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1-06-04 05:22徐兵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8期
关键词:磺脲胰岛类药物

徐兵勇

(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0 引言

2型糖尿病(T2DM)是由于遗传、环境、年龄、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导致患者出现胰岛素相对缺乏的状态。临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一般包括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注射,磺脲类药物属于最早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但该药物易出现长期服用药效减退现象,导致临床用药受到一定局限性;而胰岛素可长期用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1]。二甲双胍具有降糖、减轻体重及高胰岛素血症等多种功效。临床证实采用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药物治疗,可以提高磺脲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可以减少胰岛素用量,但不同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存在差异性。基于此,本研究将对T2DM应用二甲双胍不同协同治疗方案(胰岛素、磺脲类药物)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内分泌科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就诊的12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观察组性别比(男:女)37:23,年龄41~76岁,平均(57.43±3.82)岁。对照组性别比(男:女)36:24,年龄43~74岁,平均(57.52±3.65)岁。两组T2DM患者的基线资料分布均衡,无统计学差异(P>0.05)。

诊断标准:参照《2型糖尿病基层诊疗指南》[2]诊断标准,患者出现典型三多一少糖尿病症状(多饮、尿、食,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经检测血糖指标异常(随机/葡萄糖负荷2 h后血糖水平≥11.1 mmol/L,空腹血浆葡萄糖(FPG)≥7.0 mmol/L。

纳入标准:(1)患者均满足上述T2DM诊断标准;(2)年龄为18~60周岁;(3)病程时间≤10年;(4)患者均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1)存在肝、肾功能不全(血清肌酐>1.5 mg/dL)、肺功能不全、酮症酸中毒等疾病者;(2)合并严重心衰、感染疾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3)全身状况较差者(营养不良、缺铁、维生素B12、严重脱水者;(4)磺脲类药物、胰岛素、二甲双胍存在过敏或为1类糖尿病患者。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二甲双胍(生产厂家: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492),并加强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联合磺脲类药物治疗,给予格列美脲(生产厂家:贵州圣济堂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556),剂量为2 mg/次/d,并服用二甲双胍,初始剂量为0.25 g/次,3次/d,根据患者疗效逐渐加量,最多不超过1 g/d。

观察组联合胰岛素治疗,给予诺和灵30R[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预混30R)](生产厂家:丹麦诺和诺德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04),皮下注射,剂量为0.4 U/kg/d,于早餐前用药;再给予二甲双胍口服0.25 g/次,3次/d,当患者血糖水平趋于正常水平时需要严格管控胰岛素用量;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血糖相关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贝克曼公司AU-5824型)评估两组患者血糖相关指标情况,包括糖化血糖蛋白(HbA1c)、胰岛β细胞功能[胰岛素(INs)、C肽(CP)]水平,其中胰岛β细胞功能值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检测。

药物不良反应(ADR):统计两组患者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皮疹、低血糖、贫血等。

1.4 统计学方法

将T2DM治疗数据纳入SPSS 23.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血糖相关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HbA1c、INs、CP,计数资料(药物不良反应)采用χ2检验,并以(%)表示ADR发生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T2DM患者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胰岛素+二甲双胍)不良反应率(6.67%)与对照组(磺脲类药物+二甲双胍)不良反应率(10.00%)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T2DM患者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2.2 两组T2DM患者血糖相关指标对比

观察组(胰岛素+二甲双胍)胰岛β细胞功能(INs、C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磺脲类药物+二甲双胍),而HbA1c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T2DM患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T2DM患者血糖相关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T2DM患者血糖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HbA1c(%) INs(mU/L) CP(μ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0 9.82±1.457.23±1.2616.42±3.4524.45±4.270.64±0.35 1.65±0.54对照组 60 9.76±1.588.46±1.6516.25±3.7618.62±3.780.61±0.470.94±0.37 t 0.217 4.589 0.258 7.919 0.397 8.402 P 0.829 0.001 0.797 0.001 0.692 0.001

3 讨论

二甲双胍属于降血糖药物,其作用机制:其一,通过增加周围组织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率;其二,可以提高非胰岛素依赖组织(脑、血细胞、肠道等)对于葡萄糖的利用率;其三,可以有效抑制肝糖原异生作用,降低肝糖输出水平;其四,可以有效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以及胆固醇生物合成、贮存,降低血脂水平[3-4]。因此二甲双胍由于具有良好的降糖效果及广泛的应用成为临床联合治疗首选药物。

格列美脲片属于二代磺脲类降糖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选择性作用于胰岛β细胞,可有效抑制肝糖生成及输出,促进摄入葡萄糖后的胰岛素释放及分泌;此外该药物可有效部分提高周围组织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作用机制是通过于肌肉、脂肪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进行结合,促进非胰岛素依赖组织摄入葡萄糖;增加葡萄糖转运,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及酵解,抑制肝脏葡萄糖分解、异生、输出;增加脂肪酸及氨基酸转运,抑制蛋白质及脂肪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及酮体生成[5-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胰岛素+二甲双胍)不良反应率(6.67%)与对照组(磺脲类药物+二甲双胍)不良反应率(10.00%)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种用药不良反应不明显,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观察组(胰岛素+二甲双胍)胰岛β细胞功能(INs、C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磺脲类药物+二甲双胍),而HbA1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在于磺脲类药物长期服用易出现药效减退的情况,即使维持到最大剂量,作用机制发挥影响仍然较小,而胰岛素治疗可以促进内分泌祖系细胞以及发生去分化的β细胞再次分化为成熟β细胞,促进胰岛β细胞胰岛素的分泌达到改善该细胞功能的效果。

综上所述,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及HbA1c,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磺脲胰岛类药物
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临床胰岛制备研究进展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人工胰岛成功用于小鼠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磺脲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及价值
磺脲降糖药应该怎么吃
磺脲类降糖药你用对了吗
糖基化终末产物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