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研究

2021-06-03 16:57
新闻爱好者 2021年5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交校园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社交和生活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也越来越频繁地在网络上发表观点、传递信息,由此也催生了良莠不齐的自媒体和千奇百怪的社群。并逐渐占据人们的时间和精力。当前,社交网络逐渐成为当代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主要载体。进入到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逐渐形成一个集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校园舆论等功能为一体的社交网络传播圈,其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及身心健康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当代高校学生的信息传播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纷繁复杂的网络生态正对高校学生在传统教育之下形成的思想观念造成极大的冲击;另一方面,青年学生往往又是最容易对新技术、新内容保持好奇和接触也最易受到影响的群体。这就使得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成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系统中非常特别的存在,由此引起了诸多专家学者对新時代高校学生校园社交网络研究的热潮。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20年8月出版、张瑜副教授编著的《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研究》一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以网络建设相对成熟的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严谨的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对高校学生校园社交网络的基本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核心理论,为解决“如何抓住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特性,趋利避害,消除负面影响,利用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等焦点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该书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的发展说起。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及发展特点都做了详尽介绍:第二部分在相关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基本概念、定义、表现、特性及存在性、成因等进行了论述,同时对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做了阐释;第三部分对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信息内容进行了分析。作者通过信息内容的特点、学校信息环境的变化对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信息内容的独特之处进行阐述,并对新闻类、评论类、理论类三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内容的传播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内容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如加强新媒体时代校园新闻舆论引导工作,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新媒体影响力。在新时代大数据网络环境下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内容建设等;第四部分主要集中在对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交往场域的研究上:第五部分基于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用户主体的特性。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大学生网络用户群体进行了划分,并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群体应该怎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了策略分析;第六部分重点研讨了基于校园社交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网络观、“+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分析。

综观全书。以下几个方面是本书值得称道之处:

一、框架完整、论述清晰,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研究》一书以构建基于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论体系为主要线索和脉络,将“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理论研究独立出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重点论述和探究,立体地介绍了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产生与发展。依次从互联网的大发展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形成、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等几个大方面进行剖析,条理清晰。分析透彻。

网络社会的崛起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作者在导论中详细阐释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作为重要的分支学科,从20世纪末到如今,20余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发展经历了初步探索期、主动建设期和深入发展期三个发展阶段,在新时代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随着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研究工作的逐渐深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步入了一个更为全面系统和更为深入的研究阶段,这就需要架构起足以支撑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体系,同时对有效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研究能够有所突破。“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这一理论概念的提出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作者在书中表明,校园社交网络能够成为搭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桥梁,成为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手段、连接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纽带、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导向的全新阵地。在理论研究意义上。深入探索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能够为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体系提供重要的实践依据和理论内容。在实践研究层面上。进一步深入开展对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将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具有创新和开创性的策略与思路。作者以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成因、发展及基本理论和其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为研究线索,遵循科学发展观,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对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信息内容、交往场域、用户主体等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力图构建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理论体系。对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须深入认识和把握的方面,结合当前理论与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展开多方位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观点。

另外。作者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放入了一个历史演进的思维中进行基本介绍,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对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基本理论做深入研究,力图在建构学科理论探索方面有所突破,并对其能够指导重大实践问题的实践意义进行尝试,呈现出宏观的研究视野和体系化的研究目标。

总体而言,本书前后呼应,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对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做了全面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理论阐述清晰,体系完整,对于促进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理论研究紧跟时代潮流。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已经不可抗拒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基本方式。特别是对于致力于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们来说,积极主动研究应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表现,也是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新发展阶段的表现。作者抓住网络传播的新机遇。对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新的适合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无疑符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策略方面的强烈诉求。

早在2005年,作者就在《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德育意义》(《清华大学学报》2005)的论文中,提出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概念。另外,作者数次对知名大学进行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确实在高校校园中存在。并初步探讨了这一校园网络传播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其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意义。在深入的研究和论述中,作者指出,高校校園社交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信息交互的重要载体,高校学生的校园社交网络表现为高校学生的信息传播圈、学习生活圈、人际交往圈和校园舆论圈。进而在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基础上提出了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这一全新的概念,并论述了其凝聚性、多样性和可控性等基本特性。同时,作者还通过校园BBS平台和微信社交网络两方面的实证分析。揭示出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作为高校学生信息渠道的媒介选择机制、作为交往平台的社会连接机制、作为文化空间的社群凝聚机制三方面的成因。这些理论的提出和构建,充分体现出作者与时俱进的学者思维。以及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

在这个全新的视域下,研究新时代高校学生校园社交网络圈,对完善校园社交传播理论体系,促进高校学生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研究理论的革新,具有重要意义。

三、立足实际,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作者一开始就将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这一特定研究对象放入“怎样促进和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这个现实问题的背景之下,并从探索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内在规律入手,着眼于基于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

书中对于高校学生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基本特性的认识和分析,对其基本理论的阐释和把握,都一一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策略相结合,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和方法论研究。通过对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用户主体进行研究,对高校学生网络用户群体的类型划分和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的网络行为分析后。阐述了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都凸显了本书的实践价值。

总之。作者对新时代高校学生校园社交网络圈的研究,具有显著的突破性,同时作者也广拓思路,广泛借鉴和吸纳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理论,综合多学科知识来进行相关理论建设和实践研究,这对增加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及破解现实问题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另外,作者在融合各领域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综合性地开展研究工作,将高校学生校园社交网络圈的研究融会到学科建设和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实现了较大的突破与创新,值得相关领域研究者借鉴和参考。

(刘霞/硕士,山东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社交校园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社交距离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