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纯高 李可欣
【摘要】新中国成立前《解放日报》的改版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的首次改版,是中国新闻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党报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两次改革,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报理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各类党报的改革,坚持党报姓党,加强服务和引导群众的功能,把坚持党性与坚持人民性统一起来,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增强了党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报改革;党报理论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党报历经多次重大改革,也在改革中不断孕育和发展党报理论。从延安整风时期《解放日报》改版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首次改版,从改革开放后的党报改版热潮到党报顺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而勇于创新,党报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梳理建党以来党报领域的几次重大改革,探究其改革对丰富和发展党报理论的贡献,有助于我们明确党报理论的现实意义及实践价值,为新时代党报事业守正创新提供有益思考。
一、《解放日报》改版:提出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核心概念
《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也是当时党内最有影响的机关报。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为了求得全党的团结和统一,增强党的战斗力,中国共产党从党风、学风、文风三个方面进行了一次在中共党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整风运动。整风运动在党领导的所有根据地和所有领域全面展开。《解放日报》有力配合了整风运动的进行。同时,在新闻宣传领域,以《解放日报》改版为标志的党报改革,是新闻界进行整风运动的标杆,特别引人注目。
报纸怎么办才能成为党手中最锐利和最有力的武器?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回答这一问题时,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四个核心概念,即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
党报要贯彻坚定的党性。中国共产党从建党那天起就重视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专设一个部分阐述宣传,强调党的出版物要受党的领导,不得刊登违背党的原则、政策和决议的文章,与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等论著中所提出的党性原则高度契合。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了贯彻落实宣传任务,统一领导中央的报刊、书籍及宣传教育任务,1924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中,明确提出中央特设一个编辑委员会,主持中央一切机关报的工作。《向导》周报、《新青年》季刊、《前锋》月刊、《党报》等党的机关刊物,都接受编辑委员会的领导。1929年6月,中共六届二中全会决定组建“党报委员会”,负责领导党报工作。
“完全党报”是党报改革和发展应该追求的目标,其核心意涵在于使党报宣传完全符合党的政策,使党报贯彻坚定的党性。《解放日报》改版后,毛泽东同志在给时任中宣部副部长、代理部长何凯丰的信中提到了自己与解放日报社社长博古的交谈,表示《解放日报》“可以希望由不完全的党报变成完全的党报”。“不完全党报”针对的是改版前《解放日报》中存在的对国内消息报道较少、对当时如火如荼开展的整风运动报道不力等现象。《解放日报》改版特别是它所发表的使报纸增强党性的文章,给毛泽东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泽东同志曾在一份电报中强调:“务使通讯社及报纸的宣传完全符合于党的政策,务使我们的宣传增强党性,拿《解放日报》所发表的关于如何使报纸增强党性的许多文件去教育我们的宣传人员,克服宣传人员中闹独立性的错误倾向。”
党报要体现群众性。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确立过“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的观点。党报作为党与群众之间的纽带,要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呼声,回应群众问题。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体现在党报工作中,必然派生出党报理论的“群众性”概念。在中国共产党的话语里,党性与群众性从来就不是“你是你,我是我”的问题。贯彻党性,体现群众性,既是党报工作的原则,也是党报工作的策略。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日报》是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的机关报,主要在党领导的抗日根據地发行,《新华日报》是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机关报,联系群众、团结群众就显得特别重要。毛泽东同志把“增强党性与反映群众”看作党报改革进步的重要表现。在《解放日报》正式改版前,他就对领导《新华日报》工作的周恩来同志说:“关于改进《解放日报》已有讨论,使之增强党性与反映群众,《新华日报》亦宜有所改进。”党报是不是体现了群众性,要看它是不是积极吸收党外人士发表的言论和参加党报编辑工作。《新华日报》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拿出大量版面登载国民党高级别领导人、民主党派人士和各界知名人士的抗日言论,反映国统区群众的实际生活,成为一张“人民的报纸”。
党报要提升战斗性。党报的战斗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报必须贯彻党的立场,同反对势力作斗争;二是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同志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其重点就在于有“惩”有“治”,有“毖”有“救”。《解放日报》改版过程中发表了大量的批评性文章,毫不留情地批驳一切有悖于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行为,有力配合和推动了整风运动的深入开展。
党报要增强组织性。中国共产党的党报理论来源于马列主义新闻思想,但又有所发展。列宁在领导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论述过“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的观点。列宁所讲的“组织者”,强调的是报纸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建立党组织的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承担起了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党报的主要功能就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动员和组织全体党员和群众投入这一伟大革命实践和各种革命运动之中。党报的“组织性”,主要不是指组织建党,而是指组织群众执行党的政策,开展革命运动。
二、《人民日报》改版:丰富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中的科学内容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的历史任务是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由于苏联是一个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而且对中国友好,新中国各行各业和党的许多方面的工作,都学习“老大哥”。党报工作方面,《人民日报》也学习苏联《真理报》的办报方式,在报道内容上出现大量会议新闻,缺乏报道国内重大事件的内容。随着社会主义改造渐进尾声,党和国家即将面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人民日报》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开始酝酿改革。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分管新闻宣传工作的胡乔木,向《人民日报》领导班子传达了中央关于改进内容、扩大篇幅的意见。
1956年7月1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致读者》的改版社论。改版以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指导方针,改革重点集中于扩大报道范围、开展自由讨论和改进文风。扩大报道范围的举措,拓展了版面,围绕经济建设以及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问题也登上了头版,新闻真正面向社会大众,成为传播信息、沟通民众的重要窗口。《人民日报》通过改进文风,及时准确向人民群众传播最新消息,行文更为通俗易懂,在新闻稿件、社论中尽量用直接、简单的方式进行报道与说理,提升了党报的可读性与可信性,增强了党报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次改版,使“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的观点深入人心。《人民日报》的这次改版,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后党报的第二次重大改革。
这一时期,党报理论建设上的另一个重大成就是“政治家办报”观点的提出。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反复强调过:“各地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党报必须为党的各个阶段的基本路线服务。1957年他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谈话》时指出了报纸的阶级性问题,后来与胡乔木、吴冷西谈话时又提出:“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政治家办报”要求党报的宣传,包括新闻、文章和社论,要联系当前的政治;要求党报宣传中央的每一个重要决策时,都要制订报道和宣传计划,并贯彻执行。“政治家办报”这一观点,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重大观点。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探索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新闻规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两个凡是”对人们的思想禁锢被打破。随着国门打开,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和一些学术观点也传进来对人们施加着影响。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使社会的利益主体更加多元,人们的思想大大解放,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极为复杂的形势。
党报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阵地的排头兵,在改革开放的关键当口,党报要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谬误出于口,则乱于千里之外。”党报工作的成效,关系到党的工作全局,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的形象,关系到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在改革开放的整体社会环境中,党报不改革,就跟不上新的形势。改什么,不改什么,这是党报改革要思考的问题。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一大批党报,在改革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放弃了“阶级斗争工具”的角色和说法。在改革中确立了“党报姓党,立足于报,要走市场”的基本思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也是这一思路的重要体现。
党报首先姓党。党报是党的言论机关,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不管形势如何变化,这个定位是没有变的,也不能变。党报改革的目的,是使党报成为党掌握得更加灵敏、更加迅捷、更加准确、更有洞察力和号召力的“耳目喉舌”。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党报作为权威媒体的代表,必须发挥导向作用。各级各类党报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强化舆论引导,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为党开创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提供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党报立足于报。党报的大脑是“党”,身体是“报”。报是需要经营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经营管理的理念被引入党报改革中。党报逐步走向市场。很多报社一改过去“躺”在国家身上依靠补贴的做法,积极开展对外经营。第一家自办发行的地市级报社洛阳日报社,第一家自办发行的省(市)级党报天津日报社,都增强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同时改善了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党报走向市场,就要重视新闻价值,开发信息资源,研究读者的喜好和需求,把宣传政策与传播信息统一起来,把引导群众与服务群众统一起来,把党报想说的与群众想看的统一起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
党报走向市场,必然会卷入市场竞争,只有做大做强,才不会被市场淘汰。为壮大党报实力,党报成立报业集团成为党报改革和发展的一件大事。《广州日报》先行试点,经过规模化经营等方面的有益探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作为党报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功能进一步加强,产业资本急剧扩张。党报成立报业集团的改革成果显现出来。此后,《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报业集团纷纷成立,大大增强了党报自身发展的活力,也扩大了党报的社会影响力。党报姓党,立足于报,走向市场的改革,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两大基本维度,即从“党”的要求出发来建设党报和从“报”的要求出发来建设党报。遵循新闻规律,是这两个维度的共性要求。
遵循新闻规律,首先表现在党报要把新闻真实性问题放在首位。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既是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党报作为新闻媒体的专业遵循。黨的执政地位,使党报在中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党报出现虚假报道,容易引发社会对党和政府的负面评价。这就使新闻真实性问题不仅成为党报的新闻专业操守问题,也成为党报对党和人民是否忠诚老实的政治问题。
遵循新闻规律,也体现在党报要坚持党性原则。党报要积极、准确、生动地宣传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一方面,党是执政党,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来建设国家、改造社会,这光靠党员是难以完成执政目标的,需要发动全体社会成员,劾力同心一起干。另一方面,广大群众作为社会成员,其学习、生活、工作、事业发展等,有赖于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报坚持党性原则,就把传达党的声音和满足群众需求统一起来了。这既是“党”的要求,也是“报”的要求。
遵循新闻规律,还体现在党报要用事实说话。党报作为“报”,天然地具备传播消息的功能。“用事实”传递消息,就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信息的可信度。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必然要“说话”。党报将“事实”与“说话”结合起来,让“事实”有能“说话”的空间,让“说话”有可靠的“事实”依据,就能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晓真相,获得真理。精心选择既具有新闻价值又具有宣传价值的事实进行报道,是党报用事实说话的有效手段。
四、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阐发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特别强调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党报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机遇,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文汇报》《南方日报》等中央和地方多家党报再次进行改版改革。
2019年元旦,《人民日报》头版发表《致读者》,宣告实行改版,主要措施是:将周一至周五每天原有的24个版面减为20个版面,将周六周日每天原有的12个版面减为8个版面,所有版面实行彩色印刷。版面的减少,使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报道和文章,都是精挑细选之作。彩色印刷,配以照片和图表的大量使用,使报道的视觉冲击力大大增强。此外,重要稿件都配“提要”,使读者对报道和文章的主旨一目了然。毫无疑问,《人民日报》顺应新媒体时代和“读图时代”的发展要求,积极应用新技术,在报道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所进行的重要变革,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读报体验。“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講的是变通求新的道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转”,讲的是市场竞争中的生意经。党报是新闻媒体,也是市场主体。无论作为新闻媒体还是作为市场主体,求新、求变都是党报巩固自己主流媒体地位,不断提升自己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不二选择。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重大判断后,各级各类党报无论怎样改版改革,都遵循了这一主要逻辑,以人民作为工作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央几个主要新闻单位进行调研,第一站就是人民日报社。在之后进行的座谈会上,他反复使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提法。党报工作的传统侧重点,是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群众知道并执行。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媒领域已经发生巨大的变革,受众特别是年轻人拿起了“麦克风”成为传播主体,宣传阵地不再仅仅限于“报”,党报功能也不再仅仅限于“宣传”。党报不仅要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传播主流价值观,还要主动占据舆论引导的高地。读者在哪里,党报的服务和引导就要到哪里。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人民日报》等党报坚持“移动优先”战略,将发展重点放到“网”上,积极拥抱新媒体平台,成功进行了改革转型。
建党百年的历史,也是党报发展的百年历史。从《解放日报》改版到当前新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党报改革推进了党报理论的不断完善。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基础上,党报实践不会形成固定的模式,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党报理论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