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文化都会沉淀为人格,深刻意义上的文化史也就是集体人格史”。记忆中的东楼文化是:零号图、一字尺、二手音响、三秦套餐、四杆红环、五颜六色……东楼里的夜生活;未到周一早上8点交图期限决不罢休的专业激情;老师在批注方案草图后又煞费苦心地在旁边空白处手绘下优化方案;病中的老先生毅然在博士论文评阅书上颤颤巍巍写下评阅意见……在这里有过设计灵感无边无际无着落孤独沉淀的迷茫,有课程设计被称赞后内心不可言状的幸福,有在偌大世界里却钟情专教一角死心塌地的归属。在此求学到工作在此,深刻感受到东楼不仅承载着传统、趋势、潮流等学术前沿与特色,更融入了人性、人情与人气,匠气、敬业、务实是东楼文化的精髓与秉性。
1 《欧洲现代主义建筑解读》
2 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学
3 陕西出版传媒产业基地
4 咸阳乾县气象局监测预警中心
在前所未有的互联网技术与应用蓬勃发展中,科技信仰已成为一种宗教,网络科技重构人们的观念与生活。从新冠疫情席卷世界到疫情防控进入“新常态”,互联网为我们生活和工作带来了高效与便捷,手机、计算机、平板电脑方寸之间,云上购物、问诊、办公、授课、交友无所不能。反观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城市生活空间,市场商店变成了带货直播间,餐厅饭店出入的尽是外卖小哥,办公、学校、小区楼下门前散落一地的快件包裹,年轻人之间更愿意通过网络游戏获得团队友谊……现代城市空间与大众生活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分离,充满了各种矛盾与对抗,建筑学处于困惑之中。
辨证地看待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同时,我们必须进一步思索建筑与空间的本质。建筑的主角是空间,它根源于人类生存的空间性需求,它构造着人类生存的方式,而亚里士多德仅把“场所”概念确立为唯一的“空间”范畴,场所是在物与物、物与人的关系中得以开启和构成的,人和人的生活唯有在场所之中才能显现和展开,正如人总是从“家”这个最原初的场所来开始其人生历程一样,空间经验便是人们对现实世界中多种多样具体的空间场所的意识。现代建筑空间与人的生活世界疏离,是否也正是越来越多地丧失了城市建筑中最宝贵的场所感。
建筑师在面对互联网统治的时代中以信息替代真实体验的倾向,应重新思考和定义城市场所空间与大众的关联。建筑应透过空间关系、功能、结构组织等表层分析,去真正掌握建筑与场所的精神实质,变成场所中具有深刻意义的景象和具有持续生命力的空间场所,而不仅仅是城市功能符号,使更多的人愿意重新参与到真实生动的城市公共生活之中。
由希腊语词根“arche”(基础的、首要的)与“techne”(技术、工艺)组成,建筑学“Architecture”可解释为:首要的技艺。追溯建筑千年历史,世界建筑史相当于建筑技术的进步史。同时,建筑又是一种文化形态,充满独特性与场所感。古代建筑中技术作为手段通过“坚固”这一原则与建筑关联,技术与艺术可谓统一,甚至人文艺术更为强势,纵观文艺复兴等各种文化思潮,技术进步了但依旧固守传统建筑形式便可见一斑。
科技的进步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使人们强行接受了现代建筑风格,取代了过去缓慢演进的建筑观念。新技术以材料和结构力学、工程理论替代经验,以水泥、玻璃、钢等工业建材替代石、木、砖瓦等自然材料,以钢混结构、钢结构、悬索结构等现代结构替代传统的石砌、砖木结构, 以工厂预制、现场组装和机械化施工替代传统手工建造,给排水、暖通、电器各种技术设备的发明……同时,新技术内含于现代生产生活多样化功能之中,满足功能发挥效用,并且将建筑本身空间、结构、功能中产生的形式,认为是真实的、健康的、必然的形式。技术对现代建筑在空间、结构、功能、形式中的全面渗透,表明二者关系由传统的“手段—目的”演变为技术压倒了目的。
1960年代至今,这种以经济和技术为先导的现代化过程,却以牺牲建筑文化传统、磨蚀人们心理上的文化认同为代价,人们又逐渐反思技术决定论。就发展阶段而言,建筑文化传统与新技术之间的关系可谓建筑的存量和增量关系。增量突飞猛进,存量稳定缓慢,二者活性与发展的不平衡就会发生冲突,导致新技术左右甚至取代文化传统的速度不断加快。建筑的实践和哲学的反思提醒我们:如果我们的目的是提供有意义的、人性化的场所,那么在追求这个目标时就必须警醒,建筑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不能在新技术语境中消失。我们首先应该开展地域建筑文化机体构成研究,探明建筑文化传统传承规律和动力;其次,分析、挖掘、凝练具有地域特征的传统建筑原型,以及建筑文化传统与伴生建筑技术结合的内在机理;再次,进行现代通用技术地域适配性转化,形成优化组合的“建构、文化”营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