脾为主,后者以行气祛寒止痛为主,一同发挥健脾祛寒功效,起到治疗作用的同时,可以调节患者体质,促进溃疡面修复。现代医学研究炙甘草、桂枝等中药可以杀灭Hp,消炎止痛;白芍、大枣等可以增强患者免疫力,从而降低复发率[10]。本研究中,观察组痊愈率为59.2%,总有效率为93.9%,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Hp转阴率和复发率分别为55.1%和6.1%,低于对照组Hp转阴率38.8%和复发率1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因此,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使用小建中汤合良附丸,通过中医审因论治方法能够更满足PU治疗要求,促进溃疡处血液循环,有利于其重新生长恢复,达到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