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耘,高晓凤
(1.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四川南充 637100;2.川北医学院预防医学系,四川南充 637100)
“第二语言学习者目的语学习的成功,取决于他们归化于目的语文化的程度”①拜拉姆(Byram,1989),转引自孟若愚《第二语言文化习得研究发展轨迹》,《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在西方语言教学界,第二语言文化习得研究经历了70年代受到人们的关注、80年代的理论探讨到90年代实证探索的研究发展轨迹,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第二语言文化习得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跨学科问题,它不仅与语言学和文化学密切相关,还与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认知心理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研究具有复杂性,现有研究还较为零散,没有形成系统性〔1〕。国内第二语言文化习得的研究起步较晚,汪雁〔2〕、杨衍松〔3〕、王建平〔4〕和吴安萍〔5〕分别以英语和俄语教学为对象,探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习得问题,论述文化习得与语言习得的关系,以及文化习得的原则、途径和方法等,他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阐述了二语语言习得与文化习得有机结合能更好地培养中国学生外语语言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观点。虽然这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可借鉴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成果较少,但它将语言与文化相结合,对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为文化习得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从而启发外语教师从更新和更高的角度探索外语文化教学的客观规律,明确教学目的,规范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些不同焦点和不同研究对象的文化习得研究也启发了关于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习得以建构主义为依托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思考,提出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的教学模式将有助于留学生在课堂上的文化习得〔6〕,为留学生的文化习得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迄今为止,从整体上看,国内关于文化习得的研究多属于定性的、学理性的思考,思辨和宏观性探讨较多,案例研究、调查研究比较少见,也没有发现关于留学生文化习得现状、文化需求和文化习得途径的实证研究成果。
基于前人的研究和课题组主要成员的反思性教学实践,实证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留学生的中国文化习得现状、文化需求、文化习得途径等,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启发对外汉语教师思考,帮助他们找到适切的策略,更好地服务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一共有6个年级的220名临床医学留学生参与调查,他们分别来自印度、加纳、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坦桑尼亚、乌干达、南非、尼日利亚、加蓬、赞比亚、马拉维等十几个国家。其中男生120人,女生100人,平均年龄21岁。他们的汉语基础不一,上学期的汉语平均成绩在60分以下的6人,60~69分的51人,70~79分的87人,80~89分的59人,90~100分的17人,呈正态分布。他们全部统一住在医学院的留学生公寓,两人一个寝室。研究之所以选择医学院校的留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我国医科留学生人数连续数年持续增长,在所有学科中始终排在第二名,仅次于汉语专业,具有一定代表性。
课题组为了了解临床医学留学生的中国文化习得现状、习得需求和习得途径等,设计了一个调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问卷共计32题,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国籍、汉语成绩、在学校的住宿情况等8个问题。问卷第二部分主要涉及四个方面:①临床医学留学生的中国文化习得现状;②留学生的中国文化需求;③留学生习得中国文化的途径和方式;④其余部分作辅助研究用途,探求影响学生文化习得的原因。问卷大多数题目测量指标采用Likert Scale 5点量表,赋分1到5分,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有时同意;4=同意;5=非常同意。被调查对象要表明每个题目和自身情况相符合的程度或者对每个题目的同意程度。为了能够得到细节性的答案,问卷也穿插了几个开放性问题。
问卷设计经过与课题组教师和统计学专家反复讨论后定稿。为了确保每一位被调查的留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被调查内容,确保调查的有效性,课题组把问卷内容和说明翻译成英语发给部分留学生阅读,确认没有任何问题后才导入网络平台“问卷星”生成二维码,发给每一位帮助做调查的老师,请他们在给留学生上课时随堂调查。
对临床医学留学生的中国文化习得情况采用均数及标准差进行描述,对中国文化习得的相关因素分析采用等级相关分析,所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13.0,柱状图用Excel制成,折线图用MATLAB绘制。
研究数据(见表1)显示临床医学留学生来中国之前对中国文化不太了解(2.52);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发生了正向变化(3.65);并且表现出对中国文化比较感兴趣(3.63)。
研究人员发现临床医学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兴趣的总均分与徐筱秋和何欣〔7〕在2017年的调查发现有些相近,徐和何发现55.7%的留学生喜欢和非常喜欢中国文化,32.1%表示中间态度。北京大学学者关世杰〔8〕于2011年曾经对美国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86%的被试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某一种或某些形式的喜欢,在所列25项文化表现形式中最感兴趣的前五位是中餐、中国历史、功夫、中国名胜古迹和中医。虽然调查对象和时间有所不同,本研究以总均分与他的细节数据可以相印证。
表1 留学生来中国前后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情况(n=220)
另一组数据结果(见表2)显示,临床医学留学生通过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对中国文化的习得排序为:物质文化、哲学文化、社会文化。物质文化与社会文化和哲学文化之间有显著差异,社会文化和哲学文化之间均数差很小(0.05)。
表2 留学生中国文化习得现状(n=220)
分析结果(见表3)显示,临床医学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他们的文化习得显著正相关;他们的中文成绩与文化习得也呈显著正相关;但是,他们来中国的时间与他们的文化习得呈现显著负相关。前两项数据说明中文成绩越好的学生,其中国文化的习得水平越高;对中国文化兴趣越高的学生,其中国文化习得水平也越高;反之,亦然。
表3 留学生文化习得水平的相关性分析(n=220)
关于临床医学留学生来中国的时间与他们文化习得的负相关关系,更加细节的数据(见表4)显示,从低到高各年级学生的中国文化习得总均分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年都呈正向变化,而是在一年级(3.54)、二年级(3.55)和三年级(3.58)是正向变化,四年级(3.17)和五年级(3.14)呈下降趋势,六年级(3.29)又转为上升趋势。这种变化与叶淑兰〔9〕研究留学生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知识程度在某种程度并不一致,叶认为留学生“在中国生活时间的长短是影响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知识程度的显著变量”,“两者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本课题组的研究人员不否认,一般情况下,对于临床医学留学生的中国文化习得积累而言,他们在中国生活的时间越长,对中国文化的习得积累就越多。
表4 不同年级留学生中国文化习得和兴趣得分均数(n=220)
然而,临床医学留学生中国文化习得前三年上升,四五年级下降,六年级又上升的现象正好说明了临床医学留学生的文化习得不同于语言类或者其他专业的留学生。研究人员希望找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从已有的数据入手。图1的折线非常清晰地显示临床医学留学生各年级的文化习得水平和他们的兴趣之间走向基本一致。通过更进一步探究发现,临床医学留学生在前三年的中国文化习得水平处于上升趋势,除了留学生初来中国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兴趣浓厚,还因为他们需要完成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跨文化适应,中文课也比较集中;到了四年级和五年级,留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上,这是他们内科和外科课程任务最繁重的时期,他们的兴趣点有所偏移、中国文化习得水平下降在所难免;六年级是临床医学留学生的临床实习阶段,虽然同样忙于专业,但是,他们进入了一个不同于学校的新的、自然的、真实的人文环境中,直接跟医生和中国病人打交道,所以,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和文化习得水平又开始回升。总之,临床医学留学生的文化习得水平主要跟他们的兴趣程度显著正相关;其次,也受中文水平的正向影响;深究起来,临床医学留学生的文化习得还会受到临床医学课程设置和临床实习影响。
图1 临床医学留学生不同年级的中国文化习得和兴趣程度比较
问卷调查数据(见表5)显示,临床医学留学生的文化需求排序为:属于物质文化的衣、食、住、行等(3.57),属于社会文化的中国艺术、民俗、宗教、制度、法律等(3.53),属于哲学文化的生活观念、审美观念等(3.49)。均数显示留学生的文化需求有所不同,却没有显著差异。每种文化需求的标准差都小于1,说明大家对同一种文化的需求度比较趋于一致。
表5 留学生的中国文化需求(n=220)
“临床医学留学生习得中国文化的主要途径”(见图2)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五个选项分别是:A.课本知识(50.45%);B.教师的课堂讲解(包括PPT)(68.18%);C.与中国学生交往(48.64%);D.看电影、电视、网络新闻、自媒体(26.36%);E.其他(17.73%)。排在前三位的途径是:教师的课堂讲解(包括PPT)、课本知识、与中国学生交往。在王强〔10〕2015年 的 研 究 里,“上 课 听 老 师 讲 解”(37.3%)排在第一位,学习专门的文化教材(23.5%)排第二,在日常生活中获得(21.5%)排第三。虽然王的研究和本研究结构内容不尽相同,但大致范围一致,在“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并不排除“与中国学生交往”。
图2留学生习得中国文化的途径
研究设计了一个细节问题拟进一步了解留学生的中国文化习得方式(见图3)。在“A.语言学习;B.与中国学生交流;C.与有经验的老师交流;D.中国文化课程;E.语言教师在讲课时不断地讲解中国文化;F.其他”选项中,数据排前三位的是:与中国学生交流、语言学习和与有经验的老师交流。值得注意的是,“与有经验的老师交流”虽然排在第三,占比却只有14.55%,落差很大。
临床医学留学生习得中国文化的途径和方式排序前三所包含的关键词无论是“课堂”“课本”“学生(出现两次)”“学习”还是“老师”,都指向一个地方——学校,再把范围缩小一点就是——课堂。由此推断,临床医学留学生习得中国文化的主要社会环境是学校,中心坐标点是课堂。
图3 留学生习得中国文化的方式
从临床医学留学生来中国前后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数据对比发现,来中国留学对他们的中国文化知识习得有正向影响,但是,从低到高各年级学生的中国文化习得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年都呈正向变化。虽然留学生到中国后表现出对中国文化比较浓厚的兴趣,其兴趣程度与他们的文化习得水平显著正相关,但他们的文化习得在知识结构上有差异,物质文化显著高于哲学文化和社会文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临床医学留学生医学专业课程繁多,专业学习任务繁重;临床医学留学生的汉语课程较少,一年级和二年级汉语语言学习内容比较基础,医学汉语所涉及的文化知识面也不广;除了临床实习和在学校的经历,他们整体对中国文化较少有实质性接触和体验。所以,他们大多数对中国文化的印象停留在简单笼统的基础阶段,缺乏对中国文化认知的广度和深度。
“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必须通过学习汉语这个媒介来实现,否则深入了解只是一句空话”〔9〕。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回归到对外汉语教学以及相关环节上。
第一,分管留学生教育的主管部门要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规划临床医学留学生的汉语教材和课程体系,全面综合地设计对外汉语课程的每个阶段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第二,由于文化习得是“在自然的跨文化交际语境中通过文化的使用而发展的文化能力”〔5〕,所以,参与教材设计和编写的语言专家应遵循语境的交际原则,在临床医学综合汉语教材中充分考虑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哲学文化等各元素的均衡输入;第三,对外汉语教师在现有教材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适时调整讲授内容,把语言和文化恰当结合。如在一年级讲汉字“王”的时候,可不可以讲讲“玉”和“国”,他们之间有没有文化上的联系,分别跟属于社会文化的制度和哲学文化的审美有什么关系。这不仅仅是因为“语言和文化是一体两面的,没有谁能够把语言和文化彻底分开”〔11〕,还因为“语言中隐含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观念往往是习焉不察的”①引自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这一点,需要教师不仅有专业功力,还要有教育智慧,能够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临时需求或者疑惑,做出有利于文化教学的互动性决策。另外,教师应该从留学生文化习得所表现出的结构问题和兴趣对他们文化习得的正向影响反观对外汉语教学,在教学中拓展文化知识面,丰富学生中国文化知识结构,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不同于其母语国的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哲学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对外汉语课程的人文性特征。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反观自身的文化知识结构是否也存在问题,做到能及时通过学习弥补个人的中国文化知识缺口,在对外汉语课前设计时,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内容,适当拓展中国社会文化和哲学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是否满足留学生的中国文化需求是对外汉语教师每次课后值得反思的问题。这不仅因为语言与文化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还因为语言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文化教学过程。教师课后对中国文化教学的反思有利于对外汉语课堂“自然的目的语的社会文化环境”的营造,从而有利于留学生的文化习得。
虽然在对外汉语课堂上,留学生对语言和文化的获取主要经由教师设计和组织的课堂学习获得,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中习得的空间没有或很少〔6〕。首先,这是因为课堂本身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一部分,在这个“自然的目的语的社会环境”里的很多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留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习得。如教师的课堂用语、教学行为、语言文化视频、师生之间的交流等都来自课堂真实自然的人际环境和语言环境。其次,从习得的含义看,习得包含了学习的过程。课堂教学部分是习得的前期基础。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某个成语,再通过在自然的语境中正确运用表达,习得了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甚至,整个习得过程也可以在教室里完成。第三,语言习得与文化习得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习得需求后,探索有利于文化习得的教学模式,开展有利于文化习得的课堂活动。如中国人在某一特定文化环境下怎样说话,怎样做事,可以在课堂上以体演法多次呈现,辅以春风化雨的教学形式,营造和拓展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习得空间,让留学生在每一次课堂教学的语言积累中,自然习得中国文化知识。
了解留学生习得中国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找到清晰的教学坐标。前面的数据显示临床医学留学生习得中国文化的主要社会环境是学校,中心坐标点是课堂。还有一组辅助研究数据显示,临床医学留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文化输入对他们在中国的日常生活、学习和与中国学生交流帮助较大。
鉴于此,首先,对外汉语教师除了多思考怎样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中心坐标点,让汉语语言课堂成为更有利于留学生的重要的文化习得场所。其次,课本知识在留学生文化知识获取方面能够排在第二位,足见对外汉语课本的编撰对于留学生来说很重要。如果说教师有准备的课堂讲解对于留学生来说是一种被动的灌输学习,那么,好的课本编撰在完成课堂使命的同时还可以在课后让留学生有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去习得语言和文化知识。这也是对外汉语课本在编写之初就应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的原因。第三,既然“与有经验的老师交流”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对外汉语教师应该牢记,要做一名合格的乃至出色的对外汉语教师,不仅仅要掌握汉语语言“内功”,还要有较高的中华文化修养这样的“外功”〔12〕。“内外皆修”的老师,才是学生取之不竭的知识源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老师”并没有特指对外汉语教师,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留学生的所指不排除“有经验的”临床医学专业教师和参与留学生管理的教师,他们也同样肩负着文化传播的责任和使命,特别是在临床医学留学生的后三年专业学习和实习期间。第四,与中国学生“交往”和“交流”在两个调查项里都进入了前三,说明与中国学生相处给留学生课后文化习得提供了自然的社会的人际环境,同时也说明校园里的中国学生是对外进行中国文化转播的生力军。留学生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建构空间从课堂向外拓展,文化习得也由此不断得以促进。据研究者对中国学生和留学生交往的观察,发现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平等、轻松、融洽,也许这是留学生选择与他们交往并习得中国文化的主要原因。另外,看电影、电视、网络新闻、自媒体也是留学生习得中国文化的途径之一,教师也可以把这些途径跟网络教学有效结合起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留学生的文化习得社会环境主要在学校,又不与中国学生混住在一起,教师能给留学生提供校外习得中国文化的机会和渠道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临床医学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①临床医学留学生中国文化习得属中等水平,结构不平衡,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汉语语言水平对他们的文化习得水平有正向影响,但是,一至六年级的习得水平并不随着年级的增长一直正向变化;②他们对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哲学文化都有相当高的需求;③他们习得中国文化的主要途径是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讲解、课本知识和与中国学生交往,主要的习得方式是与中国学生交流、语言学习和与有经验的老师交流。通过对这些数据结果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人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策略。研究认为临床医学留学生习得中国文化真实自然的文化环境主要在学校,中心坐标点是课堂,对外汉语教师应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更多的思考,探究更加有利于留学生文化习得的课堂教学策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项调查研究的数据可以让对外汉语教师更好地了解临床医学留学生的文化习得问题,了解他们现在习得中国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帮助对外汉语教师找到清晰的教学坐标,促进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也供相关政策和学科规划参考。然而,由于文化分类的复杂性,研究没有进一步追踪每个文化类别里各因素之间的差异。因此,更加深入广泛的研究还有待各位有志于留学生文化教学的同仁共同努力,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