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过程研究

2021-06-02 10:17韩云超
安家(校外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传统课堂对分课堂

摘 要:如何在教学方法上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智力性与创新性,已然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此基础上“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获得了更多青睐。为了更直观的说明“对分课堂”教学流程,特对其进行应用过程研究,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本土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发展完善。

关键词: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应用过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8-107

一、传统课堂教学概述

随着知识教育必须转向能力培养的观念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传统课堂,即所谓的“教堂”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传统课堂,教师会在知识讲授之后设置一个操练环节。教师把教能力混同于教知识,试图通过复杂程度不同的各种情境,教会学生运用知识。课堂效果往往是学生会照着做,也会一些简单的迁移,但在新异的情境下,就手足无措了,这只能适应工业化大生产和流水线作业下人才的培养。

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学堂”主张“先学后教”,注重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全过程。然而这类转变却忽略了思维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忽略了思维能力的培养,无论新的认知结构形成,还是知识的迁移,思维的培养都至关重要,而这是一个静悄悄的建构和生成过程。

总体上,用培养能力的方法去教授知识是不适合的。所以,“学堂”和“教堂”都不能有效地将知识传授递进到能力培养,我们需要创新教学模式。

2、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最早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他在时间上把教学分为三个过程,即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简称为“PAD”。对分课堂的教授原则主要是精讲和留白。在对分课堂上,教师只做引导式和框架式的讲授,讲解学习目标、章节内容的逻辑结构等。在教授中,教师画出一棵树的枝干,让学生去添枝加叶,留给他们主动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填空”。整个教学流程包括三个阶段:讲授(精讲留白)—独学(独立思考)—讨论(解决低层次问题,凝练高层次问题)。这个教学流程如果发生在一节课内,称为“当堂对分”,否则是“隔堂对分”。

以“隔堂对分”为例,本堂课讨论上堂课的内容,学生利用两堂课之间的时间完成任务,自主学习,内化吸收,带着自己的观点在本堂课进行讨论,互相分享,探究本源。这不仅提高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等认知能力,还提升了其有效沟通、团队协作等人际领域方面的能力。其具体将教学分为三个过程:

第一,讲授。每周课堂的前一半时间均用于讨论上一周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除了最后一周外,每周课堂的后一半时间都是用于讲授新内容。这样,除了第一周和最后一周外,其余每周的课堂都是先讨论后讲授,先温故后知新。

第二,内化吸收。在讲授和讨论两个环节之间,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完成作业任务。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在最适合的时间,用最适合的方式方法,深入理解,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和吸收。这个阶段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能与同学或教师进行讨论和交流,更强调自我掌控的个体学习。

第三,讨论。在本环节中教师不做讲授,上课后立刻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主要讨论上节课教师的讲授内容和学生在内化吸收阶段完成的学习任务。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困惑,互相答疑和启发,记录下普遍性的问题。小组讨论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并对小组讨论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疑难问题进行解答,最后进行总结。

三、对分课堂存在的意义

(1)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讲授力求完整详尽,学生没有发挥余地,趋向被动接受。在对分课堂上,教师有引导,但并不穷尽内容,留给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的空间,能够引发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学生通过课堂上教师讲授获得基本框架,理解重点、难点,大大降低了课后的学习难度。学生要带着作业参加讨论,受朋辈压力,课下学习会更认真、主动。作业任务展示会促使学生把学习成果外化为高质量的作业。课下学习目标明确,但何时学、学多少、如何学,学生自己安排,自主性强。

(2)减轻教师负担,实现教师角色转型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负责所有内容的组织、呈现、解释、总结,备课工作量大。在对分课堂上,教师只需把握精要,把其他内容留给学生学习,备课量显著减少。在对分课堂中,教学过程中的机械性成分降低,指导性成分提升,教师角色从覆盖内容、灌输知识,变为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讲授的内容都是学生觉得困难,看书不易看懂的部分,学生对教师的学识会更尊重、评价更高。

(3)增加生生、师生互动交流

在传统课堂下,教师讲授后学生各自学习,缺乏交流机会。对分课堂把互动交流放到课堂上,学习环境好,学生带着问题来,相互协作共同解答。学生在讨论中锻炼表达能力,学会借鉴他人视角,互相启发、促进,深化理解,同学间增进了解,加深友谊。课下不学习很难参与讨论,缺课也会影响整组讨论,这些都会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生有机会同教师交流,教师也可以随时参与讨论。总体上,生生、师生互动的幅度都大大提升。

(4)提升学习效果

当前高校很多课程主要用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估,教师往往采用考前划重点的方法,降低考试难度,这会进一步导致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死记硬背过关,形成恶性循环。对分课堂鼓励平时学习,把有效学习应该付出的努力分散到整个学期。每一周,学生在教师讲授后都需要完成内化吸收,并以作业形式体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整个学期,学生深层学习、理解性学习一直在进行。学习过程的改变,都能对提高学习效果有十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瑞丰,张学新.“学堂”or“教堂”——用对分课堂破解从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的困境[J].上海教育科研,2019(12):59-64.

[2]赵婉莉,张学新.对分课堂:促进深度学习的本土新型教学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0):47-49.

[3]陈瑞丰.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03):71-74.

[4]張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05):5-10.

作者简介、联系方式及邮寄地址

韩云超(199204),男,硕士研究生,黄山学院教师,助教职称,研究方向:基层治理、公共政策分析,

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安徽 黄山 245000

猜你喜欢
传统课堂对分课堂
高校艺术理论课程中“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外作业设置
网络互动课堂与传统课堂优势互补策略研究
探讨走出数学传统课堂创建五环教学高效课堂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解读我校“五字高效课堂”模式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